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微軟轉型能成功?為什麼有些網際網路公司有公開的996工作制

2019-08-20     凌風商業手記

有個哥們,是業內知名的襪業老闆,給哥倫比亞、CK等品牌(也就是所謂「B端」)生產襪子。

網際網路時代來臨,他一心想建立自己的潮襪品牌,在網上面對終端消費者(也就是所謂「C端」)銷售襪子,做了很多嘗試,都不成功。

他來問我:怎麼辦?

雖然我這位朋友的願望是做「2C」的零售,但是,他畢竟做了一輩子製造,整個人的能力體系,只有製造。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當願望和能力不匹配時,是應該為了願望去獲得能力,還是應該基於能力而修改願望?雖然他是在62歲的企業家中,最像26歲的。但我還是送給他4個字:堅守B端。

為什麼?

因為:最好的成功,是願望與能力相匹配。

我舉個例子。

微軟在PC鼎盛時期簡直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網際網路時代來臨後,微軟幾乎「成功地」錯過了每一次重大的機會:搜索、手機、社交等等。

為什麼?

其中最不可忽視的原因是:網際網路最需要「快」,而微軟隨著公司越來越大,反應速度開始「慢」下來。

網絡效應是一種用戶數量越大,給單個用戶帶來價值越大的商業現象。

網際網路,因為互相連接而形成龐大網絡,天生具有網絡效應的「洪荒之力」。

因為網絡效應,最早到達「規模引爆點」的企業,就會爆炸式增長,最終贏家通吃,而其它企業,則因為晚了半步,黯然退場。

所以,為了第一個跨過「規模引爆點」,網際網路公司們在發令槍還沒打響時,就一路狂奔。這時候只能比速度。

所以,你就會知道為什麼有些網際網路公司有公開的「996工作制」:早9點到晚9點,一周6天。

甚至有些公司有可怕的「711工作制」:早7點到晚11點,全年無休。為什麼?無它,一個字:快。

而微軟呢?這樣的巨型公司已經越來越慢了,在這樣比速度的競爭中,幾乎毫無優勢。

手機的用戶規模和應用軟體數量之間,存在明顯的網絡效應,所以只能比速度;社交的用戶,更是符合典型的網絡效應,更加只能比速度。那怎麼辦呢?

微軟第三任CEO薩提亞·納德拉上台後,幾乎廢止了剛剛收購的諾基亞,然後全心全意做雲計算。為什麼?

你讓一個50多歲的人和你比短跑?

我謝謝你。我們還是比舉重吧。

雲計算這件事,沒有明顯的網絡效應,相反,它嚴重依賴厚積薄發的技術能力。這些技術,需要多年的積累,就像舉重,不行就是不行。

果然,在雲計算上,微軟迅速獲得優勢。

現在微軟的收入70%來自雲計算,並且股價也漲到100美元,創了歷史新高。

為什麼微軟轉型能成功?很多原因。

其中一點是:因為你跟我比短跑,我跟你比舉重。短跑是種商業模式,舉重也是種商業模式。但是舉重,也許更適合今天的微軟。這就是所謂:最好的成功,是願望與能力相匹配。

在實體服裝業,zara的快時尚也沒影響優衣庫基本款的暢銷。

在電商上,韓都衣舍的多品牌孵化,也沒影響老牌服裝代工廠的價格銷售優勢。

確定自己的優勢,不在別人拿手的地帶"班門弄斧",都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作為一個80後,看到90後的拼搏,00後的活蹦亂跳,曾經感覺自己怎麼衰退了。

運用:

回到最開始的案例。那哥們「堅守B端」,不斷提高襪子品質,結果越做越好,成為製造商里的著名「品牌」。

需要加班,就別創業。

從35歲開始,你的體能會不斷下降。有些創業項目,最大的競爭優勢,來自於瘋狂加班。

如果要比加班,那你就算把命都搭上,也比不過25歲的創業者。

那做什麼呢?需要經驗、人脈、資本的項目。不比短跑,比舉重。這樣,你才有長久優勢。

我想到了巴菲特對於投資學來講,提過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不管是商業世界還是現實生活我們都要學會做「重要可知」的事情。

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喜詩糖果,都是因為巴菲特知道自己懂得這個行業穩定,並且具有大量浮存金,槓桿效應。

巴菲特因為一次失誤投資了航空業,雖然因為幸運九死一生,失而復得,但是對他進行了一生的教訓,就是要做自己「重要可知」的事情。

信息爆炸的時代,發展非常迅速,行業滲透嚴重,很容易因為沒看懂,僅僅抓住眼前利益和所謂市場大方向的前景從一個優勢轉為劣勢。

古代也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里「知己知彼」不是為了確保每一次都戰勝敵人,而是為了每一次讓自己處於不敗。我們在做事應該多考慮自己真正的能力,真正屬於自己的市場。

能力與模式匹配的思考,就是衡量是否能有效看透信息不對稱。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只有找到自己自己最擅長的能力和資源,發揮自己的強項,才有可能做到最好。

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用自己的弱項去跟對手的強項去競爭,那樣是在交學費,會讓你死的很慘的。

面對對手的強勢,我們應該怎麼辦?

避其鋒芒,你和我比短跑我和你比舉重。在對手的強項面前不接招,用自己的強項立門戶。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做到極致,一定能夠成功。

作為個人而言,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特長,脾氣性格特點,資源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

創業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如果能找到發揮出自己特長和強項的企業崗位,做到專業領域的專家,照樣可以達到財富自由,過上理想的生活,實現夢想。

明知道商業模式和能力不匹配還要一意孤行,最後導致失敗。

我要說的這個企業就是樂視,樂視的發展剛開始還是順風順水的,特別是樂視TV以及樂視體育,受到很多消費者的親睞,可以說當時的樂視比小米更勝一籌。

但是賈總並沒有鞏固好自己事業,沒有建造好自己的護城河,而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進入了手機行業以及汽車製造行業。

樂視之前並沒有涉及過這兩個行業,而且這些行業已然是競爭激烈的紅海,想要在裡面分到一杯羹幾乎不可能,最後樂視由於資金鍊斷裂而走向衰敗。

所以說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幹,只有當商業模式和能力相匹配的時候,才能發揮出最大效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XxgrmwBvvf6VcSZaW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