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關羽屯兵練軍之地——荊門市掇刀區

2019-07-21     湖北膠帶批發

掇刀區隸屬於湖北省荊門市,地處荊山山脈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東北角與鍾祥市相連,西南角與當陽市交界,北與東寶區毗鄰,南與沙洋縣接壤,介於北緯30°44'57"-31°04'06",東徑112°02'14"-112°21'36"之間。

掇刀區版圖總面積616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下轄4個街道、2個鎮,戶籍總人口29萬人。2016年,該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8.41億元。 掇刀區地形以低山、丘陵、岡地為主,海拔在46.2-262米之間;地處中緯度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

掇刀區正式成立於2001年,因三國名將關羽屯兵練軍、刀掇巨石而得名。掇刀是三國古戰場,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留下了荊襄古道、長坂坡、岳飛城等歷史遺址,養育了清代名臣周培公,共和國將軍陳士榘、鄧家泰,當代旅台畫家李可梅等民族俊彥。

歷史沿革

掇刀夏屬荊州地域。

周為楚地。

漢歸南郡當陽縣。

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分長林縣立荊門縣,屬南郡江陵府,掇刀屬荊門縣域。唐末,廢荊門縣入長林縣,掇刀屬長林縣域。

五代,掇刀地域為荊南國高氏所踞。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在當陽設荊門軍,領長林縣,屬江陵府。不久,軍廢。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在長林縣復置荊門軍,領長林、當陽二縣,屬荊湖北路,掇刀屬荊門軍。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軍廢。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復立荊門軍,仍領長林、當陽兩縣,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移荊門軍於鴉雀鋪南坡(今團林鋪鎮蓮花村),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長林縣治隨荊門軍南移長林故城,並在鴉雀鋪南坡設荊門鎮。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廢當陽縣入長林縣,荊門軍遷回鴉雀鋪南坡。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荊門軍為荊門府,屬河南行省,府治當陽,次年移治長林縣。元天曆元年(1328年),降府為州,屬荊湖北道宣慰司,掇刀屬荊門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荊門州為縣;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當陽縣入荊門縣;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升荊門縣為荊門州,復當陽為屬縣。明嘉靖十年(1531年),掇刀屬承天府(1646年改為安陸府,府治鍾祥)。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荊門升為直隸州,領當陽、遠安二縣,屬湖北布政使司,掇刀仍屬荊門州。

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政府改荊門直隸州為縣,屬湖北省襄陽道,後改屬荊宜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荊門縣直屬湖北省。掇刀地域屬荊門縣。

1949年2月,荊門城區解放,7月荊門全境解放,8月1日,荊門縣人民政府建立。

1951年底,荊門縣調整為12個區和1個鎮,並將地名區改為數字區,城關區即為一區,當時的掇刀屬城關區(一區)管轄。

1952年10月,荊門縣行政機構調整,分別從一區(城關區)、二區(煙墩區)、四區(五里區)各劃出一部分設立十三區(團林區),掇刀、雙堰、譚店、興埠等鄉從一區劃歸團林區管轄。

1956年4月撤銷區公所,由縣委派出農村工作指導組,團林區(十三區)撤銷,掇刀劃歸城關工作指導組管轄。

1957年2月,城關工作指導組撤銷,所轄範圍劃為南橋、高店、掇刀三個直屬鄉,屬縣直接領導。

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高潮中,全縣成立了高峰、紅旗、並舉、萬能、超美、東風、衛星、火箭等8個大公社,掇刀、團林及煙墩的部分大隊劃歸萬能人民公社領導。

1959年4月,荊門縣將8個大公社調整為13個公社,撤銷萬能人民公社,成立團林人民公社,掇刀又劃歸團林人民公社領導。

1961年5月成立湖北省國營羅漢山農牧場,掇刀恢復人民公社建制,隸屬農場管理。

1963年2月,羅漢山農牧場撤銷,掇刀人民公社劃歸煙墩區(後經改制稱煙墩人民公社)領導。

1975年12月,撤區並社,全縣組建22個人民公社(鎮),掇刀是新組建的公社之一,原沈集區所轄的麻城管理區劃歸掇刀公社領導。

1978年12月,全縣22個公社(鎮)調整為18個公社(鎮),掇刀人民公社撤銷,原掇刀大部分管轄範圍劃歸煙墩人民公社管轄。

1979年11月,荊門市(縣級)成立。

1980年1月,市人民政府決定設立東寶、車橋、牌樓、革集四個公社和龍泉、白廟兩個街道辦事處。掇刀的車橋、周河、仙女、雙仙、雙喜、楊店、響嶺、交通、雙泉等9個大隊劃歸荊門市車橋人民公社領導。雙井、譚店、袁集等三個大隊仍歸荊門縣煙墩公社領導。

1983年8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荊門縣,荊門縣的行政區域併入荊門市,由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

1984年1月,荊門市16個人民公社改為區公所。掇刀石區公所是該次設立的區公所之一。

1986年1月,掇刀石區公所改為十里牌街道辦事處。

1987年10月又將十里牌街道辦事處更名為掇刀石街道辦事處,隸屬東寶區人民政府領導。

1992年10月,荊門掇刀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1993年1月8日正式掛牌。

2000年11月,荊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高新區設在掇刀開發區內。

2001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荊門市掇刀區正式成立,為荊門市轄區。

截至2018年6月,掇刀區下轄掇刀石街道、白廟街道、興隆街道、雙喜街道辦事處4個街道和團林鋪鎮、麻城鎮2個鎮。掇刀區政府駐龍井大道99號。

位置境域

掇刀區地處荊山山脈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位於湖北省荊門市西部,東北角與鍾祥市相連,西南角與當陽市交界,北與東寶區毗鄰,南與沙洋縣接壤;全區東西最大橫距34.86公里,南北最大縱距35.67公里,總面積616平方公里,介於北緯30°44'57"-31°04'06",東徑112°02'14"-112°21'36"之間。

掇刀區境內地形以低山、丘陵、岡地為主,北有仙女山,海拔高度248.2米;南有寨子山,海拔高度114米;東北有大火山,海拔高度112.4米;西南有團包山,海拔高度132米。最高點是位於掇刀石街道辦事處境內的前寨,海拔高度262米,最低點是位於麻城鎮境內竹皮河支流的趙家橋,海拔高度46.2米。

掇刀區地處中緯度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979毫米,最大降水量1510.8毫米。常年主導風向為北風,年平均氣溫15.9度,極端最高氣溫40°C,極端最低氣溫-14°C,年均相對濕度80%。

文化體育

2014年,掇刀區重點培育村級文化中心22個、文化中心戶48個,建成社區文化室19個,覆蓋率100%,組織開展農民春晚、元宵民間文藝活動、「農家樂杯」文藝比賽、群眾廣場舞大賽和社區文化節等活動20餘次。在湖北省第十四屆運動會暨第九屆殘疾人運動會上獲得14枚金牌、10枚銀牌、5枚銅牌。

科學技術

2014年,掇刀區爭取上級科技計劃項目24項710萬元,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個,登記省級高新技術產品兩件,登記科技成果18項;申請專利129件,其中發明專利55件,實用新型專利74件。國家授權專利73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6件,實用新型專利58件,外觀設計專利9件。

教育事業

2014年,掇刀區有中小學22所,公、民辦幼兒園50所,其中完全小學17所,初級中學3所,普通高級中學1所(荊門外語學校),職業高級中學1所(湖北信息工程學校),民辦幼兒園37所。在校中小學生及幼兒29031名,在職在編教師1214名。投入資金1837.6萬元,新建、改擴建校舍11316平方米。

文化遺址

岳飛城漢代文化遺址

岳飛城漢代文化遺址位於掇刀區團林鋪鎮的蓮花村與五里舖鎮友聯村交界處的一片高崗地。遺址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面積約3平方公里。在岳飛城遺址先後有石斧、石鑿、銅劍、銅戈、銅鏡、鐵鋤等文物出土。1992年,遺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響嶺崗東周文化遺址

響嶺崗東周文化遺址位於掇刀區掇刀石街道辦事處響嶺村,1982年因村民平地造田而發現。經荊門市文物部門初步考證,遺址分布在響嶺崗南北長約1000多米,東西寬約300米,總面積達30多萬平方米。遺址雖處三國長坂坡古戰場,但主要保存的是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蹟和遺物,是楚文化的一處重要遺址。

黃家崗新石器時代遺址

黃家崗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掇刀區掇刀石街道辦事處譚店村5組,為2003年5月修建荊宜高速公路發現的原始社會古文化遺址。遺蹟現象有大型圓形祭祀基槽、灰坑、燒土溝,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石器有石斧、有孔石鏟、石錛等,陶器器形主要有扁足鼎、巨形實用鼎、釜、錛、內折沿碗、鏤孔圈足器等。另發現有古人紡織用的陶紡輪。

謝家院原始文化遺址

謝家院原始文化遺址位於掇刀區團林鋪鎮新村一組。1987年發現,面積約10萬平方米,距今約5000-6000年,包含「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兩個時期的遺存。前者陶器以鮮紅衣陶為主,少量灰、黑陶及白陶,皆手制。常見器形有圈足盤,斜壁碗,子母口碗,曲腹杯,鼎、豆、罐等。石器多為打制。後者陶器以黑陶居多,多為手制,常見器形有鼎、豆、杯、罐、碗、彩陶紡輪等。石器以磨製為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u4SGGwBmyVoG_1ZuCJ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