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明將畏敵如虎,最終全軍覆滅

2019-12-25     朝陽阿力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萬曆47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

薩爾滸大戰,明軍四路合擊努爾哈赤,其中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柏率領南路大軍。但是,這一路明軍在努爾哈赤方面看來,從始至終形同幻影,幾萬人馬無聲無形。努爾哈赤自己率領四千人留守都城,象徵性地防範南路的明軍。這樣的決策不可思議,要麼是努爾哈赤智謀過人,另一種可能卻很簡單、很可怕,那就是他乾脆從一開始就知道明軍的布置。

明初疆域圖

實際上,按照楊鎬的計劃,四路大軍理論上應該同期接敵,果然如此的話,努爾哈赤的判斷就是錯誤的,而且他率領主力傾巢出動,迎擊西路和北路大軍,可能會帶來致命的結果。

但明軍方面的一個個錯誤救了他,馬林的徘徊猶豫,杜松的貪功冒進,李如柏的逗留不前,反而讓努爾哈赤踩准了節奏,從容調度,東西奔突,手中原本有限的兵力被集中起來,取得相對的數量上的優勢,將明軍各個擊破。

1616年明朝疆域圖

假設李如柏能夠按照約定的時間進兵,奮力向北突擊,當努爾哈赤痛殲杜、馬二軍的時候,直搗其巢穴,努爾哈赤必定首尾不能兩顧,戰爭的結果就很難預料了。

從時間上推測,楊鎬剛一得知杜松失利的消息,便急忙傳令李如柏撤軍,那時候努爾哈赤剛剛揮師殺向馬林。此前一直磨磨蹭蹭的李如柏這一回行動迅速,立刻掉頭往回跑。八旗軍的二十幾名哨兵看到明軍撤走,登山吹響螺號,明軍以為大隊人馬在追擊,倉惶奔走,擠做一團,互相踩踏,竟然損失了千餘人。

薩爾滸之戰態勢圖

劉綎一路按照計劃深入敵境,陷入八旗兵合圍之時,南路的副總兵賀世賢曾經勸說李如柏率軍前去救援,李如柏不肯,最終劉綎覆歿。

楊鎬與李氏兄弟的關係非同一般,早年間他與李如梅合作多年,後來力薦李如梅出任總兵官,卻被北京的言官們擋下。他在這次重大戰役當中處處維護李如柏,絕非偶然。

根據《萬曆野獲編》的記載,楊鎬和李如柏是結義的兄弟,關係親密,經常一起喝酒。明軍四路出關,楊鎬讓李如柏率領中軍,距離努爾哈赤的老巢最近,原本是想要送他一個人情,摘一個大桃子。

他們以為可以輕易立下大功,一旦發現局勢不妙,楊鎬立刻秘密通報李如柏趕快撤軍,而其他各路依然按照原計劃進軍,最終全軍覆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P29QG8BMH2_cNUgHTk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