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豐老照片-那些讓父輩們難忘的青蔥歲月

2019-07-13     汕尾海陸明珠

1975年,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田墘南聯在「愚公移山」精神感召下,土法上馬,因陋就簡,用獨輪板車運石料圍海造田,每一隻獨輪板車,可載四、五百斤石料,頂上幾個人肩抬,省時省力,大力加快了圍海造田的速度。

隨著農業學大寨的普及、深入,圍海造田熱火朝天開展。海豐也繼海南屯昌之後被評為第二個廣東省農業學大寨先進縣,參加「全國農業展覽館」的展出。圖為紅草公社圍海造田的場面。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海豐自興建公平水庫、流沖渡槽以後,解決農田灌溉問題,促進農業增產增收。圖片以流沖渡槽為背景,記錄生產隊插秧的情景。

1977年,聯安坡坪是海豐縣的糧產區之一。在農業學大寨中是縣學大寨和先進文化單位。當時,糧食連年增產,生產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圖為夏收時節,豐收的農民懷著喜悅的心情,滿載金谷向國家交售公餘糧。

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學校師生也辦起農場,學勞動、搞實驗,種植農作物,提高生活水平。圖為鮜門漁民小學的紅小兵在自己的甘蔗試驗田裡勞動。

在農業學大寨中,海豐縣群眾掀起學習高潮,機關幹部、學校師生、地方群眾都在認真學大寨、學政治、學時事。圖為幾位等待歸帆的青年漁女在學習。

梅隴是海豐縣的糧食主產區。水稻畝產量高,當地農民常年豐收。他們豐收不忘做貢獻,踴躍向國家交售公餘糧。圖為河上送糧的船隊。

1977年,海豐有暑海漁業生產的廣闊漁場。夏秋時節,隨著漁汛的到來,漁民互助互幫,紛紛抬著小船出海捕魚。

漁船回港時,一般停在港灣,很少直接靠岸。漁民出入,要靠小船劃渡服務。圖為劃渡的小船,將有漁民出海捕魚。

1978年,解放前,汕尾和馬宮中海、深海的漁民多生活在船上,漁女穿著特色服飾。後來,他們遷居陸地,服飾也漸漸改變,和當地居民沒有多大區別。圖為汕尾的一對孿生姐妹穿著傳統服裝在織網,是難得的瞬間捕捉。

這是一位為赴婚慶身著盛裝的漁女。她身穿蝦紅綢衣、頭梳大髮髻、頭插銀釵、佩帶手鐲項鍊,衣服鈕扣也是銀製品,銀光閃閃,舉手投足間叮噹作響,展現著獨特的風采。解放前,海豐漁女喜歡穿深色剪上衣,黑白長褲,生活在船上。解放後遷居陸地生活,特色的穿著也漸漸消失。

1978年,鵝埠西南大隊有豐富的種植菠蘿經驗,當地盛產菠蘿。圖為當地群眾在菠蘿山上收穫菠蘿。

1980年,海豐縣是農運大王彭湃的家鄉和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地。赤山是彭湃發動農民,開展運動的先驅地,有眾多的農運會員。至80年代,李思賢是當年參加農民運動骨幹中唯一健在的一位。圖為他在「得趣書室」為縣劇團學員講彭湃烈士的故事。

1988年,發揚中華兒女精神,繼承老區人民光榮傳統,是海豐各所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革以後,紅宮、紅場修復一新,對外開放,成為學校黨務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圖為陶河鎮雅卿小學的少先隊在紅場參觀,接受教育。

紅宮恢復對外開放後,成為中小學生黨務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圖為老人火伯帶領海城鎮中心小學少先隊員在紅宮參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O_JRmwB8g2yegNDVb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