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到來,臥榻先生想著,得推薦幾首充滿讚頌祖國、正能量的詩歌,方才應時應景。
西盟的早晨/公劉
我推開窗子,
一朵雲飛進來——
帶著深谷底層的寒氣,
帶著難以捉摸的旭日的光彩。
=
在哨兵的槍刺上
凝結著昨夜的白霜,
軍號以激昂的高音,
指揮著群山每天最初的合唱……
=
早安,邊疆!
早安,西盟!
帶槍的人都站立在崗位上
迎接美好生活中的又一個早晨……
1954年
這是作者寫於1954年,反映西南邊疆軍營生活的一首詩歌。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全國人民都卯足了幹勁,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作為詩人,作者用筆書寫的祖國壯麗的山河,歌頌偉大的祖國和勞動人民。至今,我們仍然能從詩歌中感受到作者心中的那份激情。
本詩1955年發表於《人民文學》上,隨同發表的還有《佧佤山組詩》《西雙版納組詩》。這些詩發表後,不僅得到了讀者的讚美,也得到了了權威詩人艾青的肯定:
公劉的詩——是長期生活在戰士中間的,感染我們部隊的高貴素質的,通聲都是健康的一種新的歌唱。
拿現在的眼光來看,當前的詩人決計不會寫這樣的詩,但確實很正能量,作者用樸素而真誠的情感,寫出了對祖國、對戰士、對未來的熱情讚頌。細緻的感覺、奇麗的想像,清新的語言,是公劉詩歌的特色。類似的詩歌,還有寫於1956年的《上海夜歌》。
上海夜歌(一)
上海關。鐘樓。時針和分針
像一把巨剪,
一圈,又一圈,
鉸碎了白天。
=
夜色從二十四層高樓上掛下來,
如同一幅垂簾;
上海立刻打開她的百寶箱,
到處珠光閃閃。
=
燈的峽谷,燈的河流,燈的山,
六百萬人民寫下了壯麗的詩篇,
縱橫的街道是詩行,
燈是標點。
文圖不配哈
這是公劉在上海做短暫逗留期間寫下的一首即興小詩。全詩猶如一幅彩色的速寫圖畫,勾勒出了上海夜晚的壯麗與燦爛。這樣的詩,簡單而純粹,沒有高深的技巧,不像後來的朦朧詩人故弄玄虛,充滿真實感。
公劉(1927-2003),當代詩人,原名劉仁勇,又名劉耿直,江西南昌人。11歲時在地方報紙上發表致日本小朋友的公開信,宣傳抗日愛國思想,1939年寫了第一首詩。1946年正式使用公劉的筆名。1949年10月參加解放軍,以隨軍記者身份到雲南。出版有詩集《邊地短歌》《神聖的崗位》《黎明的城》等,另與人整理了少數民族長篇敘事詩《阿詩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