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之戈:一直以來,網上對所謂的山紋甲各種想像豐富,許多人也做出了十分有趣的結構,去試圖複製所謂「山紋」,可是實際上「山紋」這個命名就是個問題名稱,簡單的說,稱呼為山紋甲,本來就是錯的。
查「山紋」二字出自《唐六典·武庫令》,原文【甲之制十有三:曰明光甲,光要甲,細鱗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山文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同時這句話也順理成章成了山紋甲出自唐代的證據,我不是說這個所謂的「山紋」甲不能出自唐代,到目前為止,我還從沒見過可信的唐代繪畫、雕塑上有所謂山紋甲(最早的類似鎧甲紋樣,見五代王處直墓出土的武士版刻)。網上我也看過別人拿的所謂唐代塑像,壁畫的山紋,簡單的說我認為那些塑像統統不會早於宋元,很多甚至是明清產物,繪畫就更別提了,很多所謂唐人作品都是後世託名,至於壁畫至少不是唐代原畫(這裡有一個誤解,很多壁畫其實都是經過後世多次重新修補過的,比如前段時間有個新聞,某地維修寺廟裡的壁畫,把人物修改的十分卡通成了笑話,我認為從考證衣著物品上看,壁畫是十分不可考的,因為很多後世的修復,都會因為不了解原畫時期人物衣著的結構和工具物品的用途,導致採用修復時的想像進行塗抹更改,這是正常現象),因此我覺得至少從《唐六典》這段簡單的描述里,看不出書中所提的山紋甲,究竟是不是現在網友們熱捧和複製的那種「山紋」甲,這種甲葉連綴方式即使是出自唐代,在唐代也絕非常見的鎧甲。
然後說一下網上的山紋甲究竟該叫什麼名字,其實很簡單,大概兩宋以來,中國人的口語,出現了大量的兒話音和連讀現象,「瑣子」這個稱呼,就是一個口語中的兒話音例子,其它的比如:海子、纓子、奶子、達子、老兒、哥兒、帽兒等等。。宋人的《營造法式》中,貼出了多種彩繪紋樣,比如簟紋、銀鋌紋、金鋌紋、龜紋、四出紋、六出紋、旗腳紋以及各式環紋(傳統的紋樣里,還有萬字紋、回字紋、十字瑣紋、八達暈紋、球路紋等等,古人發明這些紋樣,有一些顯然是因實物而來),其中書里配圖的瑣子紋,就是網上大家所稱的「山紋」,這個紋樣,取自於瑣子甲(我沒有特別研究過瑣子甲的結構,但是我想既然甲葉能被稱為瑣子,至少說明每片甲葉都具有鎖扣的功能,應該是瑣子和瑣子互相咬合而成),而且這個瑣子紋,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改過稱呼,仍稱之為瑣子紋或鎖子紋,可以說瑣子紋是中國的最傳統最普遍的裝飾紋樣之一。因此所謂山紋甲,真正的名稱應該就是瑣子甲。
最後再提一下所謂的「鎖子」甲,既然所謂山紋其實是瑣子甲,那和「山紋」一樣,網上所稱呼的鎖子甲,也是一個很大的誤解,至少在古代中國人的觀念里,無論是「瑣」還是「鎖」都不是「環」,什麼是瑣子和什麼是環是分得很清楚的,同樣《營造法式》中,貼出了很多種環紋,比如連環紋、疊環紋、密環紋、方環紋等,環環相扣的連綴方式,顯然就是所謂的鎖子甲,因此我以為這種鐵環相扣的鎧甲,至少在中國不該稱為鎖子甲(稱呼為鎖甲就更加錯誤了,瑣子一詞不能再簡),應該被稱為連環甲。
下面貼幾個圖片說明下問題:
前些日子本區有朋友貼出來的南禪寺」晚唐「雕塑,這顯然不是唐代雕塑,沒有一點唐代風格(唐代神像武士都是大量穿著絹甲,而且腦袋比例很大,豹頭環眼,表情特別誇張,有鬍子的倒是不多),應當是明代雕塑,南禪寺固然是座老寺廟,但是不能因為南禪寺遺留有唐代建築遺構,就說南禪寺雕塑是唐代產物。此鎧甲下緣有彩色排穗,符合明代鎧甲下緣縫製四色排穗的習慣,顏色大概是藍、黃、綠、紅排列,而且從鞓帶看唐朝也不可能有這樣的結構,顯然是明代窄鞓帶
五代王處直墓武士雕像中的鎖子甲臂縛,這是我看到最早的瑣子甲。
鞏義北宋皇陵石翁仲的瑣子甲頓項(一直到北宋,鎖子甲仍然只是局限於鎧甲的局部柔軟部分) 。
南宋皇陵石翁仲全身鎖子甲(看起來北宋和南宋鎧甲的最明顯區別是一個鎧甲到下身腳踝,一個只是長度及膝) 。
明十三陵石雕像(這套鎧甲不是實用鎧甲,是仿天子近衛的天武將軍/大漢將軍所穿之甲,大漢將軍有時候穿的是絹甲,十分接近南宋模樣)。
清代瑣子文鎧甲實物 。
拉近:
另一套清鎖子甲:
《營造法式》中的各種環紋,舉例,不一一貼了 。
《營造法式》中的瑣子文 :
彩繪版瑣子紋:
現代鎖子紋工藝品 :
據稱是存世的「鎖子甲」,其實從紋樣看,應該屬於方環紋,兩圖,一個正面一個反面 。
現代環紋,從紋樣看,應該屬於密環式連結 。
咱是業餘的,再說山紋甲一說,也就是網友們議論一下,鎖子/瑣子文在研究紋樣的專業人士里根本沒有什麼爭議,許多書里把這種紋樣的名字大剌剌就寫出來了,壓根就沒有山紋一說。鎖子甲和山紋甲這樣的錯誤,我覺得大概算是望文生義。。比如很多人拿唐代繪畫舉例說事,前段時間在貼吧里和人爭執傳唐人陳宏《八公圖卷》的問題,我就說這畫肯定不是唐代畫的,裡面的三山帽、方額幞頭、皂皮靴還有繞過前胸的紅鞓帶都是宋代產物,我看這幾個穿的跟中興四將一個風格,搞不好還是南宋畫的,每個時代都有時代特點。
嵯峨白雲間:好文呀,寫的有理有據,讓人信服,此前在網上見過有人說山文甲是用動物的鱗片熬化了後鑄成的樣式,就覺得不靠譜,還是樓主說的在理,還有那個明甲下面縫四色的布條,看西藏的鎧甲也有這樣的裝飾,難道是學習明朝的?
不動之戈:「排穗」一詞是明代稱呼,明代不只是盔甲下緣有,佩刀上也有排穗,別朝我不知道叫什麼,四色我個人感覺是與五行五方有關,只是少了一色,西藏有可能借用明代的一些習慣,明朝賜給西藏很多東西,舉個例子,活佛和大喇嘛都會戴黑韃帽,黑韃帽大概在宋遼期間產生,傳入西藏最初就是明成祖賜予西藏法王的,具體模樣可見宣宗涉獵圖或宣宗出獵圖中皇帝所戴之帽。
西藏十七世噶瑪巴活佛伍金赤列所戴的黑韃帽
明宣宗出行時佩戴的黑韃帽
zi_:孤證不成據,何況最後所有觀點都其實都是第二段提出的《營造法式》一本。但問題是,這本書是北宋時候以《木經》編寫而成的,根本就與軍器不搭界。至於裡面對某些紋樣的稱呼,只能當做旁證,怕是不能用來作基本證據。
至於你說鎖子甲和連環甲的問題,你有沒有想過,chain-mail這玩意從根本上,就不是中國做的東西,而且一直到唐宋,中國都因為鋼鐵拉絲技術不好不能做到批量自產,大多數還是從中亞那邊進口的,所以這玩意的稱呼,怕是會相當程度受到外來語的影響。土耳其語裡面,chainmail直譯就是「「連綴的鏈條」;而阿拉伯語裡面,意思是「鏈條、齒條」,換句話說,這和英語幾乎是一致的,名稱中的首要屬性是「chain」,也就是鏈條、鏈子。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你真正接觸一下鎖子甲製作的過程就會發現,鎖子甲的編綴製作固然是小圓環做成,但其實在製作的過程中是一行行編織的,每一行都是一串鏈條,這才是這個詞的本意。也就是說,其實chainmail最信達雅的翻譯,其實應該是類似某些台灣地區那樣,稱呼為「鏈甲」最為妥帖。
至於說,你覺得鎖子甲和鏈甲不是一個東西,以唐宋為時代背景,這個真的不好說,但至少在明代,鎖子甲就是指鏈甲,《正字通》裡面說得清楚,「鎖子甲,五環相互,一環受鏃,諸環拱護,故箭不能入。」這個描述已經非常明確了,文中的鎖子甲,指的就是4-in-1的chainmail。
以及,chainmail到底有沒有「鎖」的字意在裡面呢?
請看下圖:
不動之戈: 呵呵,瑣子紋存在於中國可不是孤例,上面我貼的清代皇家鎧甲,留存到現在的不止一兩副,不但早至有康熙年間的,甚至還有早至順治年間的【上面的藍色鎧甲就是順治時期的】,也就是是說這些甲的時代是出於明清交際時期,稱呼習慣存在著很大的延續性,這些鎧甲和明代皇家衣料一樣,都有墨書文字說明,其中瑣子錦/鎖子錦這樣的字樣,很多就寫在衣服里子裡,恰恰相反,《唐六典》中的那三個字「山紋甲」才是全無來歷,既無配圖也無隻言片語,沒有一字作為註解,僅憑這區區三個字想像出結構模樣,這樣的推斷才是天馬行空。
zi_: 《正字通》裡面說得清楚,「鎖子甲,五環相互,一環受鏃,諸環拱護,故箭不能入。」這個描述已經非常明確了,文中的鎖子甲,指的就是4-in-1的chainmail……
不動之戈: 這個不衝突嘛,鎖子和環一樣都是通過互扣連結的,有什麼不對?《正字通》里可有明文書寫「山紋甲」字樣?
zi_:你誤入歧途了,名字叫阿貓還是阿狗不重要,重要的是弄清楚文本到底指的是什麼東西。你糾結於名稱,卻忽略了我粘的那段文字後面的描述性文字——而那些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什麼叫做五環相互,你想過沒有?
不動之戈:首先,本帖開貼就是為了正名,這是發帖的目的。
其次,我在一樓的開貼里也說過,我沒有特別研究過瑣子甲的結構,我可以明確告訴你,我不知道瑣子甲如何相扣,我只是從鎖子這個名稱上,推斷瑣子甲是靠瑣子與鎖子之間互相咬合環扣連結的,而連環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疊環、方環、十字瑣、連環、密環等等等等,上面有朋友說了,鎖子和環這兩種甲,可能最初有交集,因為瑣扣方式類似嘛,所以說書里直接稱之為鎖子連環甲,我認為有一定道理【當然瑣子甲發展到了最後,成了清代的瑣子錦甲,瑣子只剩下了一個名稱這樣的像征意義,從鎧甲實物退化成鎧甲的裝飾紋樣。】。你貼的正字通里的文字,也是說明了瑣子是互相鎖扣而成甲的,有什麼不對的?至於說到需要幾環相扣,這正式大家都搞不清的東西,與瑣子甲的命名沒有關係。
最後,我還是那句話,瑣子甲/鎖子甲就是網上傳說的所謂「山紋甲」,《唐六典》里的山紋甲為何物,現在完全不可考,因此稱瑣子甲為山紋甲是驢唇馬嘴的強拉硬配。《唐六典》中的13種甲里,其中之一就列出了鎖子甲。
reaper: 關於南禪寺的天王像,想插一句:這尊像一般書籍資料都認為是唐代遺存,樓主認為是明代的,可能是後世修修補補造成的結果。比方說樓主提到了」四色「排穗,但實際上這尊天王像原本很可能是沒有綠色的,我上圖您看下:
舊照片資料:
目前的顏色:
這個顏色差異之大,已經不是可以用拍攝器材的問題可以解釋了,特別是以胸部這條束帶的顏色做參照,可以肯定這尊天王像在近一個時期經歷過重新上色(話說這種綠色真挺俗氣的),還有我覺得那些「排穗」,最初也許只是腹吞壓著戰袍形成的褶皺做了藝術化處理,和手腕處、臂甲前段露出的衣袖類似,後世修補中不斷根據同時代的風格和喜好修改,一點點搞成現在這樣。
當然 這麼長時間的修修補補,雕塑上哪些細節還能保留唐代原貌也不好說。
不動之戈:我只想說這尊神將,從造型和衣著上看,說是唐代作品,只能說製作者穿越了,捏出了未來神將。你要說這是後世改過的,那就沒法說了,這尊像我看沒有改過,上色嘛,唐代到現在顏色這麼鮮艷那是不可能的事。
給你看看唐代神將的模樣,都是我拍的,你可以看看時代的風格有多明顯。
明代韋陀,這個見得多了,自己比比好了。
再來幾個唐代的,製作者不同,時代的風格是一樣的。
萌古大酋長:樓主所舉出的《營造法式》中鎖子紋一例,再結合唐代甲冑制式記載,竊以為很值得玩味。
評書裡頭一般的盔甲贊,都是把鎖子甲和連環甲連在一塊用的,稱為「鎖子連環甲」。
大略可以推測為,這兩款甲式其實本是一回事,即「鏈甲」。初時,稱謂有別,可能是因二者具體形制稍異。延後世因其基本構造相同,就把兩種名稱通用了。
不動之戈:這個我覺得也有可能,瑣子甲和連環甲應該是互有發展聯繫的,兩種甲應該都是瑣還互扣而成的,較甲葉連綴的鎧甲相對軟一些,因此最初出現在鎧甲的關節處和需要做動作的局部。
yezishu: 據稱是「六角形薄鐵片環互鎖成甲」,鎖子甲的變形,感覺是見到的山文復原里最兼顧外形和防護效果的。
阿爾法道丁:這個估計是最接近真相的山文了,而且符合唐拉絲工藝不行的現實,這就迴避了拉絲問題。
摳腳大叔的憂鬱:我看瀋陽附近有個遼代的佛塔遺址,上面有兩武士像,其中一個批膊和腿裙就是山文,是不是山文較為靈活輕便,但是防刺不太好所以就用在批膊腿裙。
阿爾法道丁:山文目前的幾種復原法,怎麼編都是變成一種硬硬的結構,應該和靈活不沾邊吧?可能是整體的型比較好。
fatleland:好像據說《玉海》裡面把山文甲歸屬於鎖子甲一類,而且說是軟甲。和你論斷一致,就是沒看過這書,也沒實物。宋代《玉海》把順水山文甲歸類為鎖子甲,是軟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