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緒飛舞。
說到成才,不得不感嘆蘇軾是千年一遇之奇才,他集儒、釋、道於一身,醫學、飲食、天文、地理皆通,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方面皆有深厚造詣。可以說,沒有一個人能像蘇軾那樣長袖善舞,在多個領域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令人嘆為觀止。
當代著名學者林語堂在《蘇東坡傳》里寫道:「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這些品質薈萃於一身,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不可數見。蘇東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樸,終生不渝。」千百年來,人們崇拜著、喜歡著、研究著蘇軾,都想知道他究竟是如何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罕見的「全能冠軍」。研究表明,蘇軾確有過人的天賦,但歷史上有天賦的人不少,後天培養不當淹沒的也不少,蘇軾卻能脫穎而出當屬不易,當然也有一些可以學習和借鑑的原因。
溫馨家庭 孕育天才少年
程夫人教子。
蘇軾之所以成才,其成功原因除了他的天賦外,還同蘇家溫馨的家庭環境是分不開的。蘇軾出生之時,其喜好遊歷的父親蘇洵早已幡然悔悟,決心要以文章揚名天下,其母親程夫人也已經開始打理絲綢生意。經過幾年的努力,蘇家有了雄厚的經濟實力,三蘇父子讀書也有了保障。
在這樣的背景下,蘇洵和妻子程夫人合力培養了一個天才。蘇洵培養了蘇軾讀書的興趣,也根據自己多番考試的經驗指明了學習的方向,並嚴格督促蘇軾學習。據史料記載,蘇軾小時候也不喜歡讀書,蘇洵沒有一味地干著急,而是故意在「南軒」書房讀《戰國策》,讀得津津有味,飯桌上眉飛色舞地講書里的故事,蘇軾聽得認真,蘇洵卻把書故意藏了起來。蘇軾經過好一番尋找才找到書,偷偷閱讀覺得比蜜還甜。
等到蘇軾有了讀書的興趣,蘇洵又對他進行了嚴格的輔導,就連多年之後蘇軾的夢裡都怕因為沒有完成閱讀任務而遭到父親的責罰。另一方面,程夫人又言傳身教,擔當了蘇軾人生導師的角色,通過「讀書明理,學史明志」的教育,讓蘇軾立下了「奮厲有當世志」的志向。
有了志向還不夠,蘇軾還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像幾十萬字的《漢書》,他年輕時就在眉山抄了兩遍,中年謫居黃州又抄了一遍,這不僅讓他加深了記憶,還不經意間成為了一代書法家。當蘇軾被貶謫儋州後,也用抄書背書方法教育兒子蘇過。事實證明這種抄書背書的方法是老蘇家兒孫學習致勝的法寶之一。
更令人羨慕的是,蘇軾還有始終和自己一起成長的弟弟蘇轍,蘇軾率真豪放,蘇轍溫厚謙和,兄弟二人在進京趕考之前一直是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在丁憂期間,兄弟兩人把時間主要用在學習史書和詩文上,「奇文共賞析,疑義相與析」。兄弟之間感情深厚,還有許多書信往來,談論政治、家事、前途,這些都能相互促進。蘇轍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追憶說:「惟我與兄,出處昔同。幼學無師,先君是從。遊戲圖書,寤寐其中。」兄弟二人所有的樂趣都在書中,連做夢夢見的都是在讀書求知,可見蘇軾勤奮刻苦讀書,已經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難能可貴的是,蘇軾的學習還不是那種讀死書式的學習,他在學習之餘還學會了玩耍,同時在玩耍中進一步學習。可以說,眉山的大街小巷、廣大鄉野,甚至是牛背上到處可以尋覓蘇軾讀書的身影,蘇軾的詩句「我臥讀書牛不知。」就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情景。可以說,蘇軾從七八歲開始讀書,到18歲結婚,整整10年的時間,他浸潤在書的海洋中,他有選擇性的吸取精神養分,不僅豐富了自己的學識,還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堅持「恆學」 終成全才
三蘇祠一角。
俗話說:「一個人能否成功,還要看他交了什麼樣的朋友。」對於蘇軾來說也是一樣的,蘇軾的「朋友圈」很廣泛,他的身邊始終圍繞著一群散發著正能量的人,相互促進著前進。
蘇軾的老師是張之平、歐陽修、陳希亮等這樣優秀的人,像歐陽修在當時已經是名動朝野的大學者、大文人,是會試的主考官。他非常欣賞蘇軾,常常與蘇軾談論古今,同年進士、師生也常常聚會宴飲,席間總有詩文酬和。這種與名師、才俊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促進了蘇軾學問和才情的大發展。
其次,蘇軾的學生也是非常厲害的人物,像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等人組成的「蘇門六學士」,都是某一方面的佼佼者,他們亦師亦友,相互交流學習進步。除此以外,蘇軾還有令人羨慕的知交圈,擁有詩書畫酒好友、佛道好友、市民朋友以及農民朋友。眾多好友就猶如眾星捧月一般圍繞著蘇軾,讓蘇軾不僅懂學習,更懂生活,也更容易進步。
蘇軾還愛在遊歷中學習,他一生任官許多地方,在旅途中,在新的工作地,他都能很好地把握學習的機會,觀照自然、跟各地人來往交流,豐富自己的見聞和思想,並用言談或者文字表達出來。可以說,蘇軾真正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為難能可貴的是,蘇軾倡導「恆學」,因為時光易逝,要想在有生之年多讀書,必須持之以恆,天天不間斷地學習。黃庭堅無意間說了一句:「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蘇軾深有同感,大為推重,非常認真地記錄了下來,使其得以傳之久遠,甚至常讓人錯以為是蘇軾的原創。他之所以專門記下這一條,或許正因為這一句「三日不讀書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代表了他的心聲。
這樣的學習心態不止是在平常,還在蘇軾落難之時體現,即使被貶,他還勤於研究治學。蘇軾一生三起三落,在被貶謫被流放時,他的學習生活依然很充實,他為《易經》、《尚書》、《論語》做註疏,研究醫藥,研究宗教等。別人遭逢厄運多半是悲觀失意的,而蘇東坡依然能夠保持學習的熱情、創作的激情,實在難能可貴。正因為如此,蘇軾才能被人們稱為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成為世所罕見的「集大成」者。
RECOMMEND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來源:東坡文化網 張玉
編輯:劉寅
審核: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