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討論機長,我們來說說乘客:劫後餘生,我學會了3件事

2019-10-15     壹心理



文章開始之前,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今天的生活里,你的時間是如何分配的?請給下面八件事排個序,占用時間最長的排第一,以此類推(別慌,你沒走錯片場):

1.忙工作或學習

2.刷朋友圈

3.陪伴愛人孩子

4.上淘寶買東西

5.給爸媽打電話

6.看書

7.睡覺

8.跟朋友聊天

排好序了嗎?請記得你的答案,然後,我們開始進入今天的話題。

《中國機長》已經刷屏兩周了,總想著要找一個什麼角度來寫,卻遲遲沒有動筆。因為,兩周內自己的焦點發生了很多變化。

我的目光,漸漸從英雄機長,落到了這群恐慌無助的乘客身上……

如果說對機長的討論是崇拜和敬仰,那麼對乘客的思考,似乎才真正關乎我們自己。

01

乘客都經歷了什麼?

《中國機長》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觀眾的目光一開始都不是停留在電影本身,而是四川 8633 原型機組:

從機長劉傳健、第二機長梁鵬,到副駕駛徐瑞辰、乘務長畢楠,每個人的故事都被挖了個遍,無不觸人心弦。

但同時,飛機上還有一群容易被忽略的人——乘客們。

今天再次看了預告片,不知為何腦子裡突然出現一個問題:

如果我在飛機上,我會怎樣?

年初央視《開講了》請來了劉傳健機長,同時現場有一位青年代表名叫王維。

她問了撒貝寧一個問題:平常坐飛機之前都有一個安全講解視頻,你還記得上面講了什麼嗎?

小撒回答:「是的,我基本都可以背下來。」

女孩驚訝地問:「真的嗎?」

她接著說:「大家都覺得飛機失事離自己很遙遠,基本上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我以前也這樣覺得,直到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是的,我就是當時飛機上一名乘客(說最後一句時,她已經哭了)。」

2018 年 5 月 14 日清晨,王維和她的男朋友一起乘坐了 3U8633 航班:

女孩說完了這句話,站在對面的機長一下子紅了雙眼。



見到這位女乘客,機長顯然比全場任何一個人都震動,他幾乎哽咽的樣子,一直含著淚光看著這位女乘客。

此時英雄和凡人,都是親臨生死的戰友。

王維談起當時的經歷,說她和男朋友一起乘坐這趟航班,從重慶飛往拉薩,計劃去納木錯看星空,結果在飛過一片雪山,大家都在欣賞美景時,突然傳來一聲巨響。

所有燈都暗了

氧氣面罩掉下來

警報響起

乘務員飛起來了

……

你可以想想這個畫面嗎?

王維說:「我一下子懵了。那種感覺就像坐過山車,恐怖卻放大一萬倍,耳朵、心臟都特別難受。」



《中國機長》電影中,飛機出事之後有的乘客爭吵著要下飛機,有的人吵著要找機長理論、更多人是拚命掙扎和大哭……但王維說:「當時真實的情況是,所有人都很安靜,大家都嚇得不敢說話,只能聽到隱約的啜泣聲。」

隱約啜泣的時刻,大概腦子裡刷過了所有放不下的人、所有來不及告別的遺憾……

王維提到了當時跟她一起出行的男友周建強,他也來到了現場。

小撒看著他們倆,感慨地說了一句:「很多情侶平平淡淡牽手一輩子,你們是共同經歷過生死,這種經歷,好好珍惜。」

王維說:「當時他在旁邊抱著我說,不要怕,有他在。」

建強說:「在那之後,我還是陪著女朋友去了納木錯,看到了最美的星空。」

重生之後的那片星空,配得上「最美」二字。

《中國機長》電影中刻畫了許多位普通乘客,他們因為這趟飛機發生了很奇妙的改變:

坐在商務艙的男乘客,上飛機之前一直跟母親打電話,聲音極其不耐煩,明顯很受不了母親的嘮叨。

剛上飛機,他就開始不配合乘務員,不肯關機,甚至態度惡劣地把手機摔到乘務員盤子裡……

如此脾氣暴躁的人,下飛機的時候卻似乎變了一個人。

飛機安全降落後他第一時間給媽媽打電話,雖然改不了命令母親的語氣,但是這一次卻顯然柔和許多:「媽,你別老哭,我沒事,就是備降而已。」

下飛機的時候,他竟然主動跟乘務員道歉,說:「如果你是個男的,我一定叫你大哥。」

印象特別深刻的還有那位想去西藏給工人做飯的中年男子,上飛機前他一直欺騙老婆說自己是去開餐館。飛機出事途中,他突然跟身邊的老婆坦白,說自己一直騙了她。

……

為什麼飛機失事會讓他們發生這樣的改變?

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 Margee Kerr 做過一項研究,似乎可以解釋這種 「特殊壓力事件」 前後人們的情緒變化。

他們成功招募了 262 名志願者,讓他們進入一個恐怖屋地下室接受挑戰,同時對他們的情緒和大腦反應進行了記錄。

結果發現,在經歷了可怕的恐怖屋之後,大家的情緒普遍都比以前更加積極了。尤其是對於那些壓力很大、很疲憊的人來說,一場恐怖體驗反而讓他們情緒好轉更多。

心理學家們的解釋是,這反映了人們對情緒的重新校準,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某一刻你感覺到家裡房子特別冷,此時你穿著襯衫在外面的雪地里待一會,然後再回到屋裡。屋裡溫度並沒有改變,但你卻感覺到格外暖和。

這是因為我們的感官進行了重新校準,而情緒也一樣——在經歷了一段極其可怕的空難之後,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你感覺全世界都特別美好,一切的不如意都變得渺小了。

死過一回,是為了過得更好。

02

「墜機讓我學會的3件事」

時光來到 2009 年,另一位幸運者名叫 Ric Elias。

他所經歷的事件名為「哈德遜河奇蹟」。

2009 年 1 月 15 日,他所乘坐的飛機起飛一分鐘左右,一群飛鳥撞了上來,導致飛機的兩具引擎都報廢了。整架飛機沒有了動力,完全靠滑翔。

一群鳥可能引發墜機,難以想像……

生死一線,機組人員緊急應對。經過 208 秒的時間,飛機飛到了哈德遜河上方,並以滑翔方式的降落。機上 155 名人員全部生還。

這是人類第一次飛機水上迫降的成功案例。

在那之前,飛機迫降水面要不就是翻了,要不就是折斷了,反正都完了。所以這 155 人,都是第二次的生命。

這次事件最終也被拍成了電影《薩利機長》。

而這位墜機事件的親臨者,時隔兩年(也就是 2011 年)在 TED 上做了一個演講:《墜機讓我學會的 3 件事》

我們來看看,他在「人生最後一刻」 學到了什麼:

首先,他回顧了當時的歷險記:

當時的場景,你想像一個大爆炸,在三千多英尺的高空;想像機艙內布滿黑煙、引擎發出喀啦、喀啦、喀啦、喀啦、喀啦的聲響……很可怕。

那天我的位置很特別,我坐在 1D,我是唯一可以和乘務員說話的人,於是我立刻看著他們,他們說,「沒問題,我們可能撞上鳥了。」 (不是逗我吧?……)

兩分鐘以後,三件事情同時發生:

機長把飛機對齊哈德遜河,我心想:有沒有搞錯?

接著飛機關上引擎,我們坐在一架沒有聲音的飛機上。

然後機長說了幾個字,是我聽過最不帶情緒的幾個字「即將迫降,小心衝擊。」

我不用再問乘務員什麼了。我可以在她眼神里看到恐懼,人生結束了。

接著,他分享了那天所學到的三件事:

1. 我不想再拖延任何事

在那一瞬間內,一切都改變了。我們的人生目標清單,那些我們想做的事、那些我想聯絡卻沒有聯絡的人、那些我想修補的圍牆、人際關係,所有我想經歷卻沒有經歷的事……

我不想再把生命中的任何事延後,這種緊迫感、目標性改變了我的生命。

2. 不想再爭論對錯,我只想要快樂地活著

當飛機通過喬治華盛頓大橋時,我突然想,我還有一件真正後悔的事:我竟然花了那麼多時間,去和生命中重要的人爭論那些不重要的事。

我想到我和妻子、朋友及家人們的關係……之後,我決定除掉我人生中的負面情緒。

我不再嘗試爭論對錯,那些有什麼意義呢?我選擇快樂。

過去的兩年,雖然我還沒完全做到,但確實好多了。這兩年內我從未和妻子吵架,感覺很好。

3. 我只希望看著孩子長大,這是我唯一的目標

當飛機逐漸下沉,我突然感覺到,哇,死亡並不可怕,就像是我們一生一直在為此做準備一樣,但是,死亡卻很令人悲傷。

這個悲傷的主要來源是,我不想就這樣離開,我希望能看到孩子長大。

事故發生一個月後,我去觀看女兒的演出,她並沒什麼天賦,表演並不是很好,但是我淚流滿面,哭得像個孩子,這讓我的世界重新有了意義。

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我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成為一個好父親,比任何事都重要,比任何事都重要,我人生中唯一的目標就是做個好父親。

「那天我經歷了一個奇蹟,我活下來了。我還得到另一個啟示,像是看見自己的未來再回來,改變自己的人生。」

那段話講完,全場起立為他鼓掌(文末附視頻連結)。



03

不要等到意外發生再思考這些問題

聽完 Ric Elias 的分享,或許你我都想回過頭來問一問自己這 3 個問題:

有哪些事是我一直想做、卻總是一拖再拖的?

我跟家人的關係好嗎?我該如何更好地跟他們相處?

如何讓自己過得開心一點?有些事是不是不用那麼較真?

當你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時,其實是在驗證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叫意義取向應對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遇到壓力過大的生活事件時,會把目光從 「當下」 轉向 「全局」,我們不再關注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是突然間格局變大了,開始想一些大問題。

對這些全局問題的思考,便是意義取向應對——它幫助我們重新修正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和目標,以便應對這些壓力,並且在創傷後獲得成長。

心理學的研究也發現,在意外來臨之前就常常尋求意義感的人,往往過得更幸福。

也就是說,這些問題不要等到出大事了再想,現在就得想。

王維和 Ric Elias 都在熒幕前問我們一個問題:如果是你坐的飛機出了同樣的事,你想像一下,你的生命會發生什麼改變?

請你再想像一下:現在你正從失事飛機上成功脫險,今天接下來的時間,你又該如何分配這 8 件事呢?重新給它們排個序吧:

1. 忙工作

2. 刷朋友圈

3. 陪伴愛人孩子

4. 上淘寶買東西

5. 給爸媽打電話

6. 看書

7. 睡覺

8. 跟朋友聊天

答案是不是跟一開始不一樣了?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告訴我們,當人們的未來時間知覺發生改變時,我們生命的優先次序也會發生改變。

當我們覺得未來還有無限長時,我們會把經歷放在工作、個人成就、自我價值上;

但是當我們覺得未來不長時,我們會把更多時間花在家人、快樂、感情上。

而剛剛死裡逃生的你,突然感覺到生命很脆弱,未來並沒有自己所想的那麼長,所以你生命的優先順序就發生改變了。

所有在災難中幸運活下來的人,就是在教會我們,如何提前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提前把時間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不要等到最後一刻留下遺憾。

這大概就是飛機上的乘客,給我們帶來的感動。



寫在最後


《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

往喪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必將這事放在心上。

我想這句話表達的,正是劫後餘生帶給我們的思考。終究有一天生命會終結,而有幸活著的人們,如果能提前看到那一天,並回過頭過好自己的一生,那就有福了。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少女參考的文獻資料:

[1]Kerr, M., Siegle, G. J., & Orsini, J. (2018). Voluntary arousing negative experiences (VANE): Why we like to be scared. Emotion.

[2] 劉天舒, 郭明珠, 陳煒夷, & 甘怡群. (2015). 意義取向應對的產生機制及其中介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 100-106.

[3] 甘怡群, 郭明珠, & 陳煒夷. (0). 創傷後成長的產生機制:意義尋求作為一種新的應對方式. 心理學與創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4] Carstensen, L. L., Isaacowitz, D. M., & Charles, S. T. (1999). Taking time seriously. a theory of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54(3), 165-8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JQM0W0BMH2_cNUgzo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