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娜的「朋友圈」,還是沒有給人驚喜

2019-11-05   文小咖

作為一檔網綜,《奇葩說》極具討論的價值。

五年長跑,經久不衰,必定有它屹立的緣由。剛剛開播的第六季,依然夠「狠」。

有人要說,《奇葩說》是一檔難得的「嚴肅的辯論節目」,因此少了幾分造星屬性。

但不得不承認,《奇葩說》也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葩」。

姜思達就是其中之一。

兩年前,就在網友們遺憾他離開《奇葩說》時,姜思達就發表聲明,自己將會推出個人節目《透明人》

事實證明,離開舞台的姜思達並沒有過得更差,他說:「離開了《奇葩說》,我變得更富有創造力。」

同時,他也用時間證明了他的說法是對的。

作為年輕人,他無法被忽視。辯手身份之外,訪談者讓他更加遊刃有餘。

如今,他帶著他的新節目強勢歸來——

《僅三天可見》

早在《透明人》推出時,作為國內第一檔短視頻採訪節目,雖然體量很小,但選題卻很有姜思達自己的特色。

姜思達在接受採訪時說過:

「《透明人》的活躍性是和我個人價值綁定的。而我們正在製造一套玩法,希望改變短視頻商業化比較難的刻板印象,我認為未來完全有可能。」

而《僅三天可見》,同樣是和姜思達綁定,和《透明人》相同的製作班底。

節目的定位是「明星社交實驗節目」,訪談和真人秀融合的節目。

「僅三天可見」來源於微信朋友圈,在兩個人互加聯繫方式之後,朋友圈成了了解一個人的首要探索口。

「微信之父」張小龍在一次演講里透露:使用微信三天可見功能的人數,已經超過一個億!

這個數字讓人震驚,原來有那麼多人在默默地隱藏自己。節目所做的嘗試也在於此,用三天的時間去讀懂嘉賓。

「構建和還原社交場景,深入嘉賓工作與生活……在社交中對談,於對談中社交。」

從整個節目走向來看,確實有初次見面的生疏到三天後的熟悉變化。

訪談對象都是娛樂圈的明星,分別是謝娜周一圍袁弘於正池子,有意思的是,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多少都有一些爭議。

「三天可見」,同時也為明星嘉賓設置了初始印象、三天紀實相處、袒露內心對話、「兩真一假」明星答案與思達PART等行程,真正應了那句slogan「看懂一個人,才能決定 Love or Hate 」。

第一期嘉賓,邀請的是「既紅又黑」的芒果一姐,著名主持人謝娜

在節目一開始,姜思達就紅著眼眶說起一段往事。

他倆初識是因為一場「網絡對罵」,謝娜一句「我最喜歡你了」無疑是在為姜思達站台,也被姜媽媽冠之以「恩人」的名號。

姜思達既是觀察者,也是採訪者,他自然也表達了自己的疑惑:如果這個人不是自己的恩人,如果她沒有功成名就,作為她身邊的人還會喜歡她嗎?

明星藝人,台上是工作,台下才是真實的自己。

不過,與台上的「太陽女神」沒有差別,在這三天中看到的,還是一個想像得到的謝娜:樂觀向上、嘻嘻哈哈。

就連姜思達都在感嘆這個人的精力竟然如此旺盛,似乎比自己還年輕。

到了真人訪談環節,曝光在鏡頭之下的謝娜,到底夠不夠「真實」?

姜思達說,第一天的狀態可能還會帶有修飾,但在逐漸熟悉,卸下心防後,這個人的狀態也會相對更加真實。

在第三天採訪接近尾聲,兩個人坐下來,面對面地進行深度對談。

真的是那麼快樂麼?姜思達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謝娜回答,百分之九十是快樂的,剩下的百分之十是來自於孩子,自己對媽媽這個角色還不夠得心應手。

她說,自從出現在觀眾面前開始,這無異於一場十幾年的真人秀。

也就是說,不管真假,十幾年、幾十年如一日的快樂,那麼這就是真的快樂。偽裝很容易,能偽裝一輩子就說明這就是本真,不是虛假的包裝。

謝娜的回答無懈可擊,但還是沒有讓人眼前一亮——太正式,太官方,也太懂得別人想要挖掘什麼。

這和姜思達的敏感、偏執、擰巴,有些南轅北轍。

就比如,如果整個人生去掉十年的記憶,會選擇哪十年。謝娜選擇最困難的那十年。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黃磊對謝娜的評價:人生淺薄

不是說謝娜知識水平上的不足,而是關於生命閱歷的厚重;儘管謝娜經歷過風雨波折,歷盡千帆卻沒能豐盈內心。

這也是被人百般吐槽的點。

就像姜思達所說:「我喜歡在情感上或者在人生上有一定程度破碎的人,就像斷臂的維納斯。

於是,觀看節目的過程中,總會不經意間去關注姜思達。

這個93年的大男孩,這麼熾烈地表現這個世界,如此認真地看待這個世界,卻又不受某些陳腐濫調的污染,一直帶有一種探索世界和人性的天真。

姜思達和謝娜,原本就是天平兩端的人。

在節目中,他很隨性;對待事物完全出自於他的主觀,因為,他不在乎客觀。

因為「恩人」的身份,讓姜思達對謝娜多了幾分不純粹的朋友關係;他也想打破這份不純粹,試著去平等地對待和溝通。

和謝娜開玩笑,調侃機票是節目組買的;被窺探朋友圈時,也會表達自己的「不滿意」;會賴床、會情緒不好……

姜思達不會刻意掩飾自己的情緒,不管有沒有鏡頭。

節目一開始的定位就是真人社交,既然嘉賓不能全然交託,那麼只能自己交託。

其實,這不是姜思達第一次真實的表達。

節目中,謝娜問他自己看著像多大的。

沒有客套寒暄,直接說自己眼中謝娜就是三十歲,覺得說二十二就假了。

在「兩真一假」問話環節,需要彼此問三個問題,回答里包括兩個真的、一個假的。

謝娜的問題很有意思。

你覺得我美嗎?姜思達回答「美」。

你覺得你聰明還是我聰明?姜思達回答「我聰明」。

你跟你原來的公司鬧掰了嗎?思達連忙擺手回答「掰了掰了」。

至於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全憑看官自想。

在節目快要結束的時候,姜思達直言,哪怕是這三天採訪,也沒改變謝娜在自己心中的印象。

言下之意,他們的關係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謝娜還是那個「恩人」的成分多,他們始終不是關係對等的朋友。

也正因為這份彆扭的關係,讓姜思達覺得自己沒能做好這次採訪,有些不好意思。

或許,僅三天可見,能讓你判斷對一個人的喜好;

但那個你好奇的人,真正願意讓你讀懂的又有多少?

有人說,朋友圈的可見底線,代表從社交層面了解一個人的所需時間。

從某種程度上看,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朋友圈是一種社交的藝術,每個人對於展示自己的一面都是有選擇的。

朋友圈之於我們,就像鏡頭之於明星,真真假假,只有自己明白。

曾看過這樣一組數據:人這一生會遇見8263563人,其中會打招呼的有39778人,會變得熟悉的有3619人,會彼此親近的只有275人。而這275人中,也會有一部分人漸行漸遠。

人生最後剩下的不過是自己。不管是僅三天可見,還是一生可見,我們的觀眾自始至終都是自己。

謝娜,其實是聰明的,雖然是社交實驗節目,用「謝娜風格」對待就好,真實與否,未必重要。

這不禁讓人想起電影《楚門的世界》

楚門是一場大型真人秀《The Truman Show》的主人公,從小到大的生活只是一場直播,島上除了楚門之外的其他人都是演員,他們都知道這場真人秀的存在。

當楚門意識到自己是在鏡頭下生活,他下意識地想要逃離,想要隱藏真實的自我。

在被媒介強力滲透的今天,我們就如同被矇混在虛假世界裡的楚門一樣,生活在媒介為我們營造的擬態環境中。

鏡頭對日常生活的深度參與,使得我們每個人游離於客觀與虛擬,長期地活在影像中。

什麼才是真實呢?

姜思達,亦或是我們,其實都很難找到謝娜真實的答案。

人生如劇場,你我皆是楚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