二戰時,蔣介石何以被同盟國任命為中國戰區的統帥?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蔣介石被同盟國任命為中國戰區的統帥。當時的中國戰區不單指中國,還包括泰國、越南、緬甸。中國戰區的統帥是蔣介石,參謀長是美國派來的史迪威將軍。

這是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真正登上了國際舞台。

我們也曾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時,中國也是參戰國。但是,那時候我們還沒有能力出一支像樣的軍隊,只是出了十萬勞工,干點修築防禦工事、搬運軍事物資等等的工作。


一戰後,我們是戰勝國卻依然備受欺凌:

所以,一戰後,雖然我們是戰勝國,但依舊毫無地位,沒有話語權。按理說,戰敗國應當歸還侵占的領土,但是,我們不但沒有收回來原來被德國侵占的青島,還要轉讓給日本。這是多麼屈辱的規定。

中國人民徹底憤怒了。由此爆發了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學生們喊出了:「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的口號。中國代表終究沒在合約上簽字,才保住了青島這塊美麗富饒的沃土。


這次不一樣了:

二戰這次不一樣,自七七事變以來,中國軍民組織了大大小小很多次抗戰,尤其是淞滬會戰,打得異常慘烈。

軍閥割據的中國:

其實,東北易幟以後,當國民政府只是名義上統一全中國。實際上各地軍閥獨霸一方,經常不聽從蔣介石的安排。


這些軍閥表面上還算和氣,一有戰爭就抱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態度觀望。

同仇敵愾為抗日:

但這次,蔣介石抗日決心很大。他把自己的中央軍最精銳的部隊全部投入淞滬抗日戰場。中央軍的36師、87師、88師都是德械裝備。蔣介石沒有絲毫保留,全部派往前線。

這激起了地方軍閥的愛國之心。他們不再觀望,全都不遺餘力地投入抗日洪流中。

但是,淞滬會戰仿佛是一個絞肉機。中央軍裝備最精良的一個師也就堅持了一個多星期。地方的一個師戰鬥力弱些。最快的四個小時就打光了。


連跟蔣介石最不對付的桂系軍閥,也將自己的精銳之師開出廣西,沖入戰場。

中國人民前仆後繼,連貴州、四川等偏遠地區的軍隊也風塵僕僕地趕來,投入戰鬥。

當時,中國所有的鐵路都運載著身穿不同顏色軍裝、手拿不同型號槍枝的士兵。大家同仇敵愾,為了父母妻兒、為了保家衛國,與侵略者血戰到底。


淞滬會戰失敗了:

淞滬會戰堅持了整整三個月,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次戰役也叫八一三戰役,日本方面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整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中國方面投入148個師、62個旅共80餘萬人,死傷30萬人。

雖敗猶榮:

日本在入侵中國前,氣焰非常囂張狂妄。當時,日本裕仁天皇曾經問過陸軍參謀長中國戰事的問題,得到的回答是:「三個月解決支那問題」。

所以,淞滬會戰雖然失敗了,但影響極其深遠。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迷夢。


這次戰役,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決心和力量。所以,二戰時,蔣介石被同盟國任命為中國戰區的總司令。

中國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承認:

1943年,中國作為平等的、受尊敬的大國和美國、英國聯合召開開羅會議。蔣介石、羅斯福、邱吉爾是開羅會議的三巨頭。


1945年,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二戰勝利後成立了聯合國。中國成為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一票否決權。

幸福是自己爭取來的:

中國能從弱到強、從備受欺凌到揚眉吐氣,都是靠自己浴血奮戰爭取來的。現在,國與國之間競爭的焦點轉向經濟。我們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一定要抓緊時機、迎頭趕上,與已開發國家齊頭並進。


都是中國人,攜起手來吧!讓我們共同努力,永遠告別那飽受凌辱的年代!

專心寫有參考價值的歷史,喜歡請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ouPBG8BMH2_cNUgUXr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