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月里,看閩北人如何「吃閏月飯」

2020-06-11     閩北日報

原標題:閏月里,看閩北人如何「吃閏月飯」

八寶飯

珍珠納底 (吳曼琳 攝)

這些年,生活好了,在閩北,尤其是在建甌,「吃閏月飯」吃得特別熱鬧。閩北人為什麼如此看重吃閏月飯?閏月飯吃什麼、怎麼吃?有哪些注意事項?凡此種種,本文將予以揭秘闡釋。

什麼叫「吃閏月飯」?

權威的回答是:「吃閏月飯」,也叫 「吃後頭飯」,或叫「吃六親飯」 ,主要流行在建甌及周邊地區,農曆一般大約三年間,有一年會多出一個月,叫閏月。在這個閏月,父母或兄弟,必須擇期在家裡辦一桌比較豐盛的酒菜,請已出嫁的女兒或姐妹回娘家吃,這就叫做「吃閏月飯」。

出嫁女兒或姐妹因故沒有回娘家吃的,娘家還要送去給她吃,以示有父兄這個「靠山」做庇護,夫家人等不能輕視欺壓她。此俗在新中國成立後逐漸擴大,堂兄妹、表兄妹、女友閨蜜之間都可互請,近年也有到酒家辦團聚宴的。

為什麼要「吃閏月飯」?

關於為什麼要「吃閏月飯」這個話題,民間傳說有兩個版本:

傳說一:古閩說。據說早在古閩族或閩越族之時,因為一般的平年年份,一年是十二個月,但碰到閏年,一年就變成了十三個月,多出一個閏月,就得由娘家負責。所以到了閏月,男家就將女人趕回娘家。在古時候,沒有娘家可回的女人,男人不給飯吃,或者只給些殘羹剩飯,被人瞧不起,抬不起頭來。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老祖宗發明了「吃閏月飯」這個法子,夫家和娘家,兩家都皆大歡喜,妥善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傳說二:公主說。 「吃閏月飯」,是下嫁到建甌東峰小桂林謝璧的南宋理宗壽安公主發明的。她是一位特別聰慧的女子,為了能讓天底下的姐妹們,都有一個合乎禮法與情理的理由,與自己的父母兄弟三年團聚一次,盡享天倫之樂。公主奏請皇帝恩准,漸成一個特殊禮俗。對於出嫁的女人來說,「吃閏月飯」最關鍵的一點是想向夫家和鄰居很含蓄地傳遞與暗示一點信息,表明自己的後頭(即娘家)特別關注和在乎自己,希望別人不要輕視和欺負自己。

「吃閏月飯」盛行在哪些地方?

「吃閏月飯」的習俗,從古至今主要流行在以古建安和甌寧(都在現今建甌)為中心的建安郡、建州、建寧府所轄的地域範圍,包括松溪、政和、建陽、崇安、浦城、壽寧及其輻射到周邊的屏南、古田等地。

「閏月飯」何時吃?吃多久?

在古代,「吃閏月飯」的時間,是有等級劃分的,一般分成了三等。

約定俗成的規矩是,有錢人家,閏月頭早早地就把出嫁的女兒或姐妹接回家,頭尾要整整吃上一個月。中等人家,希望能拖上幾天,以減輕自己的負擔,於是就閏月中旬去請,大概要吃個半個月左右。而窮苦百姓,因為自家的生活也很清苦,就一拖再拖,直捱到閏月底,實在沒有辦法了才去接,最多也就吃個兩三天。

因此,「吃閏月飯」就有了不成文的等級之說:上等人月頭請,中等人月中請,下等人月尾請。

通常情況,當地人比較喜歡初三、初六、初九。因為三六九,是當地人的吉祥數。

「閏月飯」吃什麼?

在當地,「吃閏月飯」民間流傳著:吃泥鰍有修;吃豆腐有富有福,吃雞蛋穿綢緞的種種說法,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但是,不論你吃什麼,在當地,還是有一定的講究和套路的。若是大富人家,體現身份的頭牌大菜,肯定少不了冬筍挖底和肚絲雞茸;若是普通人家也少不了兩樣家常的媽媽菜:一樣是珍珠納底,一樣是高湯粉丸。但不管你是吃山珍海味,或是吃粗菜淡飯,有一道菜是一定得上的,那就是「八寶飯」!所以,「吃閏月飯」,「八寶飯」是壓軸的主食,女人們無論如何,都得吃上幾口。

此外,在當地,因為盛產蓮子,往往都會做一道「冰蓮」,不是冰凍的蓮子,而是冰糖蓮子,寄寓今後的生活甜甜蜜蜜、圓圓滿滿、多子多福。

「閏月飯」由誰請?請誰吃?

「吃閏月飯」,由什麼人來請?一般來說,父母在世時,由父母親來請;父母不在世的,則由兄弟牽頭請。兄弟負責請的「閏月飯」,一般由老大召集,幾個兄弟合起來分攤。若是大富人家,則由幾個兄弟,按從大到小的順序,分別單獨宴請。

「吃閏月飯」,請哪些人來吃呢?一般來說,父母、兄弟必須把所有出嫁的女兒、姐妹們請回家中,一家人相聚就餐。「吃閏月飯」的主賓,是出嫁回娘家的女性。

「吃閏月飯」有什麼特殊的禮儀?

在當地,「吃閏月飯」有三大禮俗,必須清楚。

禮俗一:女兒(尤以出嫁的頭年為重),須向父母(或兄弟)送魚和褲料等禮物,表示祝願娘家:年年有餘、大富大貴;

禮俗二:父母(或兄弟)給出嫁女兒回送雨傘和蕉扇等禮物,寓意娘家人永遠都是出嫁女遮風擋雨的「保護傘」,像蕉扇一樣招之即來。

禮俗三:「吃閏月飯」的時間,千萬記得安排在月頭,忌諱放在月尾。安排在月頭,「體面」。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在過去,一般的老百姓人家的出嫁女,吃過「閏月飯」,就及時回夫家;若過夜,就要住三天。

在當地的農村,吃閏月飯的伴手禮,一般要一刀肉、幾個蛋、一捆腌菜,外加幾斤大米和食鹽。

古今「吃閏月飯」有何變化?

變化一:時間。「吃閏月飯」的時間,舊時有月頭月中月尾的等級之分,現在大家的生活好了,移風易俗,不講究了。大家都願意選擇在月頭,體體面面的為自家的出嫁女,辦個歡天喜地的團圓飯。

變化二:地點。「吃閏月飯」的地點,舊時一般都安排在娘家或兄弟家裡,如今基本上都安排在酒家。

變化三:對象。「吃閏月飯」的對象,舊時,主賓主客,都是自家出嫁的親閨女或親姐妹,如今吃「閏月飯」「六親飯」「後頭飯」的對象與範圍,已不僅限於自家的親閨女、親姐妹、堂姐妹們、表姐妹們,甚至閨蜜、同事、鄰里、朋友,也時新起吃「閏月飯」來。現今的「吃閏月飯」,已經成了親朋好友聚會的由頭,嘮嘮家常,談天說地,其樂融融。

變化四: 禮儀。「吃閏月飯」的禮儀,從最初的吃一個月或半個月或小几天,縮短為象徵性地吃一餐。從最初娘家人大車小轎的到夫家迎請,簡化為一個電話一條微信一次歡聚;從最初諸多的禮數套路,帶禮物、買東西,到互發微信紅包,盡到禮尚往來即可。

「吃閏月飯」有何民俗文化意涵?

意涵一:在舊時代,主客觀上,對弱勢群體女性的一種無形的保護。

意涵二:在舊時代,主客觀上,為父女,母女,兄弟姐妹的親情人倫,構建和創設了一個溫情的港灣。

我們的老祖宗真的很有智慧,一個小小的「吃閏月飯」習俗,就巧妙地化解與緩和夫家與娘家的「矛盾問題」,解決了困擾世人的大難題,促進了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來源:閩北日報(建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VRfoXIBiuFnsJQVnc8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