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茶葉是伴隨人們身心健康的好飲料。我國從神農時代起對茶生食藥用,經歷了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多茶類形成,前賢們歷盡艱辛不斷實驗、失敗、歷練、總結,直到近代著名茶學家陳椽教授將制茶劃分為六大茶類,並獲得世界公認。其中,榮獲「中國名茶之鄉」的松溪縣就有四大類。松溪縣憑什麼妙招能占據如此之多?筆者認為:經過大浪淘沙,具備優質豐富的茶葉種質資源是致勝法寶之一。
松溪縣的歷史,無論是文物挖掘還是文字遺存,一直飄蕩著茶的「影子」。1986年,發現「祖墩後門壠遺址」,可辨器形有釜、罐,據考證為新石器時代的茶具。春秋時期歐冶子在湛盧山鑄造湛盧寶劍,景區內至今尚存摩崖石刻「香岩」茶記。宋元時期松溪「九龍窯」煅燒制出精品珠光青瓷茶具,更是名揚海內外。
「雄偉湛盧閩北疆,得天獨厚水土陽。鸞峰遺蹟茶群落,香岩孕育建茶香。」松溪縣是傳統的綠茶產區,盛產花色品種繁多的名優極品綠茶類。歷史上,「工夫紅茶」源於松溪縣管轄的飛地——錦屏山遂應場(現歸政和縣嶺腰鄉)。白茶類的製作工藝可追溯到藥食同源的遠古,即「生食-煮食-曬乾備食」的發展過程,只是那時沒人命名而已。
松溪古時為建安郡所轄七縣之一。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載「茶之名有七:一曰白茶,民間大重,出於近歲,園焙時有之。」東溪是指從松溪經政和,在建甌匯入建溪的一條溪流。文中所記乃產自東溪流域的建茶,「白茶」產自松溪、政和、建甌確指無疑。青茶類的製作推廣是近現代的事,但由於茶樹品種資源的豐富,以及客商對松溪茶的鐘愛,松溪的茶葉製作者們借鑑武夷山的經驗,發展很快。
松溪地理位置優越,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氣候非常適宜茶樹生長。多年來,茶葉科學工作者對松溪縣茶樹資源進行考察,發現縣內海拔最高的龍頭山(1349米)和湛盧山、七峰山以及浩屏山等處,至今保存大面積古茶樹。這些古茶樹為歷代官方進貢朝廷的名茶製作提供優質的茶青原料,既擴充了建茶「正焙」的數量,也為民間鬥茶增添了花色品種。明嘉靖《松溪縣誌》較詳細記載了「松蘿茶」的採制方法。清康熙《松溪縣誌》卷五「賦役志」載:進貢的茶有蠟茶,黃蠟九十六斤八兩,白蠟六十斤一十二兩,芽茶五十三斤一十二兩,葉茶三十九斤一十四兩。綜上所述,松溪古茶樹分布廣、產茶多、品質優。松蘿綠茶自古就是我國的出口產品,跟隨瑞典「哥德堡號」商船漂洋過海,飄香世界。
綠茶是松溪縣生產的最大宗茶類,產量一度占全縣茶葉產量的95%。綠茶按製作方法分有烘青綠茶、炒青綠茶、蒸青綠茶;按形狀分有扁形、針形、曲形、螺形、條形等,品種主要有綠螺、香茶、毛峰、銀針、珠茶、蒸青綠茶、抹茶。「松溪綠茶」的特定品質為外形秀美、色澤亮麗、香高持久、湯色黃綠明亮、滋味濃厚、葉底肥嫩、耐沖泡。松溪綠茶工藝流程為:攤青-殺青-揉捻-初干-做形-足干(提香)。製作如此優質的品牌茶,其茶樹種質資源歸納起來主要有國級品種如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福雲6號、福建水仙、龍井43、安吉白茶、福雲595等。引進的省級名優茶樹品種主要有毛蟹、梅占、佛手、烏牛早等。
從上世紀50年代末起,松溪縣茶葉科技工作者重點對鄭墩鎮九龍崗的大面積野生菜茶古茶樹群落,進行生物特性特徵、種質保存、單株篩選、遺傳變異等精心研究,運用短穗扦插無性系繁植,在縣茶科所進行試驗種植,成功培育出了省名優茶樹品種九龍大白茶,並逐步推廣到外省及本省的周邊地市。
豐富的茶樹種質資源不僅適制綠茶,還是松溪縣公共品牌「金毛猴」工夫紅茶以及白茶中極品「白毫銀針」「高級白牡丹」等的上乘原料。它為松溪茶葉的品牌推廣,「松溪綠茶」地域產品商標保護,創建「中國名茶之鄉」立下了汗馬功勞。
來源:中國茶葉(施成就 范素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v4fu3IBnkjnB-0z15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