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隨州,湖北省地級市,位於湖北省北部,素有「漢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稱,地理位置介於北緯31°19′至32°26′,東經112°43′至113°46′,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中部中心城市武漢市,西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市,北臨南陽市、信陽市,南達荊門市,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2018年全市人口221.67萬人,下轄廣水市、曾都區、隨縣。
隨州古稱「漢東之國」,以「古、奇、美、新」而著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被稱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荊楚名勝大洪山,風光秀麗,景觀奇特,是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橫跨鄂豫兩省的桐柏山,成為中國南北界河淮河的發源地。
201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1011.1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8%。2018年12月13日,隨州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
歷史沿革
以西周封國隨為名。春秋分屬隨、厲、唐三國。
戰國末,楚滅隨建縣,秦漢因之。
晉設義陽郡,南北朝改設隨陽郡,後又改為隨郡、北隨郡。
北周設漢東、義陽二郡。
西魏隨升為州,轄郡、縣。
隋仍設州,改為隋州,後廢州設漢東郡。
唐改郡為隨州。
宋、元仍為隨州。
民國後廢州為縣,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湖北省三專區公署設在隨縣。
1949年,屬孝感專區。
1952年,屬襄陽專區。
1970年,屬襄陽地區。
1979年,隨縣城關鎮從隨縣劃出,成立縣級隨州市,均屬襄樊市。
1983年,撤銷隨縣,併入縣級隨州市,屬襄樊市(今襄陽市)。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隨縣,將襄樊市隨縣的行政區域併入隨州市(縣級)。
1988年10月1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孝感市應山縣,設立廣水市(縣級)。
1994年,除公檢法和武警、部隊仍屬襄樊市管轄外,隨州屬省直管縣級市。
1994年,湖北省政府將隨州市由襄樊市管轄改為省轄。
2000年,設立地級隨州市。
2000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省直轄縣級隨州市,設立地級隨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曾都區;隨州市設立曾都區,以原縣級隨州市的行政區域為曾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烈山大道;將孝感市代管的廣水市劃歸地級隨州市代管。
2009年5月,根據國務院有關精神,在現有隨州市曾都區區劃範圍內,劃出部分鄉鎮成立隨縣,曾都區繼續保留。
截至2016年,隨州市下轄廣水市、曾都區、隨縣,轄區內有37個鄉鎮,8個街道,834個行政村,7767個村民小組,165個社區。市政府駐曾都區迎賓大道9號。
地理環境
隨州位於湖北省北部,地理位置介於北緯31°19′至32°26′,東經112°43′至113°46′。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陽,北面與河南省南陽、信陽二市毗鄰,南面與湖北省江漢平原的京山縣、鍾祥市相連。全市南北長約130公里,東西寬約105公里,總面積9636平方千米。
隨州地勢由南北漸向中部微緩傾斜。南、北、西部為海拔2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中部為海拔百米以下的陂陀崗地,東南一隅為海拔60米左右的平川。最高點為北部太白頂,海拔1140米,最低點為東南水出境處的河床,海拔47米,全境地貌類型分為五大區。境內山以大洪山和桐柏山為脈,呈西北——東南向分布。
歷史文化
隨州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作為炎帝神農故里,這裡開啟了華夏5000年的農耕文明;作為編鐘古樂之鄉,隨州出土的2400年前的曾侯乙編鐘改寫了世界音樂史,隨州被中國音樂家協會授予「中國編鐘之鄉」光榮稱號。隨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據傳炎帝神農就誕生在隨州市隨縣厲山鎮,他創耕耘、植五穀、嘗百草、興貿易,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2002年3月,考古工作人員在隨州曾都區洛陽鎮金雞嶺村發現一古代遺址(後命名為「金雞嶺遺址」),「金雞嶺遺址」聯合考古研究發現:隨州是中國文字起源地之一。
曾侯乙墓與隨州
1978年春,湖北省隨州市爆出了一條轟動全國乃至世界的新聞:在城西兩公里一個叫「擂鼓墩」的地方,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的大型木槨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見的珍品。
2007年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的吉祥物「楚楚」就是以鹿鶴為原型。
隨州曾侯乙編鐘表演第一次奏響:1978年出土時,考古人員在隨州一處修理廠內試敲響過編鐘。1978年建軍節,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在駐隨炮兵師某部禮堂,被敲響。
第二次奏響: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省博物館演奏人員被特批隨編鐘進京,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各國駐華大使演奏了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創作曲目《楚商》以及《歡樂頌》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奏響:1997年,著名音樂人譚盾為慶祝香港回歸創作大型交響樂《天·地·人》時,由國家特批再次敲響了編鐘。
2008年為北京奧運健兒喝彩奏響音樂
奧運世博音震世界20世紀80年代,編鐘複製件在省博演奏廳每天多場次演奏,接待過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英國前首相希思、德國前總理科爾等多個國家的首腦。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自1983年成立以來,編排了100多首古今中外名曲,每年演出1600餘場,涉足20多個國家和地區,6億多人通過各種方式領略了編鐘的神采,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在中國聆聽了編鐘演奏。
編鐘敲響隨州之音 感受「世界第八大奇蹟。
2012年7月17日下午,「中部支點新湖北」第四屆全國網絡媒體行全體記者來到了位於湖北省北部的隨州市進行實地採訪。隨州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全國最年輕的地級市」。
炎帝神農與隨州
據考古發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至6000年前,已有一支遠古人類在隨州生息勞作。1957年6月,湖北省文管會文物調查組在距隨州市區約5公里的山地採集到一件石英岩打制的石器。經專家鑑定,確認這件石器是舊石器。這是湖北乃至長江流域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遺物。
隨州境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文物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50餘處,新石器時代文物近幾年來3000件。其中,較著名的有淅河西花園遺址和三里崗冷皮埡遺址。
淅河西花園遺址距隨州城約20公里,遺址分上下二層。下層因潛入水面以下,未能大規模發掘,從出土少部分遺物來看,已證實其文化內涵與中原地區仰韶文化類似。上層為屈家嶺文化層。在這一層中發掘房基5座,皆由紅燒土塊堆積而成,木骨泥牆,茅草蓋頂。還發現大量稻穀殼、窖穴、成人墓葬、兒童瓮棺葬及當時人們使用的石刀、石鏟、石斧、石錛等生產工具和彩陶壺、杯、缽、豆、碗、罐、鼎、盆、鍋、甑、空心陶器、玉珠等大量生活用具和工藝品。
三里崗冷皮埡遺址距隨州城西南約40公里。遺址中不僅出土了磨製石斧、石刀、石鐮、石箭鏃等石器,而且出土了夾砂陶、泥質灰陶及泥質磨光黑陶等陶器,尤其以彩繪蛋殼黑陶最為典型,還發現了大量含稻穀殼的紅繞土塊。經專家分析鑑定,其文化內涵包括屈家嶺文化和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這兩種文化遺存。
隨州歷史悠久據《禮記》、《左傳》等眾多文獻記載:隨州上古為烈山氏,華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本起烈山。五千年前,炎帝神農氏在此「創耕耘、植五穀、嘗百草」,開啟史前農耕文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這裡使封因為隨。《左傳》中有「漢東之國隨為大」之說。每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六日,隨州市都要舉辦隆重熱烈的「中國湖北烈山炎帝神農節」,以紀念華夏始祖的生辰在這一天,世界各地的烈山宗親會等海外華人組織,都要組團前來參加節慶替典活動。
隋文帝楊堅和隨州
隨州的「隨」最早出於西周「漢東之國隨為大」,當時隨國為一諸侯國,附庸在楚國之下,附近有陳國、蔡國、唐國等。自西周后,「隨」這一古地名得以流傳下來。
《隋書》卷五十《龐晃傳》云:「……時高祖出為隨州刺史,路經襄陽,衛王令〔龐〕晃詣高祖。……」這裡的「隨州刺史」,就是現位於湖北北部、桐柏山脈以南的「隨州市」。周武帝即位時,楊堅「遷左小宮伯。出隨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後征還,遇皇妣寢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宇文護執政,尤忌高祖,屢將害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匡護得免。其後襲爵隋國公。」這裡的「襲爵」要特別說明一下,「爵」是北周封楊堅之父楊忠「隨國公」的「爵」。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楊堅發跡就是在隨州(當然這也是很正常的,自秦後,各「王公」都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諸侯王國,楊堅的父親楊忠的封地在隨州,他兒子在隨州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取得武功是占了「人和」的因素),他的封號也是以封地「隨州」為名的,這就解釋了楊堅為何建「隋朝」的原因(楊堅奪位後立國號為「隨」,他以自己曾受封於隨,因以為國號,又忌惡「隨」字帶「走」旁,恐不祥遂改為「隋」。同年,隨州改為「隋州」。中國歷史上統一王朝把州郡名的文字拆去偏旁而為國號,這是僅有的一次。)。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
隋朝建立之初,即著手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按照「存要去閒,並小為大」的原則,把北朝的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二級,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改州為郡。隨州改置為漢東郡,領隨、土山、安貴、順義、光化、平林、上明、唐城等8縣。然而,隋王朝國祚短促,漢東郡在隋的地位和發展尚未充分顯現出來。
歐陽修與隨州
歐陽修在隨州生活了18年,可以說隨州是歐陽修成名成家的搖籃,他在這裡吸取了智慧的乳汁。從4歲到22歲,這是人生成長的最難忘的時間段。對於歐陽修來說,使其終身難忘的就是隨州城南的李氏東園。李氏樂園是其好友李曉輔的花園。歐陽修22歲離開隨州,20年後到隨州探望其叔父歐陽曄,故有機會再次到李氏東園故地重遊。老友相逢,感慨萬千,回返京師洛陽時,他便寫了這流傳千古的《李氏東園記》,以表達對隨州的眷戀之情。他深情地說:「隨雖陋,非予鄉,然予之長也,豈能忘情於隨哉」。
民俗
隨州地處鄂豫交界,為南北文化薈萃之地,其特點是南北兼收、諸藝並存。以戲劇為例,反映楚文化的漢劇、楚劇在隨南擁有廣大的觀眾,表現中原文化的曲劇、越調、豫劇在隨北也有廣泛市場。而別具一格的隨州花鼓戲,更為隨州人民喜聞樂見。最初的隨州花鼓戲是一些民間藝人身背一個圓形小鼓,邊打、邊舞、邊唱的民間小調,後來發展到人唱,眾人幫,打起鑼鼓冬冬倉。至今神農廟,年年賽村鼓,又吸收了西路花鼓和北路花鼓的劇調,隨州花鼓戲逐步形成了以蠻調、呔調、梁山調、彩調為主的聲腔藝術,內容大多反映男女愛情、反對封建禮教、鞭撻嫌貧愛富、歌頌公正廉明等,但也有一些低級荒誕的糟粕並存。摬懷齷實跡是隨州花鼓戲的又一特點,如果需要時,人在後台答應即可,皇帝從不正面出場,反映了花鼓戲為底層勞動人民的小戲的特點。建國後,特別是1956年建立專業花鼓劇團後,上演劇目大大豐富,整理編演、移植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創作演出現代戲共40多台。1985年,新編歷史劇《楚莊王》被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第一次搬上銀幕,將隨州花鼓戲推向全國。
以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曲藝為主體的隨州民間文藝集南北之精華,絢麗多姿、獨具一格,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宗極珍貴的文化財富。一般常見的民間文藝形式有龍燈、板凳龍、獅子、旱船、高蹺、鼓書、道情、嗩吶、山歌、號子等數十種,尤為突出的是以隨州(獨人轎、獨龍槓、獨角獸)為代表的民間文藝形式,更是顯示了地方藝術特色的魅力。
獨人轎是隨州及周邊地區深受群眾歡迎的一種民間表演形式。表演者背上一根長竹片,上扎一頂轎蓋,坐轎人在轎頂下表演。以兩人表演為宜,男女皆可。表演者踩著鼓點或音樂節奏,加上愛情、幽默滑稽的嘻鬧情節,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獨龍槓,是用長短杉杆交叉成撌當字形紮緊,兩人抬杆,一人掌杆後部,前杆表演者多扮成贓官,胸前用篾片繫著一個便壺,隨著杆的閃動,贓官的烏紗帽翅上下擺動,便壺也不時擺動到贓官胸前,模樣滑稽可笑,反映了勞動人民對封建統治者的嘲弄。此種表演一組或多組進行均可。
民間稱其:杆子當轎,好看好笑,不是真轎,而是嘻鬧。獨角獸指表演者兩手向上伸直合併頭部,形成摱瀾菙,在肚皮上畫出人或獸的臉譜,以雙乳為眼,以肚臍為嘴,中間胃部畫上鼻,腰部圍上一個黑裙子(意為鬍子),與一群小孩嘻玩,體現一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藝術境地。1993年的開幕式上,成功表演令數萬名中外來賓大飽眼福。
炎帝神農傳說(湖北省隨州市、神農架林區)及花鼓戲(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湖北省隨州市、麻城市;湖南省岳陽縣、邵陽市、常德市)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風景名勝
隨州主要旅遊景點: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AAAAA級)、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洪山(AAAA級)、千年銀杏谷(AAAA級)、廣水徐家河、廣水黑龍潭、高貴三潭(AAAA級)、桐柏山、廣水中華山、隨州市博物館、隨州文化公園、白雲公園、神農公園、回龍寺公園、西遊記漂流、封江水庫、明玉珍故里、曾侯乙墓遺址等。
炎帝神農故里
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以「建築返古、環境還野」為特色,以炎帝神農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依託,以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為核心,以體驗炎帝神農的農耕文化、醫藥文化、貿易文化、原始藝術文化等為根本,建設了「尋根謁祖朝聖區」、「聖跡觀光體驗區」、「農耕文化展覽區」、「旅遊服務及沿河景觀帶」、「自然生態景觀區」五大功能區和謁祖廣場、炎帝神農大殿、聖火台、聖火廣場、九拱橋、彎月湖、旭日園、烈山糊等主要景點。
大洪山風景名勝區
大洪山國家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北省中北部,總面積305平方公里,橫臥江漢,蜿蜒荊襄,氣勢磅礴,風光秀麗,以峰俊、林幽、洞奇、湖美、泉醇而著稱。景區壯麗的山嶽風光,茫茫的原始森林,神奇的千年古銀杏,幽幽的千年古剎,九洞十八泉的奇特地質,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土特產品,濃郁的人文風情,動人的故事傳說,交相輝映,融自然景觀和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與一體。
大洪山主峰寶珠峰海拔1055米,為楚北天空第一峰;海拔840米的火山口湖白龍池,為華中高山第一池;千年古剎洪山寺,為漢東佛教第一寺;枝繁葉茂、守望千年的銀杏王,為中華銀杏第一樹。
千年銀杏谷
隨州洛陽鎮古銀杏群落居世界古銀杏群落之首,以古銀杏群落為標誌的天人合一的田園風光,楚天無雙,也是洛陽鎮最具有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洛陽鎮現有定植銀杏樹510多萬株,其中百年以上的17000多株,千年以上的308株。
隨州博物館
隨州博物館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大道中段西側風景宜人的厥水河畔。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擂鼓墩古墓群」毗鄰。距離市中心約1公里。占地100畝,館舍由展廳、文物庫房和輔助用房三部分構成。建築面積9636平方米,其中:陳列樓7000平方米,文物庫房2000平方米,編鐘演奏廳300平方米,其他建築336平方米。
徐家河旅遊度假區
徐家河省級旅遊度假區位於廣水市長嶺鎮風光秀美的徐家河水庫,是湖北省第三大淡水湖泊。景區以繁茂豐富的森林資源,浩淼無際的碧綠湖水,眾多奇特的島嶼港灣,爭鳴鬥豔的珍禽異獸,婀娜多姿的花卉植物,源遠流長的歷史遺產,濃郁豐厚的民俗風情而著稱,是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生態環境、森林保健功能於一體,具有旅遊、休閒、度假、養生、科研等多功能的生態型旅遊度假區。
三潭風景區
三潭風景區位於廣水市北部,地處鄂豫之交。有三潭、高貴山金頂、許家沖水庫、平靖關古關隘4個遊覽區,35個遊覽點。清奇幽邃的「三潭疊韻」是三潭景區標誌性景點,被譽為「中原一秀」。中國第一青檀園總面積2000餘畝,是華中地區最大的青檀群落。風景區最高峰大貴山金頂海拔908米,其門匾「崧高峻極」與河南少林寺門匾如出一轍。
中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中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廣水市東北部,桐柏山南麓,大別山西端,是江淮流域的分水嶺,南北景觀兼而有之。景區面積6927公頃,是湖北省面積最大的國家森林公園。這裡氣候宜人,森林植被保護完好,共有木本植物69科155屬1830種。這裡地形複雜,地勢險峻,有「九峰、七寨、五寺、一百零八嶺」之稱。這裡山水風光秀麗,分為蓮花湖、祖師殿、香峰寺、龍泉溝、古井庵、觀音寺六大景區,金牛溪、哈哈嶺、寶林寺、興王寨等50多個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