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蟬的來歷以及寓意,各個朝代意義不同

2019-10-19     網上新疆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傳統的說法,說蟬有先知先覺的特點,能夠預知人們所不知道的事。而蟬能夠在秋涼時從樹上鑽入土中,到春暖花開之際又能夠爬回樹上,這樣周而復始循環,生生不息,因此古人認為在已故的人口中含玉蟬就可期盼其轉世再生。



清代玉蟬

周代玉蟬

漢代之前,中國已開始流行「厚葬」,人們認為在棺槨里放上玉器,就能防止靈魂出竅,並以此借蟬的羽化來比喻人能重生。當時,達官貴人死後,入葬時大多手握玉豬,身穿金縷玉衣,口中含著玉蟬。這便是唅蟬的來歷和用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賦予了玉蟬更多的含義。於是,一些人以一枚玉蟬佩在腰間,諧音「腰纏(蟬)萬貫」,或將佩掛在胸前的玉蟬取名為「一鳴驚人」,來為自己祈福增壽帶來運氣,這便是「佩蟬」。另外,權貴們還將玉蟬裝飾於頭冠之上,成為權勢與地位的象徵,「冠蟬」因此得名。

佩蟬、冠蟬和含蟬的區別在於:佩蟬在頭部有對鑽成「∨」形的象鼻眼,用以穿系便於佩帶;冠蟬則於腹部穿眼,眼形有直穿眼也有象鼻眼,可以穿線固定在帽子上;至於含蟬就不需要穿什麼洞眼了,三者是不難區分的。

玉蟬中最有特色的當屬漢代的玉蟬,其線條簡練,粗獷有力,刀刀見鋒,表面平滑光亮,邊沿稜角鋒利,翅尖幾可刺手,素有「漢八刀」之稱。其後的玉蟬,紋飾漸趨繁縟,有的翅膀竟像蒼蠅翅那樣撇開,早沒了漢代玉蟬的那股神氣,特別是器物邊沿及翅尖被磨成了圓角,這也是判斷是否漢代玉蟬的重要依據。

宋代玉蟬

南北朝時,玉蟬仍沿漢制,此時由於戰亂影響,玉料來源困難,玉蟬多數用滑石刻成,細部寫實味道加重,同漢代相比顯得更為逼真。東晉以後幾乎見不到玉蟬了,宋代仿古風氣盛行,當然玉蟬也不例外。宋代以後的蟬多作為佩飾。明代玉蟬有薄片狀和圓雕兩種,多用粉皮青玉製作。

明代玉蟬

明代玉蟬的紋飾線條雕工又粗又深,雙翅雕得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脈紋,還有無數的小圓點,好似透明的一般;蟬腿有許多細小的腿毛,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陰線刻得很密。在蟬的反面採用單撤刀法,使兩翅與腹部分開,兩翼張開,腹部凸起,增加立體感。腹部的皮紋從頸部開始,而前幾個時代玉蟬的皮紋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

清代玉蟬

清代玉蟬也有圓身蟬和片狀蟬。清代玉蟬是寫真手法與仿古紋飾同用,用料講究,紋飾分布稀疏明朗,線條多用陽紋線來雕刻,這是清代的特徵。清代後期開始造假,民國時更為盛行。

蟬禪互通,玉蟬形態從繁複到簡約,這種形態上的變化趨於簡單而不失品味,即空即是有、少即是多的禪意,玉蟬穿孔的形態也是多種多樣,非常匠心獨具的適合當代的精神信仰文化需要。玉蟬不需多餘刀刻線型元素的點綴,呈現的是細膩與內斂,追求一種自然簡約主義的風格。視覺力求線條簡單、圓潤而不失經典神似。玉蟬各異的形態既有繁複華麗的遍身紋樣的精雅美,又有簡約樸素的後現代裝飾美,在中國的玉石文化中令蟬跟禪文化集合統一於未來永生的信念之中。

玉蟬的設計隨著人們對翡翠飾品的追求與渴望不斷得多元化和現代化。

1、蟬只飲露水和樹汁,加上其出淤泥而不染,象徵著聖潔、純真、清高。

2、蟬,又名知了,就是知道了的意思,寓意讀書一聽便會,功課進步,考試高分、努力向上。

3、蟬的鳴聲可謂是餘音繞樑,所以有著一鳴驚人之意,佩戴於胸前象徵著可以平步青雲,一飛沖天、一夜成名、事業紅火。

4、蟬是周而復始,延綿不斷的生物,寓意子孫萬代、生生不息。

5、蟬諧音於"纏",在腰間佩戴翡翠蟬寓意腰纏萬貫。

其實在古代玉蟬的雕刻中,最赫赫有名的就是所謂的「漢八刀」了。雕刻一隻線條幹凈的翡翠玉蟬,只用八刀即可完成。後來,「漢八刀」更多的是指一種雕刻技法,是指在玉蟬雕功上,線條簡練有力道,風格古樸,並不一定是只用八刀。

漢八刀」主要特點是表面琢磨得平整潔凈,特別是兩翼非常的平整光滑,線條挺秀且以直線為多,有的雖呈弧形線,但都是有兩線交鋒而成,尖端見鋒,鋒芒銳利,其邊緣像刀切一樣,沒有崩裂和毛刀出現,其尾部的尖鋒有扎手的感覺。

雖然漢代以後以至於宋元明清翡翠玉蟬的雕刻技法越來越成熟,雕工也越來越趨向於逼真和寫實,但是在收藏愛好者中其美譽度仍不及『漢八刀』那麼高。

隨著時間的推移,儘管人們對翡翠蟬的認知越來越豐富,但對玉蟬題材的飾品仍然鍾愛有加、愛不釋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7_15m0BMH2_cNUgswS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