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虎丘位於蘇州城西北郊,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葬其父於此,葬後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山高約36米,古樹參天,山小景多,千年虎丘塔矗立山巔。虎丘依託著秀美的景色,悠久的歷史文化景觀,享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在虎丘景區,除虎丘塔最為有名之外,最有歷史和研究價值的該是斷梁殿了。
斷梁殿在虎丘景區的位置
蘇州虎丘景區二山門
斷梁殿,位於蘇州虎丘景區,是虎丘二山門,建於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因脊椽由左右兩段接合而成,且全殿不用金屬構件作緊固,只用竹、木釘而聞名。所謂斷梁,便是說有一根梁是斷的,那麼讓我們抬起頭來仔細看一下這座殿門的正梁,它不是用一根整木,而是分兩段接合而成的,中間有明顯的拼縫。
斷梁殿正面(虎丘山南門入口)
斷梁殿里側(虎丘山南門出口)
斷梁殿有兩點引起大家的好奇和不解:第一,此建築為什麼不用一根橫跨三開間的梁,而用兩根短梁?第二,既為斷梁,為什麼歷經數百年,殿堂依然堅固不毀?第一個疑點,難找答案,只有民間傳說能夠解釋:元朝時,皇帝下聖旨,限期蘇州府官在虎丘建造一座殿堂,當前期完工,準備上正梁時,突然發現原本要做正梁的長木料被誤鋸成兩截,期限急迫,不容另覓,施工隊伍中有位老工匠「賽魯班」急中生智,將錯就錯,運用合理的輔助措施,建成了斷梁殿,未逾工期,而且全殿不用金屬構件作緊固,只用竹釘和木釘,殿堂美觀而堅固,600多年過去了,依然巍然屹立。
斷梁殿匾額為國學大師梁漱溟書寫
紅圈處為斷梁處
那麼,為什麼用斷梁建屋,而殿堂不會坍塌呢?經過專家長期勘察和研究,才悟出其中道理。一般來說,木結構的三開間房屋,每間屋面下應該是一根完整的通長大梁。而斷梁殿是用兩根一開間半的圓木,一頭各挑出正中間的一半長度,利用斗拱,以此減輕所承受上部屋面重量。斗拱是我國古建築特有的構件,已有三千餘年歷史,斗拱不僅是高級建築物中的結構件、裝飾件,同時也標誌建築物的等級高低,一般凡有斗拱的建築物,其等級都是比較高的。斗與拱重疊而上,愈上一層,拱就愈長,斗就愈多,紛紛將上面的梁枋托住,把它們的重量一層層遞減地集中到柱頭上來。這種樑柱間過渡部分的結構,減少了剪力,消除了房屋坍塌的隱患。
斷梁殿屋頂架構
斷梁殿銘牌
斷梁殿除了利用斗拱之外,還巧妙地利用細節處理的工藝來減輕屋面的重量,或者分散承受的壓力,提高安全係數。方法主要有棋盤格、菩薩頂、琵琶吊、排蝌等等。棋盤格就是在兩側的屋面下,用木條設置格子狀的結構,密如網狀,就像圍棋的棋盤一樣,但不是正方形的,略顯平行四邊形,旨在分散和弱化屋面的壓力。菩薩頂就是在檐角的屋面下安裝呈輻射狀的木條,就像菩薩頭頂上的光芒一樣,功效也是減輕屋面的重力。其它琵琶吊、排蝌等等手法,也是起同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