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府之國,還是益州疲弊?《隆中對》和《出師表》矛盾了嗎?

2019-10-31   也可自話

「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和「益州疲弊」並不矛盾,為什麼這樣說呢。

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糧食生產力就是軍隊戰鬥力,原文「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這句話,主要就是說這地方利於農耕。而「益州疲弊」則是對當時局面的分析後得出的現實結論。

天府之土

《隆中對》裡面,諸葛亮對天下形勢作出了分析,他建議劉備占據益州,因為益州是天府之土,以這裡為根據地,有利於國內生產力的發展,但這一切都有個前提,那就是把荊州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荊州在當時是整個中國最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這裡是交通樞紐,連通東西南北,誰占據了荊州,誰就能暢通無阻,我們縱觀整個三國,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荊州攻防圖。

從一開始,曹操搞劉表,為的就是荊州,曹操拿下了,實力大增,雄霸一方,緊接著赤壁之戰開始了,曹老闆被打敗,劉備趁機拿下部分荊州,但也沒有完全拿下,孫劉曹三方各自占據荊州一部分,可以說是三分荊州,就是三分天下的縮影。

曹操丟了荊州,才有了三足鼎立,劉備丟了荊州,再也沒機會翻身,孫十萬倒是成功拿回了荊州,但是也打破了三分平衡,最後成了大魏吳王,真是可笑可悲。

得荊州者得天下,諸葛亮的《隆中對》,強調的是拿下荊州,作為交通樞紐,進可攻,糧草供應一路順暢,然後以益州為根據地,大力發展生產,退可守,這才叫跨有荊、益,保其岩阻

益州疲弊

益州最大問題有兩個,一是本來民力就不雄厚,加上連年征戰,可用的壯年男子實在不多,並且交通不便,到唐朝還「蜀道難」,更別說三國時期了,這是武力方面的弊;二來益州當時屬於邊陲之地,跟中原比起來,人才儲備差的太多,這是文化方面的弊。

這兩個問題是先天的,解決辦法就是橫跨荊、益,保證邊陲蜀地和中原的友好往來,把天府之國的特產運出去,把中原的人才引進來。

從三國後期很容易看出荊州對蜀漢的影響,都說劉備執意伐吳是錯誤,但實際上這一戰勢在必行,和孫吳撕破臉(其實從孫十萬背刺起就已經撕破),比起荊州來重要性小很多,所以說劉備伐吳的整個戰略上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在執行戰術時出了問題,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實際掌握蜀漢軍政大權,北伐是形勢所逼,蜀漢偏居一隅,如果不主動進攻,最終只會被魏國蠶食,另外報先帝知遇之恩是他的夙願,先帝講「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就是丞相報答先帝最好的方式。

那我們想想,如果荊州還在,北伐是多麼容易的事情,兵力、糧草源源不斷,哪還用得著出祁山呢?蜀道難啊,五次北伐,司馬懿被諸葛亮打得龜縮不出,送女人衣服這種羞辱都能忍,就是不迎戰,實在是打不過。最終失敗不都是因為糧草供應不上,不得不半途而廢嗎?

占據了益州的天府之土,卻失去了荊州這個交通樞紐,蜀漢的大業,註定難成。

可憐先主與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