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陸豐資訊—深汕中心醫院:高標準打造粵東區域醫療中心

2019-12-27     汕尾海陸明珠

不久前,作為深圳最大的幫扶項目之一、總投資16億元的深汕中心醫院順利完成主樓封頂。為了爭分奪秒推進這一民生工程早日竣工、早日投入使用,這一標誌性民生幫扶項目也沒有按建築業的常規舉行封頂儀式。

「得益於深圳的資金支持、中山大學的人才支持,深汕中心醫院不論是硬體還是軟體,起點都非常高,將極大提升汕尾市的醫療衛生水平,更好地滿足這座城市的需要。」汕尾市衛生健康局局長葉佐義表示,未來的深汕中心醫院,將是粵東區域醫療中心和醫學創新中心,是汕尾的一張城市名片。

深汕中心醫院拔地而起

投資大標準高 百姓翹首以待

深汕中心醫院是省委、省政府部署深圳市對口幫扶汕尾建設的一所綜合醫院,也是深圳對口幫扶援建金額最大的項目之一,由深圳對口幫扶專項資金全額幫扶建設,總投資16億元。項目選址於汕尾城區高鐵站中央商務區。醫院規劃占地面積200畝,總建築面積16.6萬平方米,一期規劃800張床位。針對汕尾的需要,該院將重點發展心腦血管、骨科、婦產兒科、消化內科、顱腦外科等專科,計劃建成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三甲綜合醫院。

2017年5月27日,深汕中心醫院正式動工。深汕中心醫院採用「深圳建設、整體移交」的模式,由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建設,預計建設工期約3年半,2020年底前將竣工驗收。項目竣工後,深圳市政府將醫院整體移交給汕尾市政府,作為汕尾市屬公立醫院。汕尾市將把醫院委託給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管理。

「深汕中心醫院地處汕尾發展的黃金地段,而征地通常是一個頗費時日的環節,但是,這次征地的進度非常快,主要原因是老百姓對看病難深有體會,欣聞這次征地是深圳來援建一所高水平的綜合醫院,非常支持配合。」汕尾市衛生健康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一組數據:騰出深汕中心醫院建設用地需要遷1350穴墓地、2000多個金斗,前後只用了40天的時間,這個速度在當地是極為罕見的,足以說明當地老百姓打心裡支持這一民心工程。

近日,大局採訪組來到深汕中心醫院工地實地採訪,看到一棟棟披著綠色防護網的大樓已經拔地而起。施工方負責人介紹,深汕中心醫院項目分為醫療綜合區和行政後勤綜合區,其中醫療綜合區包括門急診樓、醫技樓和住院樓,後勤綜合區包括後勤宿舍樓、行政科研樓和學術報告廳。後勤綜合區在二層有連廊將宿舍樓、科研樓與醫療綜合區相連,醫務人員不用到戶外即可自由穿梭各樓間,避免暴雨等天氣影響。

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社會民生組組長雷本文介紹,2019年10月29日,深汕中心醫院項目基建工程順利完成結構封頂,標誌著該院從規劃籌備工作正式進入運營籌備工作。一般情況下,一所大型醫院的建設,從立項到開業,需要8到10年的時間,而深汕中心醫院的規劃建設時間只有四年,這在業內是非常罕見的,目前一切進展順利,已經創造了對口幫扶的深圳速度。

一流的硬體 一流的人才 一流的管理

「汕尾市360多萬人口,目前只有一所三甲醫院,即逸揮基金醫院(汕尾市第二人民醫院),醫療投入長期不足,硬體和軟體都無法滿足患者的需要,很多市民患重症得到廣州求醫,非常不方便。深汕中心醫院的建設和運營將極大改變這一局面。」汕尾市衛生健康局辦公室負責人介紹,深汕兩市領導對深汕中心醫院這一民生項目高度重視,希望早日建成為造福一方百姓的民心工程。深汕中心醫院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託管,該院領導多次帶隊來汕尾,提前介入,全面參與醫院的規劃設計,以便讓建築的空間結構布局更契合臨床需要。

據了解,深汕中心醫院在保證學科分布齊全的條件下,以優勢學科群為主體進行醫院整體布局及建設,包括婦兒中心、腫瘤中心、心肺疾病及移植學科群、代謝疾病學科群、神經運動康復學科群。同時依託中山大學孫逸仙醫院雄厚的臨床、科研實力,將組建多個臨床中心和醫學研究中心。力爭3年內建成現代三甲綜合醫院;5-8年內打造成粵東地區疑難病區域醫療中心;最終將醫院建設成醫、教、研全面發展的高水平綜合性醫院,樹立共建、援建市級醫院的行業標杆。

硬體提升了,軟體是否跟得上?這是各方非常關注的問題,畢竟汕尾在培育和吸引高端醫療人才方面同樣存在短板。

為了解決人才短缺的難題,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將派出正高或副高以上職稱省級學科帶頭人30名以上,同時為深汕中心醫院培養一大批起點高、技術過硬的醫務工作者,平移至深汕中心醫院快速開展工作。為吸引優秀人才投身醫院發展建設,汕尾市政府大力支持深汕中心醫院人才待遇配套,積極響應中山大學羅俊校長打出的引才「五子」拳,即:暢通選拔渠道,納入當地正式事業編制,是人才「給位子」;落實汕尾「紅海揚帆人才計劃」,為人才「戴帽子」;保障當地三甲醫院水平薪酬並提供生活補貼,給人才「發票子」;優先為高端人才提供周轉房,給人才「備房子」;在子女享受當地優質教育資源上予以傾斜,替人才「顧孩子」。

盤活一座醫院 擦亮僑區窗口

深圳幫扶1100萬元援助汕尾華僑管理區人民醫院

以15里的有效服務半徑計算,汕尾市華僑管理區人民醫院(當地人稱之為「僑區醫院」)可以為陸豐周邊好幾個鄉鎮幾十萬人提供診療服務。但是,華僑管理區產業結構單一,財力有限,對僑區醫院的投入長期不足,這所醫院人才流失嚴重,設備陳舊不堪,曾創下連續5年沒有動過一台手術、全院只開一個門診科室且只開放半天的記錄。為了拯救這所瀕臨癱瘓的醫院,深圳近年累計投入1100萬元的醫療設備,汕尾市撥付100萬元的改造資金並將其納入汕尾市人民醫院醫聯體,從硬體和人才兩方面同時發力,終於令這所醫院迎來新生。

援助大型設備方便歸僑僑眷就醫

「現在僑區醫院的醫療條件比幾年前好了很多,你就安心在外面工作,不用管我。」華僑農場退休職工楊玉嬋坐在病床前,跟兒子通電話報平安。

2019年11月4日,60歲的楊玉嬋突然感到心跳加快,渾身乏力。在朋友的幫助下,她被緊急送往僑區醫院(汕尾市人民醫院華僑分院)搶救,醫生為她輸氧、用藥,病情漸趨平穩。

「你們看看我的臉色,很紅潤,對吧?!我很快就可以出院了,這兒的設備很好,醫生水平不錯,特別負責任。我有很多年沒來過醫院了,我身邊的老同事、老朋友都說這兩年僑區醫院變化大。」

患者楊玉嬋介紹深圳幫扶帶來的變化

說起變化大,華僑農場93歲的退休職工潘增喜及其女兒潘麗華特別有發言權。「以前生病不敢來僑區醫院,連個電梯都沒有,上下樓特別不方便,很多患者得託人用單架抬上樓。」潘麗華說,進了醫院,得檢查得拍片,CT機、DR機都沒有,去了醫院也是白去,最後還得找相識的人租一輛車去市裡的醫院排隊,不是相識的司機還不願搭我們這些老年病患,到了汕尾,排隊做幾項檢查需要時間,又還得住賓館,真是又費錢又折騰人。「我爸年紀大了,就算沒個頭痛腦熱,隔幾個月也得來醫院做檢查。現在僑區醫院添了很多先進的設備,檢查起來很方便,我們就不用老是往市裡跑了。」潘麗華說。

僑區醫院院長黃秦邶告訴記者,汕尾華僑管理區由華僑農場轉制而來,雖然管理區常住人口1萬多人,以東南亞10多個國家的歸僑、僑眷為主,但按15公里的有效服務半徑計算,僑區醫院可以為陸豐周邊好幾個鄉鎮幾十萬人提供診療服務。華僑管理區這幾年經濟發展慢,對醫院的投入力不從心。2017年初統計時,僑區醫院全院萬元以上的設備總價值僅118萬元。幾十號醫務人員只有12台電腦,其中6台是省衛生部門贈送的,另6台舊電腦能開機但速度太慢基本沒人用。由於缺乏人才、硬體也不過關,患者有病想來卻無法收治,群眾有意見,醫院也苦惱。在年度考核中,好幾年排全市倒數第一、第二。

患者在僑區醫院就診

僑區醫院不但輻射人口多,而且是廣大歸僑、僑眷了解汕尾醫療衛生事業、社會發展的一扇窗口。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在調研中了解到僑區醫院的現實困難,2018年援建了價值600萬元的CT機和DR機,現在已經投入使用,並且與汕尾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合作,CT均由市人民醫院的專家負責審片閱片,也就是說患者在僑區醫院做CT,享受的是市級醫院專家的服務,極大方便了患者。同時,為了適應診療需要,指揮部還幫扶了50萬元支持一樓升級改造工程。

2019年,指揮部又幫扶了450萬元的醫療設備。其中包括血站建設,為新建的手術室開展手術提供安全保障。

「舉例說,醫院以前的滅菌爐不僅小,而且老化老舊,濕包率高,手術包經常要委託市人民醫院進行消毒。深圳為我們提供了蒸汽滅菌爐,現在我們院自己可以提供合格的手術包,大大減少了手術包運輸途中的污染率,保障了群眾手術安全。」黃秦邶說,兩年時間,深圳為僑區醫院提供了1100萬元的設備和資金,每一分錢都用在了刀刃上,方便了廣大患者。

「差等生」變「優等生」

在深圳大力幫扶僑區醫院的同時,汕尾市委市政府也要求汕尾市人民醫院提供支持。2018年2月,汕尾市人民醫院華僑分院掛牌,僑區醫院與汕尾市人民醫院建立醫療聯合體,形成長期合作模式,每周都有市人民醫院的專家來僑區醫院坐診。僑區醫院曾連續3年在省臨床檢驗室間質評工作中被通報批評,到2018年被評為優秀。

僑區醫院由差等生變優等生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採訪中,記者在病房遇到一位來自揭陽市惠來縣東港鎮白領村的患者,她叫陳春香。原來,63歲的陳春香在家中摔倒了,當地鎮衛生院沒有CT機,如果去揭陽市檢查,就比來僑區醫院遠。聽說這邊現在設備很高端了,家人就把她送來住院。「這邊的醫生很敬業,待人也很熱情,檢查結果也讓人信服。」陳春香說。

一組統計數據進一步佐證了深圳幫扶的成效。2017年,僑區醫院全年手術量為零,門診量1.4萬人次,業務收入200多萬元。2018年,門診量同比增長1.24倍,住院人數增長1倍,平均每月開展手術12台。2019年前十一個月,業務收入、住院人數、門診量同比仍有大幅增長,患者滿意度大幅提高。昔日汕尾最落後的醫院已然擦亮了僑區的窗口。

有錢的出錢 有地的出地

——深圳對口幫扶發揮引領作用激發社會各界出力

「在深圳大力改善汕尾基層衛生院醫療條件時,常常出現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現象,產生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放大效果。」採訪中,汕尾市多位基層衛生院負責人都對大局採訪組發出這樣的深情感嘆。

「以前差點揭不開鍋了」

在陸河縣東坑鎮政府大院門前不遠處,一棟新建的4層小樓緊鄰路邊,這裡是東坑鎮衛生院新住院大樓,建設資金230萬元,其中70萬元為省里的財政撥款、160萬元來自深圳的幫扶資金。新大樓啟用後,東坑鎮衛生院床位由5張變為32張,基本能夠滿足全鎮2.3萬人口的住院需求。

患者彭阿婆告訴記者,以前的衛生院病房很小,也沒有獨立的衛生間,監護儀等基本的設備都不齊全,沒什麼人願意來這住院。

「我們院,以前差點揭不開鍋了。」東坑鎮衛生院院長朱旭武回憶說,以前缺醫少藥,患者不來看病,2017年他擔任該衛生院院長時,帳戶上的錢都不夠交水電費,歷年欠下的員工社保多達39.8萬元。不少員工辦了停薪留職手續,自謀出路去了。可以說,基本上就是個癱瘓的衛生院。供電、水務部門看到這麼個情況,為了支持維繫住衛生院,就減免了我們的一些水電費。

2018年,在深圳的幫扶下,東坑鎮衛生院建起了新大樓,後來,深圳又幫扶捐贈了數字化X光機、心電監護儀、除顫儀、彩超等一批醫療設備,價值共計200萬元。朱旭武把自謀出路的醫務人員重新召集回來,並增設了中醫館、理療康復科等科室,極大滿足了當地患者就近看病的需求,贏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好評。隨著業務量的上升,衛生院業務收入也跟著上升,2019年把前些年拖欠的社保全部繳清。

「你看,這些空調是鎮上的鄉賢捐的,這些椅子也是。」朱旭武說,一些經濟條件好的患者住院時,看到新衛生院還缺少一些東西,出院後,就捐東西過來。其中一位鄉賢說,「一百萬我捐不了,我就捐錢送15台格力變頻空調給你們吧。」

深圳醫療衛生幫扶得到了受援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評

村裡捐地支持蓋醫院

2015年,陸河縣水唇鎮衛生院新綜合樓破土動工,設計建設面積3648平方米、樓高6層、床位96張,總投資約1150萬元。後因資金短缺大樓停工了。正當衛生院一籌莫展之際,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的幹部在走訪調查中獲悉了這一情況,經過調研,決定將這一項目納入幫扶菜單,出資550萬元支持大樓復工、添置DR機、彩超機、除顫儀等醫療設備。2018年10月1日新樓啟用前,指揮部又聯繫了龍崗區殘聯,爭取到價值300萬元的醫療康復設備捐助。與此同時,水唇鎮衛生院還對原有的舊樓按二級醫院的標準進行升級改造,用作醫技門診樓。兩棟樓的面積加起來近6000平方米。

深圳援建的水唇鎮衛生院新大樓

「以前院裡的化驗室兼作抽血室,非常不規範,一共才12平方米,現在光化驗室有150平方米、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科有200多平方米。結合本地病患需求,我們還新設了中醫診室、康復中心等科室,新招了一些專業技術人員,也從縣人民醫院返聘了一些退休的專家,技術力量大為增加。」水唇鎮衛生院院長劉業渡說,建設這棟綜合樓時,不只是深圳在雪中送炭、大力支持,當地蓮塘村村民也作出了義舉——5000多平方米的用地,村裡沒要一分錢的征地費。

由於水唇鎮衛生院綜合條件的明善改善,為它下一步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9年,陸河縣將水唇鎮老年人養護院(醫養結合中心)建設工程是納入縣十件民生實事之一,依託衛生院的技術支持,鎮政府在衛生院門前建設100個床位、總建築面積5997.66平方米的養護院,以解決當地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的康養問題。對這一民生項目,深圳投入幫扶資金200萬元。水唇鎮新豐村是深圳市紀委對口幫扶村,該村以260萬元幫扶款入股,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項目資金缺口。記者在工地看到,大樓已完成主體建設,進入裝修階段。「感謝深圳和社會各界的支持,目前工程進展順利,預計明年10月可投入使用。」劉業渡說。

數說深圳衛生幫扶

援建深汕中心醫院,總投資16億元。

援建汕尾市中醫醫院,初步確定出資8億元,規劃床位800張。

援建汕尾市健康醫療數據中心機房及醫療衛生應急物質儲備室大樓,出資1350萬元。

援助公共衛生急救體系救護車和應急指揮車,出資 1179萬元。

援建汕尾基層衛生院,出資 1.26億元。

(來源:深圳特區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wsjSG8BMH2_cNUgat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