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為國家研究石油。

2020-04-30     鏡泊湖小葉子

長期以來,中國被認為是一個貧油的國家。當中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李四光在仔細分析了中國地質條件後,深信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


富的,關鍵是要抓緊做好石油地質勘探工作。他提出應當打開局限於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石油地質普查工作,不是找一個而是要找出幾個希望大、面積廣的可能含油區。他找油的指導思想是,先找油區、後找油田。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總局作過《從大地構造看我國石油勘探遠景》的報告,指出了三個遠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區,即:青、康、滇地帶,阿拉善—陝北盆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並提出應該首先把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陝台地、阿寧台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作為普查找油的對象。1955年春,他擔任了全國石油普查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指導了石油找礦工作。特別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先後突破之後,他更加堅定了中國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的信心,指出新華夏沉降帶找油的理論是可靠的,為中國尋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地震預報


20世紀60年代初,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刑台發生了強震之後,李四光深感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之嚴重,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裡,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他認為地震是一種地質現象,大多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因此,對構造應力場的研究、觀測、分析和掌握其動向,是十分重要的。他在刑台地震之後,對河間、渤海灣和唐山等地區孕育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過一些預測性的意見,後來證明是正確的,可惜這項工作他沒有來得及深入總結,就與世長辭了。

主要著作

李四光代表作有《冰期之廬山》《中國北部之蜓科》《地質力學概論》和《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人才培養

中華民國時期,李四光長期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地質學家,對發展中國地質事業,提高中國地質科學水平,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他還擔任過北京大學評議會的評議員和理學院的庶務主任,協助蔡元培先生為北大的校務建設作出了貢獻。此外,他還籌辦過著名的武漢大學,一度代理過前中央大學的校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全國地質院系調整工作中,李四光親自主持了北京、長春兩個地質學院的建院工作,在他的關懷下,以後又擴大建立了成都地質學院以及許多中等地質技術學校,為日前開展的地質勘探工作和地質科研工作源源不斷地培訓輸送了大量的各類技術幹部,適應了地質事業大發展的需要。

個人生活編輯

1918年,李四光回到中國國內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到北京 後,認識了溫柔嫻靜而又高雅漂亮的才女許淑彬。許淑彬閨名為許璘,江蘇無錫人,晚清學者許士熊女兒。許淑彬少有大志,由於家庭開明,從小便走進學堂。父親去世後,由母親和已經成家立業的哥哥供應上完了大學。

李四光將父親給他的家書轉寄許淑彬,婉轉的表達了求親之意。

許淑彬的家人經過反覆考慮,同意了這門婚事,這樣,李四光和許淑彬兩人沒有海誓山盟,卻很快走進了結婚禮堂。他們相敬如賓,開始了共同的人生旅程。

社會任職編輯

1911年10月—1912年8月,李四光先後任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事、湖北軍政府實業司司長、湖北省同盟會支部書記。

1920年,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李四光在辦公室工作

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員會主任、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主席。

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1956年2月,中國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室室主任,1958年室改成所,兼任所長。

1958年8月,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9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此外,李四光曾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

獲獎記錄編輯

1959年5月29日,經前蘇聯科學院主席團評選,授予李四光「卡爾賓斯基金質獎章」。

1982年,李四光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等獎。

2009年9月14日,李四光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2]

2009年10月,李四光入選蒙古族十大傑出科學家。

人物軼事編輯

名字由來

李四光出身於窮苦家庭。因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親李卓侯給他起了個響噹噹的名字:李仲揆。

1902年,在洋務派首領、湖廣總督張之洞領導下,湖北開始大量興建新式的中小學堂,除了教學生傳統的經書,還傳授科學技術知識。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黃岡,仲揆躍躍欲試,來到武昌,在湖北省學務處填寫報名表。可能是太緊張了,他誤將年齡「十四」填在了姓名欄里。發現寫錯後,他因為家裡窮,捨不得花錢再買一張表格,正在犯難,抬頭看見前面大廳正中掛的橫匾上有「光被四表」這四個字。仲揆眼前一亮,將姓名欄里「十」添了幾筆寫成「李」,而在「四」後邊加了個「光」字,改過之後,他滿意地說:「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從此他改名為李四光。

主席接見

1952年的一天,毛澤東在日理萬機,操勞國內外、黨內外大事的百忙之中,在一次會議期間接見了李四光。那天,李四光回到家裡,精神格外奮發,興致勃勃地談起了接見時的幸福情景:毛澤東身材魁梧。紅光滿面,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毛澤東問他:「山字型構造」是怎麼回事,你能不能

毛澤東與李四光

毛澤東與李四光

給我講一講。」李四光非常感動。毛澤東博學多聞,這樣關心地質科學的發展,連地質力學中「山字型構造」這樣專門的概念都注意到了。

1955年,周恩來總理遵照毛澤東的指示,支持地質部成立地質力學研究室。毛澤東極其關心中國的石油遠景。早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有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的一座客廳里接見了李四光。當時,周恩來也在座。談話中間,毛澤東問到中國天然石油的遠景,李四光回答毛澤東說,中國天然石油的遠景大有可為。他向毛澤東、周恩來分析了中國地質條件,認為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松遼平原、包括渤海灣在內的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北部灣,還有黃海、東海和南海,都有有經濟價值的沉積物」。這句話,因為過去是用英文寫的,所以故意說得含糊些。聽到這裡,周恩來笑著說:「我們的地質部長很樂觀啊!」毛澤東也高興地笑了,當即作了關於開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戰略決策。


1964年,在三屆人大會議期間,毛澤東在北京廳單獨會見李四光,毛澤東風趣地對李四光說:「李四光,你的太極拳打得不錯啊。」李四光一時沒有理解毛澤東的意思,回答說:「身體不好,剛學會一點。」毛澤東笑著說:「你那個地質力學的太極拳啊。」這時,李四光才理解毛澤東的話是對他和廣大石油地質工作者一起,用新華夏構造體系找到石油的高度評價。

1964年某一天,毛澤東又一次接見了李四光。那是在懷仁堂開完一個會以後,毛澤東邀請李四光一起觀看在北京第一次演出的豫劇《朝陽溝》,並要李四光坐在他的身邊,邊看戲,邊交談,談了劇也談到石油。在談到石油問題時,毛澤東對地質部和石油部在找油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演出結束後,毛澤東又拉著李四光一起登上舞台,同演員合影留念。

1964年2月6日中午,李四光接到一個電話,說要他立刻去中南海

毛澤東接見李四光、錢學森

毛澤東接見李四光、錢學森

。李四光匆匆吃完午飯就去中南海了,一位在門口等他的同志把他領進毛澤東的臥室。竺可楨和錢學森兩位同志也先後到了。他們就天文、地質、尖端科學等許多重大科學問題廣泛交談了三四個鐘頭。

1969年5月19日,毛澤東接見在京參加學習班的代表,李四光也在其中。毛澤東在主席台上看到了李四光,馬上拉著李的手,親熱地叫「李四老」。兩人距離那麼近,然而因為會場裡「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響成一片,對面說話都聽不清楚。毛澤東只好伏在李四光的耳邊,問他的身體好不好,工作情況怎麼樣。主席拉著李四光的手走在前面,接見到會的同志們。接著,又一同離開主席台,步入休息室。毛澤東和李四光在休息室談了一個多小時的話,毛澤東對李說,他很想看看李四光寫的書,希望李找幾本書給他,還請李四光幫他收集一些國內外的科學資料。

音樂貢獻


李四光除了是地質學家之外,還是一位音樂迷,譜寫了中國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勝雲稱,李四光在英國留學時迷上小提琴。李四光在英國苦讀7年,1920年回國前,他提筆寫下小提琴曲《行路難》。據上海音樂學院現代音樂室考證,它是有曲譜為證的中國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15]

武大情緣

20世紀30年代,李四光主持興建的武漢大學珞珈山新校區,凝結著他的教育救國理想。經過實地考察,李四光發現東湖之濱實乃辦學的上好寶地。於是,在1928年11月,正式確定武昌東湖珞珈山一帶為國立武漢大學的新校址。李四光請美國工程師開爾斯來進行新校舍的規劃設計,歷經一載

1962年,李四光在北京講授地質力學

1962年,李四光在北京講授地質力學

有餘,終於完成。

然而,武漢大學的興建歷程卻並非一帆風順,經過李四光、王世傑的多方奔走,終於解決了建校申請、修路遷墳、經費等問題。

1932年5月26日,武漢大學隆重地舉行了新校舍落成典禮。李四光作為教育部的代表表示祝賀,並為武大師生進行了學術講座,當他演講完畢,畢業紀念刊的編輯們希望他為紀念刊題詞,他拿起筆墨寫下了兩行大字:「用創造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從此以後,他的「創造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一直在激勵武大師生不斷地博學慎思而篤行。

李四光留下的莊重典雅、造型瑰麗的校舍建築群,不僅讓武漢大學贏得了「最美麗的大學校園」之美譽,其展現出來的精神風貌亦鼓舞、引導著一代又一代的武大人不斷開拓進取。

人物評價編輯

李四光在舊社會走過的道路,儘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畢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終達到的高度,以及對祖國和人民做出的貢獻,在當代中國科技界、知識界,的確是一面旗幟,無愧於黨和人民給予的這個高度評價。(「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評)

他(指李四光)是中國地質事業也可以說是地球科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對中國地質學的貢獻、他的治學精神和高風亮節,都堪稱後世師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葉連俊評)

李四光先生作為革命先驅者敢於向舊事物挑戰的精神,作為教育家誨人不倦、孜孜追求的品德,作為事業家從人民需要出發強烈的責任感,和作為一位地質學家在科學實踐中貫穿了前面所說的革命、育人、為人三者辯證統一的科學思想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像任何一位思想家一樣,不僅留給我們許多還要去認識、去判斷、去解決的地質問題,而且也留給我們認識、判斷、解決的思想。(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劉東生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ayQz3EBfGB4SiUwtR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