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別和防範參考文獻引用中的學術不端行為

2019-09-10   SCI論文助手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學術界對於論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正確引用參考文獻不僅能體現論文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更能彰顯作者承認和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及著作權的科學態度與學術品質。但論文的作者、審者和編者在參考文獻的實際引用過程中,故意或者無意、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一些不良的學術行為,那該如何識別和防範參考文獻引用中的學術不端行為呢?看完以下內容,相信大家也就找到答案了。

一、審稿是期刊工作的必備程序,初審和準確選擇審稿人是學術編輯的基本功,因此,認真審稿是識別引用參考文獻是否具有學術不端行為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在審閱稿件時,若發現文獻著錄項目不齊全、不規範,甚至著錄錯誤(尤其是文獻識別碼錯誤),往往是轉引或濫引的可能表現。比如,參考文獻著錄規範規定,多於3個作者的文獻,著錄作者項時,要列出前3名,而後加「等」字,有轉引行為的作者,因沒有查閱原始文獻或根本查不到原始文獻,只好轉引他人的「一個作者加等」,更為甚者,要求其規範著錄時,竟不顧其他作者的版權,乾脆刪除「等」字。

又如外文參考文獻,如果審閱時發現作者對期刊、專著和論文集析出文獻難以區分,著錄要麼缺項,要麼標錯文獻識別碼,往往是轉引。更有濫引的作者,為了顯示自己的論文既參閱了中文文獻,又參閱了外文文獻,著錄外文文獻時,因沒有能力閱讀和引用外文,就隨便抄錄幾個所謂的外文文獻標註在相應的中文文獻之後,以致錯漏百出。

三、編者,審者,讀者從審閱論文內容與引用文獻內容的相關性上,可以發現某一文獻是否為濫引、崇引和被誘引。被引文獻必須與論文內容相關,並在保證引用信息充分性的前提下,滿足其必要性。因此,認真分析所引文獻與論文內容的關係,就可發現其中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

四、經常查閱有關文獻,掌握有關學術動態的審稿者,審閱稿件時還能鑑別出作者是否有匿引和曲引行為,這樣的審稿者也往往具有嚴謹的學術態度,高超的學術鑑別力。小編曾有幸邀請一位資深教授審閱一篇碩士生的綜述,該教授在審閱意見中詳細列出了綜述中某句、某段抄自哪一文獻的哪一句話、哪一段落,某結論源於何處,但引用有誤等,避免了一篇偽作的問世,心中溢滿敬佩之意。

五、審閱稿件時,對某些參考文獻的引用產生疑問,又一時難以斷定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查閱原始文獻進行核對。現在是信息時代,文獻查閱比較方便,電子期刊資源給核對原始文獻提供了方便和快捷之門,核對原始文獻成為識別這些學術不端行為的最基本途徑。

我們要杜絕和避免參考文獻引用中的學術不端行為,拒絕偽學術。想了解更多關於SCI科研方面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