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個月來,有件可怕的事順著網線傳播,困擾了一大批年輕人。
它的出現往往伴隨著這句充斥著火星文的口令。
還會跟上一句卑微的懇求——
「在?能幫我蓋樓嗎?」
前有全民沉迷支付寶集五福,後有雙十一組隊蓋樓贏津貼。雖然在集五福活動里只分了幾角錢,但這並不影響大家抱著極大的熱情再次投入進這次的活動。
雖然不一定能分上多少錢,但爭當分母總是沒錯的!
「嘿嘿,至少可以拉低機率,讓別人也分不上。」
相似的活動一輪接著一輪,好像不去參與一項,就無法真正地融入到「節日氣氛」中去。
這次的蓋樓有多火呢?火到了氪個金還會遇上系統擁堵的程度,仿佛提前開啟了搶購。
有人為了在遊戲中能蓋更多層樓,決定去充個會員,卻發現因為想沖會員的人太多,系統竟然需要排隊。
從前兩年的雙十一組隊集能量、疊貓貓,到今年的組隊蓋樓(官方名字叫「雙十一合伙人」)。
雖然只是換了玩法,內核依舊是分享換福利的邏輯,但只要能薅大佬們羊毛,我們永遠沖在最前線。
這些活動的邏輯有點類似於平常的朋友圈集贊換折扣,但操作起來要繁瑣的多。
在朋友的眼裡,朋友圈集贊只需要手指點兩下,不太煩人,即使和對方不太熟,也能去幫個順手小忙。
但「助力蓋樓」卻需要在複製好淘口令後,切換進入其他應用,再點入彈出的蓋樓小遊戲介面,才能幫別人蓋樓
「只要你幫我蓋樓,我們一生一世都是好姐妹。」
若不是閒的沒事或者交情太好,誰也沒心思每天去點這些,過於麻煩。
這也導致了發起者們只能私戳找人幫忙,因為如果在朋友圈發一條蓋樓淘口令,響應你的可能只有不離不棄的爸媽。
為了讓自己的級別更高、獲得更多紅包與津貼,不少人用盡了渾身解數,開拓了全新的「蓋樓社交」。
日常生活里朋友再多,也填不滿活動的大坑,我們只能打開那些幾年都不聯繫的好友對話框,尷尬而不失禮貌地寒暄,然後試圖巧妙自然地提出幫忙蓋樓的話題,奉上準備好的淘口令。
有人在聊天時選擇了曉之以情大法,
表情眼角的兩滴小淚珠十分傳神。
而這背後的潛台詞或許是一句真情實感的吶喊:「幫我點一下吧求求了!」
有人盯上了手無寸鐵的客服,企圖以好評來要挾客服蓋樓。
客服:我太太太太太太難了。
微博上呼朋喚友,微信里建群討論,薅羊毛大軍開發了每一種線上助力蓋樓的方式。有的微信群還對入群成員有硬性要求,比如需要成為會員、遊戲中的喵鋪級別要夠高。
在開發完線上資源後,許多人把目光投向了線下。
雖然對於人均社恐的我們來說,線下聊兩句比線上舞一天還累。但為了紅包,什麼都豁出去了。
在APP上要爭取做完每一個瀏覽任務,在分享時要線上線下「無所不用其極」;
多少級別能蓋多少層樓需要找多少人,不少人把這些問題算的清清楚楚甚至做出了攻略。
拼到這個程度,大家真的就只是為了去賺上幾十塊錢的紅包,和不知道能不能用的津貼嗎?
還真不是。
每年的購物津貼都有各種使用限制,可能辛苦奮戰十幾天,付款時發現通通不符合條件,一夜回到解放前。
至於現金紅包,大多數人就算再努力,這麼多天下來可能也就賺個幾十塊。不太上心的普通人就只能賺幾元、十幾元。
如果只是慢慢分享攢金幣升級的玩法,我們或許還能細水長流,每天攢一點就完事了,因為日常生活里還得學習和工作,刷多了手機容易被上司敲腦殼。
可事情沒有那麼簡單,這個遊戲真正可怕的、把大家套在遊戲中不可自拔的地方,是它宛如排位賽的PK機制。
每天,你都會和新的隊伍進行比賽蓋樓,比賽狀況隨時更新,最後誰的樓高誰就贏。
由於賽況即時更新,所有人都不知道對手會在哪一刻突然發力。落後者在扣錢的焦慮下繼續努力,暫時領先者也不敢放鬆,只能頻頻翻看手機,生怕對手突然反超。
「讓我康康對手有沒有超過我」
如果遇上深夜瘋狂上分的對手,睡前以為自己贏定了的我們,一覺睡醒後就只能被迫接受突然失敗的悲劇。
輸的一方不僅沒有錢拿,入場費還要扣錢。扣的錢足夠多後,隊伍就只能掉到低一級的段位進行比賽,此前的努力瞬間歸零。
這個遊戲也沒有給大家留下痛心疾首、痛定思痛的時間,因為第二天,又有新的隊伍要面對了。
當然,有些比賽一開始就結束了。剛開始不久,神一樣的對手就迅速把差距拉開了幾百級,這樣的打擊讓人只想放棄比賽認清現實。
魔鬼的賽制,難以捉摸的對手,這還不是這場磨人活動的全部。
因為組隊活動里,從來不缺豬一樣的隊友。
團隊里但凡有一個不認真分享做任務的掛機隊友,都會影響輸贏的結局。就算你拚命彌補差距、力挽狂瀾,也難免因為勞累心生抱怨。
一人撐起全隊
一個帶不動的隊伍,比一個人單打獨鬥痛苦的多。就算個人solo賺的少,好歹也能得個清閒。
在上面這段吐槽里,心細的讀者一定發現了這個華點:
不錯,這場成功激起所有玩家勝負欲的活動,已經發展到了花錢來買樓的地步。
上文提及的氪會員,好歹還能享受其他的現實優惠,買樓可就真是花錢只買個寂寞的樓了。
賣樓的還會一起抱團,依據帳號的淘氣值、等級不同,與是否擁有會員的區別,有償出售自己的助力次數。
當你進入高段位的PK場,兩方進入神仙打架階段,蓋樓差距動輒幾百級上千級。
可玩到後期,大家的人脈資源消耗殆盡,那些被哄著點了一次兩次分享的陌生好友,絕不會再繼續幫忙。
可若要靠花錢買樓來贏下一天天的比賽,虧本的可能性極大。
不僅如此,當部分人過於求勝,沒有考慮基本的社交禮儀,給能聯繫到的所有人進行每天的刷屏,甚至強制他人給自己刷樓,只會引來反感與吐槽。
更不要說一些人還要道德綁架,祭出每個字都能惹惱一大批人的金句——「這麼小一件事你都不幫,也太不夠意思了。」
強制他人幫忙的確過分了
本來只是想要省點小錢的活動,參與者是怎麼在遊戲里「殺紅了眼」的呢?
一方面,這種車輪式的高密度PK機制讓人沒有什麼喘氣的機會,利用人的賭博心理,對竹籃打水一場空的恐懼、對瓜分二十億的渴望,都讓我們忍不住地繼續下去。
這種看似多努力一把就能贏的分享機制,還給了大家一個微弱的希望——「再找那麼幾個新用戶,我就能贏了吧?」
只有蓋樓蓋到懷疑人生、心力憔悴,朋友們都不願再繼續幫忙的時候,才可能會短暫地反省自己——我到底為什麼這麼拼????
另一方面,太多人都過不了「不爭饅頭爭口氣」的坎。
人的勝負欲在一些奇奇怪怪的方面總是特別突出,小時候收集乾脆面里的角色卡,為了和同班同學攀比,多少人騙家長要買文具,手裡攥著幾塊錢就往小賣部跑。
誰要是收集齊了整套卡片,在小夥伴眼裡不是歐皇就是氪金大佬,十分有面子。
這個邏輯放在這場遊戲也一樣,那些蓋起千層大樓的人,仿佛自帶人脈多、資源多的標籤,買樓賣樓現象出現以後,還加上了大富商的屬性加成。
而在PK中輸掉,就仿佛在隱隱判定自己朋友少、人窮、資源少,每一點都能狠狠刺痛成年人的心。
「啊,憑什麼,難道我就不配在遊戲里贏一回嗎?」
當然,這種想法對一些人來說只是過度解讀。但相信每個輸掉PK的人,心裡都在痛罵自己沒找到能等級高一點的朋友,或者是更努力更爭氣一點的隊友。
難得的是,即便是在這般殘酷激烈的競爭場上,依舊有人尋找到了些許的樂趣。
雖然官方沒有提供PK雙方的交流渠道,可能怕大家打起來,但大家還是敏銳地開拓了交流新方式——利用可以隨時修改的隊名來打心理戰,試圖勸說對方放棄蓋樓。
「不是說累了不蓋嗎?」「輸了要扣錢呀~」
「你們怎麼蓋的那麼快!」「抱歉,隊友剛醒。」
小編朋友的可愛蓋樓實況
這些對話頗能調節緊張的氣氛,但如果你的對手說自己要放棄了不玩了,千萬別信。
除了被各類蓋樓消息打擾的人之外,也有通過幫人蓋樓獲得快樂的網友存在。
相對應的,也有不焦不慮,帶著陽光心情交了一堆好友的蓋樓民工。
當上司也開始沉迷助力蓋樓的時候,甚至會給樓外群眾帶來一絲絲安慰。
這場活動能帶給參與者的,可能是付款時抵扣幾十塊的爽快,可能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鼓舞,可能是PK勝利時得到滿足的勝負欲。
但同時也伴隨著焦慮、沮喪、暴躁等等負面情緒。
或許下一個組隊瓜分活動開始時,大家依舊會掀起「蓋樓社交」的狂潮,但隨著降價越來越少、規則越來越複雜,限制越來越多的雙十一的到來,人們會發現剁手的樂趣在減少,遊戲過後,留下的是耗費時間精力的空虛感。
如果是你,會每天耗費幾小時去蓋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