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這遊戲這麼羞恥,年輕人從來玩不膩

2020-02-22     Vista看天下

這個假期里,全中國的年輕人都過著極為相似的枯燥生活。


這一點,從極度同質化的朋友圈就能看出來:從做涼皮到冰糖葫蘆,從炸油條到電飯煲蛋糕,大家把能做的美食都曬了個遍。



中途還殺出一個「立掃帚」的活動,朋友圈裡你不僅能看到無數把立起來的掃帚,還有被迫立起來的拖把、鍋鏟以及掃地機器人。



這兩天,最新的社交圈刷屏內容輪到了各式小瓶子,從快樂來源大調查,到各個興趣圈內的喜好分享,起底了網友生活的方方面面。



風靡朋友圈的小瓶子,怎麼這麼眼熟?


如果你還對刷屏的小瓶子一頭霧水,那麼簡單來說,小瓶子上塗多滿,就代表著你對這一項目的喜愛程度有多高。


這種遊戲玩法倒是很簡單粗暴,就是如果要一個個地細緻塗完,至少要花上一刻鐘。


還有一些大觸級玩家的小瓶子,精美細緻,看起來得花上一個小時,讓人感受到畫技的極致碾壓。


via @李斯特的鐘點茶


圍觀的網友們只能吃一口檸檬,酸酸地調侃一句:「哼,你根本不想和我們一起玩小瓶子遊戲,你就是想炫技!」



對比之下,手殘黨的暴躁版小瓶子塗鴉,看起來就像炸了廚房般慘烈。


嗷,差點忘了,不少人家裡的廚房,已經在這次的廚藝磨鍊中炸了。



有些不願塗小瓶子的網友,直接搬出了無敵的大瓶子——「不用說那些花里胡哨的,給錢就行。」



一些行業里自發製作的小瓶子圖,也由於專業術語過於硬核出了圈。


來自計算機系的小瓶子選手,一看就是「老」社畜了,不僅深諳以線代面、數據直觀的道理,還在手繪的條件限制之下,努力保持居中。



但不管多麼熱鬧的遊戲,最後都會敗給懶人與拖延症患者,只要堅持不動,就沒有人能打敗躺在床上的你。



博主們在傳播這些小瓶子時,一般會細心地提醒一句:「做完後記得留下空白的圖」「@你最好的朋友一起塗」



這些眼熟的傳播套話,讓不少網友終於恍然大悟——


這小瓶子遊戲,不就和十年前QQ空間的點名遊戲一樣嘛!



可仔細想想又覺得不對勁,因為這也不能被稱為十年前的點名遊戲了。


因為不久前,社交圈裡復興起了花樣點名的潮流,而參與這些復古點名遊戲的,還是當初的90後。



那時候,大家給好友分組起名,還需要翻遍汪蘇瀧和許嵩的歌詞,越模糊越好,越唯美越好。


如果能達到打開QQ一看,根本看不懂分組名字的水準,你的中二技藝便已經爐火純青,可以準備著配一張明媚憂傷風格的背景圖,截圖發空間了。



而QQ日誌里的點名遊戲,每一篇都值得矯情文學或咯噔文學愛好者前來品鑑。



也不知道為什麼,在沒幾個人有對象的初中時期,每個90後的QQ日誌看起來都經歷過絕美虐戀、糾纏於愛恨情仇。


一些莫名其妙的情感問題,看起來像是從街邊兩元一本的言情小說里摘出來的。


而同樣矯情的答案,則把這些問題升華到了瓊瑤劇級別。



這水平,得是尷尬癌致死量了吧?


除了紫薇與爾康,以及當年正在中二期的我們,誰還會在「現在在幹什麼」的問題下面,回答「情已逝去」呢?



而且和當下的公開點名非常不一樣的是,十年前大家玩點名遊戲,還講究點外號。



或許是點外號看起來更親昵,但根據我對一位社恐朋友的了解,她點外號單純是因為沒那麼多好友可點——在十七個五花八門的外號里,其實只有三個是真人。



點名遊戲的套路,可一點也沒變


從初中時期QQ日誌繼承下來的點名遊戲,一般誕生於無聊生活。


比如那種在朋友圈設陷阱、騙人點贊玩遊戲的,就是最典型的無聊遊戲之一。


他們需要打著「要玩得起」的旗號,用來激發起一些人的勝負欲。不然,除非到了山窮水盡、無聊到底的境地,根本沒有人願意搭理他們。



一些文案還帶上了發紅包、請喝奶茶的附加條件,讓中招者看到後哭笑不得——「要不是疫情在家真的很無聊,我早就搬出拉黑刪除一條龍伺候了!」



這樣的點名遊戲,不過是用「玩遊戲」的名號,偽裝起來的一堆無理要求。


因此,這個遊戲成功的重點就是選對玩家,得選擇關係特別好,而且作業or工作完成了的朋友,才有機會蹭上一杯奶茶。


不然,你要是強迫一位不熟的暴躁大哥玩遊戲,只會收穫一頓應得的社會毒打。



點名遊戲的類型發展得越來越多樣後,「炫耀」型的點名遊戲便誕生了。


比如健身圈裡就是點人做健身挑戰,按照姓名縮寫認領挑戰內容。拍照po圖後繼續點下一個人。



這樣既滿足了健身圈內彼此認同、相互鼓勵的需要,又給了想要曬曬健身成果的人一個炫耀的機會。


與此相同的是名為「照片對比挑戰」的點名遊戲,點出幾個朋友,曬出幾年前的照片,並與現在的照片對比,美其名曰懷念青春。



但在圍觀的人眼裡,這場自娛自樂的遊戲,其實就是源於一群人曬照的默契:宅家太無聊了,想發美美的照片了。



這些照片下增加的每一個贊、每一條評論,都相當於給po主回血加buff——快樂的來源,就是這麼簡單枯燥。


看似普通的曬手機壁紙遊戲,後期也可能演變為一場安利炫耀大戰。



這次混戰中,有遊戲宅們安利螢幕里的手機遊戲,有飯圈女孩為壁紙里的偶像搖旗吶喊,還有人借著一張鎖屏壁紙,安利起了愛看的電視電影。


大家潛意識地把壁紙、手機APP都視為個人標籤的一部分,代表著他的喜好與審美,並進行高低層次的評判。並在這樣的點名遊戲中彼此交換著興趣,尋找著認同感與歸屬感。


在這樣的心態下,耗費心思的「查戶口」式遊戲應運而生。發起者需要回答長長一列的問題,然後再點一個朋友接龍填寫。



設置的這些問題,細究起來還頗有深意、非常有暗示性。它們把一些常見的刻板印象組合起來,總想吸引人多想一步。


比如,可樂和牛奶比起來,選擇牛奶的人似乎代表著性格更溫順。雖然這樣的解釋一點道理都沒有,沒選牛奶的你可能只是因為乳糖不耐受,可人們依舊樂於討論這些符號化的事物。


比如在蠟筆小新看來,不喜歡吃青椒的小姐姐才是好人


每一個問題,都可能被延伸成一個人性格的側寫:


用別人的生日做密碼,是喜歡的人嗎?


會怕黑,是性格柔軟的人嗎?


愛喝雞尾酒,是更有小資情調的類型嗎?


這些點名遊戲的問題動輒50個起步,雖然發出來後後根本沒幾個人會認真看完,但青春期的我們卻十分看重這些展露心緒的隱晦內容。



對那時的少年少女們來說,自我意識過剩是最常見的事了,既想要塑造彰顯自我形象,又在乎周圍人的想法、極致敏感,渴望被了解被關注。


而以上提及的這些形式,則心照不宣地成為了自我展示的遊戲狂歡。


點名遊戲,最重要的是點誰的名


在點名遊戲里,除卻遊戲內容,「點名」本身就是一項技術活。


一些人會把點名遊戲和關係親疏掛鉤起來,誇張地說,點名遊戲之於友情,甚至相當於結婚證之於愛情。


連小孩子都知道,允諾他人之前,要先「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遊戲里被點名,就相當於蓋上了書面公章。



就像《武林外傳》里,無雙在收到佟湘玉的「真心話」認證後,感動得都哭了出來,十分有安全感。



可相對應的,還有一批人從未沒被點到過,每次看著刷屏的點名遊戲只能尷尬地笑笑。



被點到的人心頭一暖,沒被點到的則抱團取暖,嘲笑自己是「孤獨而燦爛的神」。



對於社恐來說,這種需要艾特他人的遊戲簡直就是一場大災難,自己連遊戲的入場券都拿不到,無人可點。



在點名遊戲里,人們總是希望能藉此機會、不斷試探,想要減少對他人的不確定性,在人際關係上獲得一個確定的答案。


點名遊戲中的靈魂質問


有時候,點名的困難程度,甚至不亞於「救女朋友還是救媽」的生死題,完全是一場友誼的賭注,一不小心就翻車了。


比如當你發現好朋友在「最在乎的人」列表里沒點你時,很可能會氣到絕交。



這要放在初中時期,還需要煞有介事地寫一封絕交信、拍在那個「負心漢」的桌上,向全班宣告絕交。



在宛如瓊瑤劇的感情糾葛之外,也有不少人無法認可這一點,覺得點名遊戲根本不值得被賦予厚重的情感寄託。


這些從無聊空虛中催生出來、拍一拍腦子就決定好內容的遊戲,真要用來驗證友誼,恐怕過於上綱上線。



比如不少人不願參與點名遊戲,並非是和發起者關係不好,而是討厭遊戲里的那些強迫人參與遊戲的詛咒——


「被點到的人必須要玩」「不玩來年必掛科、必單身、必窮」



有些文案里還把話說得又惡毒又決絕,與其說是一場遊戲,卻透露出一種威脅式的陰狠。



雖然沒有人會把這樣的詛咒當真,但也沒有人能對這些陰險的話語毫不在意,看到時忍不住舉起手裡四十米的大刀。



通過毫無意義的咒罵來噁心他人、滿足自己的娛樂目的,這般蠻橫的行為綁架,既沒有顧及最基本的尊重與禮儀,也讓原本輕鬆愉快的交流,完全變了個味。



在朋友圈、微博上刷屏的這些點名遊戲,其實是社交活動中自然形成、非常正常的一個現象,這也是我們塑造社交形象時的一次集中體現。


透過點名遊戲,你或許能很清晰地感受到自省與他省的兩個結果:


你渴望展示給他人的那一面,長什麼樣子?


朋友們希望展示出來的那一面,又長什麼樣子?


無論是用於朋友之間的相互了解、興趣圈內的快樂自嗨,還是把它單純視作自我展示的一個機會,玩一玩點名遊戲都無可厚非,有時還挺有趣。


回看當年QQ空間的點名,得有一群人為當初的矯揉造作笑岔了氣。


不過,點名遊戲終究也只是一個部分人熱衷、甚至是某個年齡段的人熱衷的遊戲罷了,沒必要抓著每個人玩。


最後,就送被詛咒式文案壞了心情的朋友們一張「無事符」吧。



下一次的點名遊戲,又會玩出什麼新花樣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t2qdHAB3uTiws8KNeJ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