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扶農有多拼?一個小分隊擴招數百人,直接紮根田間地頭

2019-09-19   果蔬小靈通

近年來,在網上買水果、買米買菜已成為一種「時尚」,特別是拼多多的橫空出世,讓「拼農貨」真正變成了中國城市消費者的日常。

吐魯番的哈密瓜,48小時就能從田間直達消費者手裡,價格比批發市場還便宜。

一度滯銷的河南中牟大蒜,打包賣到北京,價格只有超市的四分之一,廣西的百香果、雲南的雪蓮果,邁過大山,變成北上廣深白領們的瘦身神器。

通過拼農貨模式,拼多多為分散的農產品整合出一條直達4.43億消費者的快速通道。經過這條通道,全國各地特別是貧困縣的農田,與城市的寫字樓、小區連在一起,形成一套可持續的扶貧助農機制。

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曾表示,「農產品是拼多多的核心類目,對於公司而言,扶貧助農是『本職工作』。」

而為了深入的扶貧助農,讓工作更有成效,拼多多也可謂「煞費苦心」。

據悉,2019年度,拼多多農貨上行工程建設團隊將擴招500-800人。該團隊包含「拼農貨」、「多多大學」、「扶貧專項組」三個主要團隊,由農業專家、扶貧專家、數據分析師、平台農貨運營專員、農產區拓展專員等人員構成。

擴招後的「農貨上行」工程建設團隊,將深入更多中國農產區,在當地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有效整合分揀、包裝、物流資源,進一步穩固直連全國城市和農產區的「產地直發」供應鏈體系。

此外,針對很多貧困地區人才薄弱的情況,拼多多還在大力推行「新農商」機制,讓更多農民成為新農人,讓更多有能力、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返鄉創業。

數據顯示,2018年拼多多累計帶動18390名新農人,其中超過11000名為返鄉人才。而過去三年以來,拼多多已累計帶動62000餘名新農人,基本實現覆蓋中國各大主要農產區。

在拼多多創新扶貧助農項目「多多農園」落地的雲南保山、文山等地,由中國農業大學和多多大學共同創辦的公開課,讓當地村民受益匪淺。多位專家為學員們講解現代農業種植以及電商運營等市場化知識,這些都有助於「新農商」機制的實踐與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

如同達達所言,「農產品上行是平台的長期核心業務,拼多多將持續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提升覆蓋產區的土地價值與生產力價值,讓平台直連的農戶有利益、有錢賺,助力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深層次的扶貧助農,拼多多從來都沒玩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