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國債可以追溯到中世紀,那麼中國古代發行過國債嗎?

2020-07-29     看北朝

原標題:歐洲國債可以追溯到中世紀,那麼中國古代發行過國債嗎?

將以遺所思看金融史想到的問題,這玩意兒西方人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啊,甚至更早就有雛形了。

玄色飛豬:打下某城大索數日,既有了錢又不必還債。

將以遺所思:說搶劫的,搶劫和收稅的效率未必有國債高啊。

changeding:諸侯可以,天子不可。

和平必勝:直接鑄幣啊~

我開拖拉機鑄幣虧本的啊

和平必勝:那就發交子唄。

avante:國家有可靠武力做後盾時不愁沒錢花,沒有可靠武力做後盾時有錢也是便宜了反賊。

zylbest77有啊,債台高築就是周赧王借錢還不上了

經略幽燕我童貫:不懂了吧。其實,宋代的紙幣,就是國債,因為它是有比較短的流通期限的。

在家睡覺多舒服2:到期是否兌付?是用金屬貨幣、實物或者有價證券(類似後世鹽引之類)?

yhaos這有什麼,看鹽引啊,有抵押債券,結果嘛,反正中國一切都能找到官僚機構腐爛的問題上。

經略幽燕我童貫通過多種渠道回收。1、抵扣稅款 2、貴金屬收兌 3、實物收兌 4、專賣物品收兌 5、轉為其他可長期持有的有價證券,例如鹽引、茶引等。

gameboy用稅收兌現,宋代紙幣就一點比元明強,交稅的時候朝廷認帳。

將以遺所交子沒有收益吧,不是有價證券,這還是貨幣吧。難道發了交子以後政府還再建立一個交子儲備銀行,有存款收益率的?

深潛者可以打折換成下一屆會子

經略幽燕我童貫可兌換鹽、茶引。當然,你說直接收益這個是沒有的,因為當時儲蓄也沒有利率啊~

將以遺所思持有鹽引和茶引會不會因為鹽茶價格的波動而導致虧損?如果是這樣的話,鹽引和茶引看起來更像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期貨嘛。而且在當時,鹽引本身就是一種可以流通的貨幣吧?這就是以鹽為保證金髮行的有價證券。跟現在的碳交易,排污權交易有點類似嘛。感覺不是固定收益債券這概念,定價方法不一樣。

經略幽燕我童貫鹽茶是專賣,屬於高價值商品,只有賺多賺少的區別。當然,前提條件是,你能等。如果本錢不足,熬不下去,那把引低價出清的話,那就會虧損。

無事大悶悶無鹽氏就是靠借錢給漢軍大發一筆。

深潛者話說鹽茶引在宋代不是也有一定的大額貨幣職能嗎?這應該說明這東西的流動性還算好吧?買賣起來應該挺方便的。大部分持有者應該是用於和別人交換,而非去領鹽茶販賣吧?

daidai110:有聽哪個專家說這也是發展不出資本主義的原因,想想也是當初我們不是也自豪的宣布:我國既沒有外債也沒有內債嗎?

avante:內債是可以耍賴的,憑藉武力直接用低成本的紙幣強兌你手中的真金白銀硬通貨,內債耍賴的巔峰就是金圓券和銀圓券了。當年就應該要求台灣人還清全部內債,否則就別想來往。

偷魚的貓沒錯,狗日的還想獨立,先還錢。一百三十萬億金圓券,按照4:1的發行價換美元,念在大家是同胞,抹掉零頭,還32萬億美元就算了。

Lsquirrel:誰敢要朝廷還錢呢,這是個關鍵問題。

sumii德川幕府規定年利不超過12%,或者只返回本金,幕府提供擔保之類,整體上說比中國官府信用好 。

guy123因為日本是典型的諸侯封建,哪家信用不好就會被商人想法逼債,還是聯合其它大名武裝逼債,哪怕是幕府也沒有絕對權威。其實唐末五代時候也有類似事情,南唐曾經借債給後周充軍費,然後後周歸還困難雙方發生戰爭。

Lsquirrel幕府也沒有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絕對集權能力,這是自然地。我從不信什麼民族天生有信譽好等等優秀品質,都是被逼出來的。

深潛者權貴不再求田問舍,而是掙買國債唄。話說威尼斯的國家就是往貴族官員上攤派的嘛

sumii沒錢就發行當十大錢唄,王莽、董卓、劉備就會的招數,歷朝歷代惡錢橫行,中國M2歷來不是想印多少就印多少,朱元璋隨意賜給諸王寶鈔鹽引什麼的。至於財政收支平衡、穩定物價,那是什麼東西?

53年新人民幣,新台幣,還有new shekel......為什麼要有新字呢?根據Fischer(此公長期為以色列中央銀行行長)的宏觀經濟學理論,本幣貶值和徵收賦稅是等效的。

例如以色列最開始的貨幣是以色列磅,後來物價飛漲發行Shekel,1比10兌換,然後shekel不頂用發行new shekel,1比1000兌款,這樣也是貶值1萬倍。

不過以色列畢竟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允許自由兌換,很多(如果不是大部分)以色列人存的都是美元、英鎊、西德馬克、瑞士法郎,只有有需要的時候才換成本幣。

從來沒換過幣制的比如日元,西原借款最多的幾筆才1.45億日元,現在能在東京買一套高檔住宅或者3套老破小。

ice327:就沖有錢人拼著把銀子往地下埋的那個勁頭怎麼指望有錢人買國債,人家寧可不要收益只求財產能穩妥地保全。

歐洲能搞國債是因為新大陸金銀帶來的持續通貨膨脹,錢如果拿在手裡早晚要貶值,逼得有錢人不得不各方搞投資來避免財產價值下跌。中世紀歐洲的一大奇景就是政府償還國債的時候債權人往往不是喜悅而是痛哭流涕――又一個讓財產升職的安全渠道沒有了,這種現象在別處是看不見的。

貓失前爪:確實,西方國債又不是從古至今都有的,七世紀八世紀的時候誰整這個......

sumii:西方歷史上每發現一次大型金礦/銀礦通貨膨脹一次,可是人類的生產力發展飛快,金屬礦的產量根本跟不上財富的增加速度。

金屬貨幣在金本位時期在長期來看是通貨緊縮的,是的,只要你儲存黃金,長期(以幾十年為單位)看來是升值的,銀因為新大陸產量太多和黃金的兌換比例一直下降直到最後失去了貨幣的功能。

中國對兌換限制非常大,雖然也不是完全不能兌換,不過大部分人持有的都是本幣。以色列雖然本幣貶值10000倍可是居民損失相對不大。

國統區貨幣貶值飛快但是不允許自由兌換,否則國統區的實際貨幣就得變成美元和英鎊,比如辛巴威的實際流通貨幣就是美元。

內戰時期人民幣雖然也貶值了10000倍,不過政府採用配給制度,對一般城市居民影響相對較小,雖然無法存款但是吃飯還是能保證。

BarracudaFilter:以大革命前的法國為例,波旁王朝欠了遍布歐洲的40多家銀行45億利弗的債務,顯然它是沒有能力把這些銀行抄家,從而把債務一筆勾銷的。只能去召開三級會議商量加稅。

購買國債主要仍然是銀行和有錢人,英國國債最大的購買者是英格蘭銀行,並作為準備金來發行貨幣,而剩下的公債則大多被倫敦一些有權有錢的富豪家族和俱樂部購買,這些債券反手轉賣到民間市場上就往往被炒出高價。

在諸國林立的歐洲,由於主權的分散,和相對流通的統一金融市場,讓銀行能在不同的政府面前保障自己的安全(像不像基督教?)

由於銀行有不止一個的主權債務人,各國政府會為了爭取銀行借債給自己,就要被迫保持自己的信用來償債,由於這種借債需求是長期的,這形成了各國政府與銀行業間一種較為均衡的博弈關係,而不是政府輕易的壓倒銀行。

國債的主要意義是把財政收支平滑化,最大也最常見的作用其實就是打仗,把眼前的戰爭支出平攤到未來和平時期的財政收入中,國債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近代歐洲完全可以說,借不到債打NMB,等著被能借到債的國家吊打吧。

例外是法國大革命,新成立的革命政府以換皮為藉口一度拒絕支付舊政府的債務,後來全歐洲反撲法國革命和這也有一定關係,雖然武裝討債失敗了,但原因畢竟是難得一遇的全民革命激情,債權人們背後還是有相當的力量的。

對比英法也可以看出不同政府在借債能力上的差距,英國發行的國債利息在3-4%,而法國則要被迫借6-8%的債務,差距大了一倍,其原因是多樣的,但是英國的工業和貿易地位和較健康寬鬆的財政顯然更能贏得債權人的青睞,以購買債券支持了英國的戰爭動員能力,小皮特也說了「這個民族的生機乃至獨立建立在國債基礎之上」。

荷蘭公債也非常受歡迎,每次發行都迅速搶購一空,而到了償債日持債券者會痛哭流涕。

中國沒有發展其國債應該是因為大一統的政權,沒有人能迫使朝廷保持信用,沒有人能在朝廷面前安全的維護自己的債權,只能取決於朝廷並不可靠的自覺自律,自然就很難發展起來歐洲那套主權債務體系。這不是說大一統不好,大一統本身利大於弊,但是有所得必有所失,如果在大一統下能發展出一套主權債務體系來,也肯定是和歐洲那套方式有很大不同。

avante所以說到底這還是個賴帳的能力和成本問題,真要耍賴人家會強行討債,武力要不到會各種報復,最不濟你的信用也破產了,而在一個基本封閉的政權和經濟體內則不需要擔心這些事。如果造紙術和印刷術早點發明普及,類似金圓券、中儲券、交子這種內債早就在宋朝以前泛濫了。

baber2000需要搞清楚現代國債這個東西是伴隨著中央銀行制度出現的,中世紀所謂的王室借款和國際借款是兩個概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6w3onMBURTf-Dn5477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