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房顫患者引發腦梗有一個「三高」的特點:高死亡率、高致殘率以及高再發率。目前在臨床有兩大類辦法預防腦梗死: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
一、藥物治療:
1、常見的治療方式就是口服華法林;
2、新型的口服抗凝藥,比較常用的是達比加群酯。
有臨床證據的顯示,房顫患者吃了華法林比不吃華法林,缺血性腦梗死的風險下降50%。
房顫患者吃華法林來預防腦梗死,需要一直服用,甚至終身服藥,同時因為華法林藥物穩定性差,很多食物都會影響到華法林的吸收和代謝。所以患者需要不斷去抽血化驗,觀察凝血四項中INR(國際標準化時間)值,在剛吃華法林的時候需要3天測量一次INR,數值穩定後1周測量一次,較長的間歇也要求每個月測量一次。如果 INR 值太高,容易引起出血;INR 太低,抗凝效果就不好,對預防腦梗死也不管用。
至於國內新型口服抗凝藥,包括達比加群酯等,較大程度彌補了傳統抗凝藥的缺陷,具有無需頻繁監測凝血指標、藥物食物相互作用較少、出血等併發症發生率較低等優點,在抗凝治療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但缺點是價格相對較貴。
但是,並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夠通過吃藥來預防:
第一類:嚴重肝腎功能損傷的患者。因為藥物需要經過肝腎代謝,對於有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傷的患者來說,即使有房顫,也不能吃抗凝藥來預防腦梗死;
第二類:有高出血風險的患者。比如說做過心臟支架的患者,術後因為需要進行雙抗治療,也就是要吃阿司匹林等這類抗血小板的藥物,如果同時再吃抗凝藥物,會導致出血風險非常高,可能來帶獲益還沒有出血的風險大。這樣的患者也是不建議口服抗凝藥的。
第三類:不願意長期口服抗凝藥的患者,也可以選擇其他方式來預防腦梗死。比如做手術預防。
二、手術治療:
研究發現,非瓣膜性(不是由於瓣膜病引起的)房顫的血栓90%以上都是在左心耳形成的,而且目前研究認為左心耳對成人心臟的功能沒有幫助,換句話說有沒有左心耳對心臟功能幾乎是沒有影響的。
1、微創介入——左心耳封堵術;
2、外科手術治療,通過切除左心耳來預防血栓形成。
左心耳封堵術,由歐美國家率先開展,並且在患者術後隨訪中效果被證實。該手術不需要開胸,是微創手術,醫生只需要通過股靜脈(位於大腿根上的一條血管)把封堵器送到左心耳的位置,這個封堵器到了左心耳後會自動打開,堵在那裡,那裡沒有血流經過,也就不會形成血栓了。該手術比較適宜那些不能耐受抗凝藥物、不能長期接受抗凝治療的病人。手術時間一般在1~2小時,手術後3~5天就可以出院。
但需要知道的是,也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選擇該手術預防左心耳的血栓,要看病人和左心耳的情況是不是適合封堵,封堵器和左心耳也要匹配。
而外科手術就是通過開胸手術(也可以做胸腔鏡下微創手術)切除或結紮封閉左心耳來預防血栓形成。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雖然這兩種方式都是解決了左心耳處血栓的形成,但其它部位也可能會出現血栓,一旦形成後隨著血液流動也可能會導致腦梗死。
總之,提醒患有房顫的病人,腦中風的危害很大,得病後可能會出現半身不遂等併發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一定要重視抗凝工作!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您有心臟疾病相關疑問,可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程雲閣醫生】留言或發送檢查報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Ex02W4BMH2_cNUgWm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