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新欄目——Dr. V流行解剖室。
我,Dr. V其實大家並不陌生,不久前寫過《那個被BM風「封殺」的100斤女孩》、《贏過了資本的「劉雨昕們」》......你們中很多人說喜歡這類有觀點態度的時尚話題,於是我便開設這個新欄目,顧名思義,解剖流行,探討本質,寫給會思考、懂談資、精明脫俗的女孩們。
欄目的第一篇,我們就來聊聊Kylie Jenner吧,畢竟近期的她,捲入了熱議的「造假」事件——
大家知道,兩年前,20歲的Kylie Jenner,曾憑藉自己的美妝品牌Kylie Cosmetics收入,身價暴漲達9億美元,所以獲得了《福布斯》「最年輕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的稱號。
但兩年後,《福布斯》卻突然撤掉了她這個title。
並且,指明她「長期謊報銷售額、偽造納稅單來誇大自己的身家」。
不僅如此,Kylie旗下的商業體系都將要接受警方的調查。
Kylie「造假」了嗎?
Kylie本人沒有承認。
她也發了文,指責《福布斯》缺乏真實資料佐證就給自己頒了這個title,並聲明自己「從來沒有為了拿到這個title而說謊」,並且說自己「毫不在乎」。
在不在乎我們不知道,但這個title確實一直被她們家各種營銷,出現在真人秀節目裡、Instagram的post中......
更諷刺的是,就在這樁「烏龍」曝光後不久,Kylie Jenner緊接著又以5.9億美元的身價,登上了《福布斯》2020名人榜Top 100的榜首。
你看,即使丟了「最年輕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的title,也仍然能在一眾新興富豪里輕鬆登頂——
造不造假什麼的,好像確實對Kylie的商業本身,並沒有什麼影響?
但真的是這樣嗎?
作為「地表最強吸金家族」中的一員,Kylie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那麼她為什麼還要費盡心思,搞一個「能賺錢」的title證明自己呢?
卡戴珊們的「富有與貧乏」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上個世紀90年代,那個時候,特朗普正在曼哈頓的地產商業生意里開疆闢土,而卡戴珊一家呢,只能勉強夠得上中產。
「卡媽」Kris Jenner,先後嫁給了美國律師Robert Kardashian和奧運冠軍Bruce Jenner。
前者因為代理「辛普森殺妻案」一躍躋身上流社會,後者婚後做了變性手術,成為「跨性別者」的先鋒偶像。
二姐Kim Kardashian做過名媛Paris Hilton的助理,因為性愛錄像曝光換來了名氣,隨後她用極端改造的「蜂腰肥臀」,一舉轟動流行審美。
大姐二姐三姐都熱衷於和體育明星搞緋聞,以及吵架互撕。
Kendall是維密超模,Kylie 20歲未婚生子,未成年就做了豐唇手術。
在賺錢之前,這是卡戴珊一家最顯著的標籤:炒噱頭、博眼球、毀三觀,大寫的「不入流」。
但她們卻能把所有的「不入流」,都轉化成了「黑紅」的熱度,錄進了《與卡戴珊一家同行》。
2008年卡戴珊家的片酬,就已經高達每集人均50萬美元,約354萬人民幣——那可是在2008年。
用一句話概括她們便是——「目光所及之處,皆是金錢彙集之地。」
緊接著卡戴珊家以自己的IP創業,推出了虛擬產品Kmoji(卡戴珊家的經典表情),發行了以自己形象為主題的虛擬人生遊戲,還創建了自己的時尚品牌,比如「KKW Fragrance」,比如「Kendall+Kylie」,比如「Kylie Cosmetics」......
衝擊道德的親密關係、20歲未婚生子的網紅富婆、反人體自然曲線的極端審美……
她們身體力行地構築起挑戰傳統價值觀的女性帝國,輕鬆躋身新富階層,聚焦全球頂流目光,但卻始終毀譽參半。
因為「向上爬的姿態」不夠好看,賺到錢之後的卡戴珊們,開始遭遇「身份危機」。
「暴發戶」的身份危機
2018年,美國時裝協會CFDA新增了一個獎項「年度時尚影響力大獎」,並把這個獎頒給了Kim。
而上台領獎的Kim卻說了這麼一番話,我記得特別清楚:
「我很驚訝能拿到這個獎,畢竟我在社交網絡上大部分時候,是不穿衣服的。」
這似乎象徵了一種階層的隱喻。
正如美國社會學家Roland Barthes所說的:「時尚是社會階層的一種符號。」
那拿到時尚大獎的Kim,是不是代表著又向「上流」邁進了一步呢?
對於利用社交媒體「掙快錢」的卡戴珊們來說,一夜暴富之後,接踵而至的就是「身份認證」的問題:
掙到了上流社會的錢,又該如何過上「上流」的生活?
社會學中,其實有一種現象叫「唐頓效應」。
什麼意思呢?它用來形容有錢人買豪宅的風氣,並配備管家、專注精神娛樂的私人音樂家,因為這才是Old Money標籤里,有格調的「上流生活」。
比如鍾情收購藝術品,像皇室一樣舉辦賽馬,定期參加音樂會,為古典藝術高談闊論。
卡戴珊家也許還沒有面面俱到,但Kim的「赤貧風」豪宅,卻結結實實地刷爆了全網。
1740平米的豪宅,包含8間臥室和10個洗手間,價值2000萬美元,而頂級的藝術裝修,又花掉了她2000萬美元,一共將近2.83億人民幣。
由比利時極簡設計師Axel Vervoordt操刀,大面積空蕩蕩的灰白色,圓滑的家居設計,整棟豪宅被植入了「侘寂」的理念。
洗手台看著是平的,僅有一個小小的弧度供水下流,而這個弧度是前後造了8個模型調試的結果。
正是這套裝修,讓卡戴珊家的「上流品味」得到了優越的社會評議,尤其再對比卡戴珊們平常極盡外露的「炫富」穿搭、「恨不得把鈔票貼在身上」的高調……
是的,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家子的品味。
不是說「掙快錢」的New Money就不能擁有「高級品味」的意思。
但就從這套「赤貧風」豪宅引發熱議的結果上來看——
你會發現它的本質還是具有非常明顯的社交炫耀性,而這一點,與她們在網絡上展現的高調消費,其實是不謀而合的。
不管品味如何,她們都無法完全模仿真正的「上流」,因為網紅的大眾性決定了:
她們的錢財積累,必須立足於「暴發消費」的話題本身。
「炫富」是對平民的討好嗎?
我們不妨將卡戴珊們與「真正的上流」的消費屬性做一組對比:
Kris和女兒一起坐頭等艙曬天價手袋;
Kylie Jenner的女兒Stormi未滿2歲就和媽媽穿著同款禮服套裝;
而巴菲特的孫女Nicole Buffet,直到17歲才在雜誌上看到爺爺的名字,從而知道自己的身份。
Kim Kardashian的「三室兩廳」步入式冰箱刷屏全網,2000萬美金裝修的「赤貧風」豪宅成為新的流行;
而對於舊富之後而言,房子不是家,而是固定資產,因為他們已經在世界各地有數十處各種風格的度假村了。
同樣都是「有錢」——
在消費水平上,卡戴珊們和老錢後代們會花在「自身物質享受」上的錢,其實是差不多的;
但在消費形式上,卡戴珊們的錢花得高調得多,她們熱衷於購買奢侈品,且一定要有明顯的logo。
她們用錢砸出來的視覺感受更直接,因為只有這樣,她們的「炫富」才在普通人對「有錢」的認知範圍之內。
高調風和低調派不同的關鍵,來自於「社交」。
舊貴之後的交友圈子其實非常閉塞,往往也不太為大眾熟知,因為只有同階層的人,才能理解彼此的處境和感受。
而卡戴珊們是草根觀眾們捧起來的中產梟雄,她們邁進新富的大道上,圍觀者又都是百姓。
因此她們也理應將最粗暴的視覺炫耀,回饋到粉絲社交上。
就因為她們是「網紅新富」,向上是為了格調,而向下是為了賺錢。若想兼顧,她們就得兩方面討好。
可是,當她們模仿上流,要承擔「與普通人拉開距離」的流量損失。而當她們迎合大眾,則被真正的上流越推越遠——
她們,永遠不可能收穫想像中的社會高位。
在網紅新富「身份認同」的不安全感中,在「上流品味」和「大眾流量」的抉擇中。
她們,只能選一個。
「利益至上」是唯一的安全牌
卡戴珊們的選擇是什麼呢?
大姐二姐三姐已經連續5年高踞Instagram社交富豪榜,Kylie早在2年前就已經身價9億(雖疑似造假也有5.9億的確鑿數字),但《與卡戴珊一家同行》的真人秀,已經連續播了13年。
她們旗下品牌涉及時尚、美妝、遊戲等各大行業,商業影響力驚人,但無一不是以她們的名字命名,以她們的真人形象代言。
一旦本人退居幕後,那麼這些品牌的圈錢能力,也將大打折扣。
與流量共生的賺錢模式,使她們永遠活在粉絲的眼中,她們不能像真正的上流那樣「保持優雅」就能贏得身份認同。
相對而言,她們的財富積累模式太脆弱了。
如此便可以理解,為什麼《福布斯》的商業背書,對22歲的Kylie Jenner這般重要。
這份來自社會財富權威評估者的「認可」,不只象徵著新富網紅在社會地位上的安全感,還預示著真金白銀的商業潛力加成——
她們需要「收攬財富」的能力被看到、被證明,因為這意味著未來會賺更多的錢。
因此她們必須精明地「利益至上」,尖銳地「往錢眼兒里鑽」。她們無暇顧及「吃相」是否體面。
因為她們的生活,就是真人秀。
通過她們,我們得以近距離圍觀「有錢人的生活」。
但卻未曾發現,這種被看到的「富豪生活」,完全是按照我們的想像,量身打造的。
我們也未曾發現,靠博眼球賺錢的卡戴珊一家,其實一直都沒變。
她們仍然drama、戲精、愛炒噱頭,只是因為有錢了,被時尚圈認可了,拿「福布斯」了……我們才對她們的態度有所轉變。
而當她們造出「赤貧風」,勾勒出平民的上流夢想時——
「財富」所帶來的身份認同,已經不只是「別人對你的態度」了。
有時候,被別人認同很容易。
也許你只需要買一套房子、穿一套高定。
但要想被自己所認同。
你需要的,卻往往不只是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