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話「內九外七皇城四」,說的是過去北京內城、外城一共有16座城門。如今,這16座城門只剩下一對半,即正陽門的城樓、箭樓和德勝門的箭樓。
一、德勝門身世。德勝門,位於北二環中路,是明清北京城內城九門之一,原是由城樓、箭樓、閘樓和瓮城等組成的軍事防禦建築,因為是出兵爭戰的城門,寄語為「德勝」。
和京城其它幾座城門「兄弟」經歷類似,進入20世紀後,德勝門的建築群陸續被拆除。
北京德勝門的位置
德勝門
1919年,德勝門瓮城被拆除。1921年,城樓被拆除,木材被北洋政府拍賣,以充軍餉。1955年,城台被拆除。
1960年代,北京修建二環地鐵,由於德勝門的瓮城進深很長,箭樓位置偏北,從而使德勝門箭樓最終得以保留。
遠望德勝門
德勝門後身
如今的德勝門,孤零零、尷尬地佇立在北京城北的車水馬龍中已有幾十年。站在北京城北,每當遠遠地看到高大威武的德勝門,心中便能產生出一種老北京文化古老的滄桑感。我常想,如果當時拆除了德勝門,如果現在已沒有了德勝門,會是怎麼樣了呢?那結果就是,沒有了懷舊,沒有了滄桑,沒有了文化。好在還留下一對半,好在還留下了故宮沒拆。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陷大都,元朝滅亡。大將徐達將原先城池的北城牆南移五里新筑北城牆,設德勝門和安定門。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成德勝門城樓、瓮城、箭樓及閘樓等,用「以德取勝」之意,稱「德勝門」。
藍天下的德勝門格外俊美
德勝門箭樓
隨著清王朝的覆滅,火藥兵器的發展,城牆防禦已經起不到保護城池的作用,城牆及城門樓被認為是城市的「擺設」。德勝門瓮城及閘樓於1915年修環城鐵路時,因阻礙鋪鐵軌而被拆除。1921年因德勝門城樓梁架腐損,北平民國政府將其拆除。1955年以改善交通的理由將德勝門城台及券門拆除,城牆開出大豁口,德勝門箭樓仍然佇立著,德內大街到德外大街要繞德勝門箭樓的兩側通行。
1965年北京地鐵開工,解放軍鐵道兵從五棵松、萬壽路、軍事博物館開挖地鐵隧道大溝,採用明挖填埋法修建地鐵隧道和車站。
德勝門城台
巍峨高大的德勝門
二、第一劫:德勝門箭樓不在地鐵施工正線上,所以逃過一劫。
1969年北京地鐵二期,挖到北京內城牆及護城河形成環線,各城門樓、城牆全拆。新街口豁口到德勝門的城牆外側原是建築材料堆放分發的貨場,有從西直門過來的鐵路,火車運來白灰、砂石、煤等等,在這裡卸車。地鐵開工後就開始拆城牆、斷鐵路、遷貨場,開挖地鐵隧道大溝,大溝寬十幾米,兩旁用木板做支護,抽水機24小時抽水。據原解放軍鐵道兵12師57團的老人講,清理德勝門城樓基礎時感到明代的古建築堅硬,按計劃德勝門箭樓也在拆除之列,鐵道兵的一位團長看到拆德勝門箭樓工作量很大,修地鐵的任務又急又重,而且德勝門箭樓並不在地鐵隧道施工的正線上,就決定暫緩拆德勝門箭樓建築,就這樣德勝門箭樓逃過一劫沒有被拆。
德勝門
德勝門夜景
德勝門夜景
三、第二劫,修建二環路要拆,谷牧批示:不拆!
1978年地鐵土建工程快完成時,開挖的地鐵隧道大溝已經填埋,地面鋪修北二環路,有人又提出拆德勝門箭樓,此時開始有專家反對。
1979年2月14日,全國政協委員鄭孝燮[xiè]為免拆德勝門箭樓寫信給國家副主席陳云:聽說北京即將拆除一座明朝建築——德勝門箭樓。為此建議,請考慮對這類拆古建築的事,應迅加制止。理由講了五條:
古建保護專家鄭孝燮(xiè)【1916.2.2.-2017.1.24】
1、德勝門箭樓是現在除前門箭樓外,沿新環路(原城牆址)剩下的惟一的明代建築,如果不拆它並加以修整,那就會為新環路及北城一帶增添風光景色。
2、德勝門箭樓是南面什剎海的借景,與東面的鼓樓、鐘樓遙相呼應的重點景點。從整個北京城的景觀效果來看,保留它與拆掉它大不一樣。
3、風景文物也是「資源」,發展旅遊事業又非常需要這種「資源」,因此是不宜輕易拆毀。
德勝門夜景大圖
4、破壞風景名勝有兩種情況:一是拆或改。二是不拆。我們的城市規劃、文物保護、園林綠化工作,迫切需要有機配合,共同把風景名勝保護好。
5、像德勝門箭樓的拆留問題,可以請有關單位的領導、專家、教授座談座談,聽聽他們是什麼意見。
當時「建議」反映到中央,谷牧(1914-2009年)副總理負責處理此事,谷牧說:不拆!作為兵器博物館。
就這樣德勝門箭樓建築作為歷史文物保留下來,這個時期人們對古城樓的認識有所改變,將德勝門箭樓建築看作北京市歷史文化的一部分。1979年8月德勝門箭樓公布為北京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德勝門內的古錢幣展覽館
德勝門內的古錢幣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