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源的啟示:讓市場的歸市場

2019-12-13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只有有利於企業生存發展,才符合企業利益,符合國家利益。一旦企業垮掉,其他的也就成了一團虛幻的泡影。

作者 |於平

曾為國產果汁品牌代表的匯源,又陷入了一場危機。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了一份民事裁定書,根據裁定書,招商銀行曾於2019年9月20日向法院申請訴前財產保全,請求查封、扣押、凍結德源資本持有的股權、銀行存款及其他價值共計人民幣41.03億元財產。而德源資本背後的有權代表人,正是知名果汁品牌「匯源集團」的創始人朱新禮。

而此前,匯源果汁因向匯源集團旗下的關聯方北京匯源出借42.75億元貸款,被港交所宣布停牌。如果不能在2020年1月31日前達成所有復牌條件, 匯源果汁將面臨退市局面。

從之前叱吒風雲,到現在一落千丈,匯源的命運讓許多人為之惋惜。匯源神話的落幕,背後有著複雜的原因,包括企業盲目擴張,匯源集團全國布局了幾十家家工廠,但由於產能閒置占用了大量資金;包括家族式企業經營的弊端,雖然朱新禮曾引入職業經理人,試圖打破這一局面,但最終還是功虧一簣;包括品牌形象老化,過度依賴傳統的燒錢營銷模式,林林總總。

不過,要說匯源由盛而衰的節點,可以追溯到2008年,可口可樂併購匯源那場轟轟烈烈的輿論風潮。當時,可口可樂開出179.2億港元、溢價兩倍的高價收購匯源果汁,朱新禮也鐵了心要賣,為了順利實現併購,朱在公司內部大刀闊斧改革。然而,令可口可樂和朱新禮沒有想到的是,這場併購卻觸動了輿論敏感的神經,在捍衛民族品牌的旗幟下,反對收購的輿論一浪高過一浪。

參與這場民族品牌保衛戰的,不僅有普通網友相關專家,多家企業也義憤填膺,紛紛上書反對這場收購。而當時朱新禮說的「企業要當兒子養,但是要當豬賣」那句話,更成了輿論的箭靶,遭到了鋪天蓋地的聲討。在這種輿論氛圍之下,匯源併購案遭遇強大狙擊,最終被主管部門否決。

對照現在匯源的局面,也不能簡單說併購被否就是錯,輿論不應該反對,眾所周知,被外資併購的國內企業,不是個個都順風順水,死掉的也有不少。但至少,當初公眾在討論這場併購時,明顯搞錯了方向。對於匯源這種既不影響國家安全,也與核心技術無關的企業,外資能否併購,主要考慮的是企業本身。也就是說,併購是不是能夠改善企業治理,幫助企業發展和壯大,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增長和利潤。

但當時的輿論,卻將這一併購簡單解讀為「中國飲料行業遭遇洋品牌威脅」。匯源因此無奈地被綁架在這輛道德戰車上,只能聽任命運的擺布⋯⋯事到如今,看著匯源慘澹的境遇,不知當初激烈反對的人該做何感想。

時代在前進,從汽車、金融等行業外資持股比例的放開,到放寬市場准入,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這些無不顯示,堅持開放,擴大外資進入,已成當下主流。不僅外資併購國內的企業,早已變得稀疏平常。許多國內資金企業也紛紛出海淘金,併購國外優質企業。全球化時代,資本流動洶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匯源果汁十來年的命運跌宕,令人扼腕,也應讓人們警醒。要警惕對於企業的道德綁架,讓市場的歸市場,讓企業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只有有利於企業生存發展,才符合企業利益,符合國家利益。一旦企業垮掉,其他的也就成了一團虛幻的泡影。

※ 編輯|程仕才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n-f_W4BMH2_cNUgOE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