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菜只有細細的品嘗,才能品味出它獨特的味道,一杯酒或是一杯茶,只有慢慢的品嘗,才能品味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咖啡雖苦,慢慢的飲用,卻能品味出苦中的香甜,然而家的味道是什麼?
正當我極力思索之時,記意的閘門驟然開啟,一幢獨特的房屋映入我的眼帘,那時奶奶家住的是一幢普通的平房,裡面看上去像是一節節火車的車廂,起初爸爸他們兄弟四人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成家之後有了自己的小家,就都慢慢的搬出去了,只有老叔一家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奶奶喜歡喝雞蛋水,老嬸便不耐其煩的,每天早晨都沏上一碗,端到奶奶跟前,老人家喝在嘴裡甜在心裡!奶奶病重時,全家老少各自用不同的方式,默默的陪伴直到她老人家安然離世,讓我不能忘記的是因為天氣炎熱,媽媽守在奶奶床前,起了一身的熱痱子卻沒有一句怨言!
那時奶奶最喜歡她的火炕,常常把腿一盤,坐在炕上,拿出她的小飯盒,捏上一撮煙葉,放到特製的煙紙上,熟練的卷上一根,每當孫男弟女們,圍在她身旁錘錘這兒捏捏那兒時,奶奶總會柔搓著她那雙被布纏裹變形的小腳,操著濃濃的河北口音和家鄉的方言,講訴她的經歷和過去的事情,屋子裡的氣份也會隨著她的講訴,時而安靜時而被笑聲圍繞,在屋裡溜達時奶奶會時不時的把她那胖乎乎的三寸小腳搭在炕沿上或是窗台上,習慣性的壓上幾下,因著年輕時堅持晨練,使得奶奶70多歲時腿腳依然靈活,每當家裡的人看到,都會情不自禁的樹起大拇指,並逗趣的說:「這腿腳沒誰了!」此時奶奶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孩子般幸福的笑容,耳背使奶奶練就了一手打岔的絕活,常常讓人哭笑不得!記得有一次,媽媽 邊給花澆水邊說:「這花缺肥料了,該加點肥了」奶奶在一旁好像聽到了似的,於是打岔道:「娘哎,喃這襖不肥!」每逢節假日或是爺爺奶奶的壽辰,兒媳們會一起烹制美味佳肴,然後在奶奶家的前後屋,分別擺上三、四桌,此時兒子們忙著支桌子擺凳子……招呼著前來祝壽的親朋,男孩子們也會幫著搓煤和拎煤,時而還會逗逗奶奶,記得有一次,哥哥知道奶奶不吃蠶蛹,便拿了一個給她吃,奶奶看到後,頭一扭,手一擺說:「娘哎!大蟲子喃可不吃」話音剛落,家裡的笑聲便連成一片,小姑則帶領著稍大一點的侄女們,給她的嫂嫂們打下手,將做好的菜肴端到餐桌上,小孩子們則任意的玩耍,大人們會時不時的往我們嘴裡塞上幾口好吃的,儘管我們最後上桌也不會餓著肚子,玩累了就在奶奶的火炕上睡上一覺,茶餘飯後,孩子們都會找好最佳位置,等待著鑑證奇蹟,此刻平時少言寡語的爺爺是全家人關注的焦點,此時他會拿著親手製作的 各種小道具,閃亮登場,許多民間小戲法不出家門就可一飽眼福!比如看上去是一隻空的普通的小酒壺,但輕輕的一搖,便從裡面倒出酒來,再一搖又沒有了,反覆搖動,酒會源源不斷的從裡面流出來,非常的神奇,還有神奇的寶袋……最有意思的是將四個看似乒兵球的小球分別夾在五個手指中間,然後隨著手指的活動,時而變成兩個,時而又變成多個,左右手還不時的變幻,雖說有時 也會有一點點小的失誤,卻讓人無法相信,乾了一輩子木匠活的手卻如此的靈活,看到爺爺有趣而精彩的表演,孩子們都忍不住爭著模仿他的樣子擺弄著各種好玩的小道具,此時歡聲笑語縈繞著家裡的每一個角落……
每到年臨近時,便會全家總動員,一家老小齊聚在奶奶家包凍餃子,此時全家人和面、拌餡、擀皮、包餃子,各自忙活著,男人們負責把包好的餃子,端到屋外凍上,小孩子們除了擀皮,還負責傳遞餃子皮,就連奶奶也會跟著包上幾個,一家人雖然忙活得熱火朝天,但心裡卻是美滋滋的,一盆分散的麵粉,和成又圓又筋道的麵糰,像征著家的和睦,香噴噴的餡料包裹在圓圓的餃子皮里,滲透著濃濃的家的味道!大年三十,在奶奶家吃完團圓飯,我們一家人便會回到自己的小家,抄花生和瓜子,準備年夜餃子,每次媽媽都喜歡把餃子裡放幾粒花生,像征著福份,每當新年的鐘聲響起時,餃子還沒煮完,我和兩個哥哥就迫不及待的開吃了,要是沒吃到花生,就會吃到吃不進去了才罷休,但是媽媽卻很公平,一般都會包上五個,希望福滿全家!大年初一拜年時,哥哥為了哄奶奶高興,總會把事先準備好的小紅花插在她的頭髮上,奶奶便笑呵呵的,盤著腿坐在火炕上,給我們發紅包,那時的壓歲錢雖然只有幾塊錢,卻蘊含著祖輩與晚輩之間的親情和對我們這個大家庭的祝福之心!
春節過後,冰雪漸漸的融化,萬物隨著天氣的轉暖,慢慢的復甦了,奶奶家的大院也好似從冬眠中醒來,各家各戶都敞開了門窗,老人們會時常搬上小馬扎和小板凳,坐在門外,曬曬太陽,嘮嘮家常,隨著氣溫的升高,院裡便更加的熱鬧,有的人家會早早的支上煤球爐,架起大鐵鍋,每當飯口,院裡兒都會散發著濃濃的鐵鍋燉的香味,年輕人和小孩子們則喜歡端著飯碗在自家的門口吃,有坐著的,還有站著和蹲著的,此時不同的飯菜和不同的姿態匯成溫馨和幸福!
家,在生活中建造,在人生中品味,家是美妙的音符,在生活中奏響和諧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