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關係,多少都有點兒「裝」

2019-07-31     簡極pro



來源 | 網絡


看過一篇文章,作者寫了自己對「特意」的理解。

一次,有朋友到他所在的城市,去他的單位找他。他看了看朋友手中的紙袋,指出:你是去黃河賓館開會吧。

朋友承認後,他說,那就不是特意,是順便。在他看來,順便就是順便,特意就是特意,沒有順便特意。

還有一次,他去看一個朋友A,正趕上A要去參加另一個朋友的生日飯局。

過生日的朋友他也認識,只是不太相熟,朋友A硬拉著作者一起去了。

落座之後,A有意替他在壽星面前圓場,XX聽說今天是你的生日,特意過來……

作者雖然明白,這個情境下,按常規他應該附和別人的好意,最起碼也應該用沉默來應對。

但是,他就是非常任性地不想配合。沉吟片刻,他終於開口說:我不是特意,是湊巧。

這句話吸引了一桌人的注意力。

朋友A頓時陷入尷尬,勉強笑了一下,你看你,特意就是特意嘛,有什麼不好意思的。作者沒有領情,說:沒什麼不好意思的,可我真的不是特意。

所有人都笑了,A感嘆,哪有你這種人,給你搭好了架子你都不上。

作者的解釋是,無功不受祿。

很顯然,他也明白這種特意不過是一種客氣,是表達某種尊重,但他就是不能容忍這種世故。

他認為,用語言的帽子扣在並不符實的行為上,在本質上就更像是一種情感高壓,甚至近似於詐欺。

雖然作者標榜自己真實純粹,不做作,但也許下次,朋友就不會順道去看他,也不會為他圓場,因為誰也不希望碰一鼻子灰。

人際交往中要留有餘地,這不是圓滑,而是必要的分寸。不知禮無以立,人生在世,要遵循基本的禮節。

比如,見面時打招呼「你好」,告別時說「有時間一起吃飯」,即使心裡未必是這樣想的。

這無關真偽,而是一種基本的修養。

不知進退,陷別人於尷尬之中,這不是隨性,而是自私。

在公開場合拆穿別人的各種偽裝,當所有人都揣著明白裝糊塗的時候,非要把所有事攤開,輕而易舉地把最外面的那層臉給劃破了,最後還覺得自己深明大義。

這一類人,最好敬而遠之。

不管不顧拆穿別人的行為,不是直爽,而是自作聰明。真正的聰明,是懂得推己及人,多替別人解圍,如果做不到,至少也要裝糊塗。

有位作家說過,平常大家都是裝,裝,不可恥。無論多麼率性的人,也會有偽裝的時候,不可能完全呈現真實的自己。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要採取一種多元化的態度。

儘可能從善意的角度解讀對方的意思,即使看透對方的行為和動機,也假裝遲鈍。

有時候,糊塗不失為一種精明。看破不說破,看穿不揭穿也是一種善良。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hFXYWwBUcHTFCnf10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