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鎮遠行(文:宋德軍)

2019-09-30   黑龍江網絡作家

鎮遠位於貴州高原東部武陵山余脈的崇山峻岭之中,隸屬黔東南州。這座擁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聚居著漢、苗、侗、土家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是黔東重要的物資集散地,自古便有"西南都會"之美譽。

儘管鎮遠人文古蹟眾多,自然風光旖旎,因我對其了解不深,一直未曾探訪。2017年4月初與占華兄相邀,決定去雲貴高原攬勝。旅前對兩地諸多景觀進行了一番梳理,方曉得鎮遠是那麼知名,光彩和斑斕⋯⋯

剛抵貴陽,我們竟抑制不住內心的衝動,於下午4時急迫地乘大巴車沿著去年12月份剛剛開通的高速公路向鎮遠駛去。

望著窗外的風景,一路峰巒疊嶂綿延不盡,山腳下一方方整齊的農田,映襯著錯落有致的村落。路邊開著粉白色的桐花和金黃色的油菜花,平壩里不時看到勞作的人們正忙著插秧、栽薯、種苞谷。曼妙的霧靄如潔白的輕紗把山上山下的一切罩得若隱若現,猶如一幅絕美的天然壁畫。華兄興奮的對我說:"不虛此行,沒想到貴州的山水這麼美!"

途經的清水河大橋,位於兩座高山的山頭,西接開陽毛雲鄉,東連甕安建中鎮。其橋面至谷底深達406米,全長2171.4米,是亞洲第一山區鋼桁梁懸索橋,系全球第二高橋。(據講:總投資為15.4億元人民幣)車行橋上既興奮又驚恐,令人震撼。

貴陽至鎮遠高速公路全程278公里,車到施秉縣城後夜幕降臨,因前方的高速尚未完工,大巴只好繞行,車盤旋在山高、路窄、臨淵的老路上,十分驚險,好在大巴師傅車技嫻熟,一路闖關化險,終於在晚9時到達鎮遠縣城,下榻在苗家酒店。店主是一對小夫妻,為人質樸熱情,標準間講價到80元,有空調、彩電、熱水,衛生也可,感到很滿意。

次日清晨,我與華兄步行到河邊散步,過了風雨橋,飽覽了兩岸風光,抓拍了幾組鏡頭後返回旅店。用過早餐,經店家聯繫,參加了㵲陽河散客游,每位120元。上午8時30分旅遊麵包車來接,途經正在建設中的鎮遠新區,一路塵土飛揚,不停顛簸,50分鐘後終於到達了遊船碼頭。

上午10時許遊船起航,溯流而上。遊船工作人員介紹說:㵲陽河全長400公里,發源於甕安的垛丁山麓,流經貴州的黃平、施秉、鎮遠、岑鞏、玉屏縣境進入湖南新晃、芷江,到清水江匯合後稱為沅江,最後注入洞庭湖。鎮遠境內為下㵲陽河,以高峽平湖、瀑泉飛流、喀斯特地貌為主體,素有"小三峽"之稱,是一處自然形成的幽地,是一幅靈山凈水的天然畫廊。

船慢悠悠地行駛在河面上,山影倒映,波平如鏡。途中的景觀有:"破鏡重圓",半含水中半露崢嶸;"奇妙的三疊水",珠落玉盤直瀉深潭;石峰神形如:"孔雀開屏";"大聖師徒";"觀音峰"等鬼斧神工,形態逼真,渾然天成。可謂一彎一畫,一步一景。遊輪前行約二十公里後轉舵順水返程,較前幾天游灕江的體驗,覺得㵲陽森林密布,山勢險峻,河谷深切;但水質渾濁,看不出㵲陽河水秀之美。

面對遊客的疑惑,工作人員解釋說:㵲陽河的水本應是翠綠色的,因今年春雨少,為保障景區水源,在下游關閉了水閘,導致了㵲陽河的水流滯緩,五月份以後降雨量大,水質得以恢復,其清麗程度不遜於灕江。

下船後參觀了景區陳列的圖片,看到胡錦濤任貴州省委書記時也曾游過此處,可見㵲陽河還是有其魅力的!

下午與華兄首先參觀了博物館,對鎮遠的前世今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鎮遠自古為湘楚入夜郎舎舟登陸要衝,也是京城與西南邊陲以及安南、緬甸、暹羅、印度等國禮物獻贈和信使往還的捷徑和必經之地,有"南方絲綢之路"要津之美稱。

㵲陽河水以"s"形蜿蜒而過,把小鎮分隔成府城和衛城,府城即政府所在地,衛城為百姓居住區,俯觀恰如太極八卦圖。府城和衛城皆建於明代,尚存部分城牆,默默隱匿於興起的古鎮民居之後,它雖歷經風雨滄桑,但依然威嚴悲壯地守望著繁華散去的古鎮。

在古代,水路交通是重要的交通方式,軍事、商旅、宗教、文化等都依賴於水路。㵲陽河由西往東,出滇入楚匯入洞庭湖,鎮遠得天獨厚的水陸地理位置使它自然的成為了軍事和商旅重鎮。

目前僅古城遺存的樓、閣、殿、寺、廟、祠、館等古建築竟達50餘處,還兼有古民宅33座,古碼頭12個,古巷道8條,古驛道5條,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這是目前國內其他縣城無法比擬的。

漫步在鎮遠的古街上,一塊塊青石板鋪就的街道厚重而樸拙。仿佛布滿了先人們或急切或悠閒中留下的一串串腳印。

馬頭牆屋檐下的臨河人家粉牆黛瓦,沿河兩邊一字排開,既重現了江南庭院的風貌,又體現出山地建築的布局;即有堡壘式的森嚴,又兼有商賈大戶的豪氣。這些建築是木石結構的完美結合,小處可見精雕細刻的花草魚蟲,大處則顯出揮灑自如的豪放,它們是明清時代"西南都會"人們安居樂業的真實寫照,又表現出商人財源通達的理念,使鎮遠的民居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觀。

民居的背後,還藏著一條條古巷道,看上去狹長幽深,實際是交叉街連,相互通達,組成了古城生生不息的血脈。

流經古城的㵲陽河猶如一條盤旋飄逸的玉帶,碧如翡翠,清可見底,屋的倒影,山的倒影,布滿了河的兩邊。

㵲陽河的兩岸構築了一處又一處的古碼頭,全用石板,石塊築成,分為:遊客碼頭、貨物碼頭。雖功能不一,但井然有序,成為古城的難忘記憶。

古街上水井頗多,分布很廣。走著走著就會有一口井呈現在眼前,名字也很有趣,如"四方井"、"豬槽井"、"琵琶井"等。從井文化中可以看出:那時的鎮遠應是何等輝煌,熱鬧的古城裡商號林立,車船絡繹不絕。可謂:"春風滿城郭,入耳盡笙歌",有著《清明上河圖》般的繁華,積澱了豐厚的黔商文化底蘊。

青龍洞是鎮遠城中最負盛名的文物古蹟,位於鎮遠城東,瀕臨㵲陽河的中河山懸崖峭壁之上。景區占地總面積2.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665平方米,有33棟單體建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區內主要分布為:祝聖橋、中元寺、紫陽洞、青龍洞、萬壽宮、香爐岩六大景觀。

祝聖橋位於中河山麓㵲陽河上,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七孔古石橋,長約135米,建於明代洪武五年,距今己有600餘年。

中山寺在石橋之後,入得門來須拾級而上,殿內供奉一尊全國罕見的白玉如來佛像,重過3噸,高2.3米。

萬壽宮有一堵風火牆,長100米,高20多米,觀之頗為雄壯,宮內建築雄渾,尤以古戲樓最為華貴。

紫陽洞內有老君殿、聖人殿、三角亭等建築,還有諸多的摩崖石刻很值得一看。

青龍洞位於萬壽宮上方,主體建築群有:玉皇閣、望江樓、藥王廟、呂祖殿、觀音殿、財神廟等,依山建在懸崖峭壁間,恍若仙閣玉宇,呈飄凌之勢。據講:青龍洞與甘肅的麥積山、山西的懸空寺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空中古建築。從建築風格看:青龍洞將中原的建築形制與苗村侗寨的吊腳樓、干欄等建築巧妙的結合在一起,顯得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幾百年前僧人、道士、名儒們常常聚此清修,由此誕生了許多文學、藝術和留給後世的典籍。從這些建築的規模可以看出,這裡當時的香火極其旺盛,也是鎮遠輝煌時期的精神殿堂

下山後,過了祝聖橋,在古街"吳家鮮肉館"點了鎮遠特色菜,喝了洞藏青酒,感受著河畔的美麗溫馨,深吸著河風裡醉人的芳香。對著小橋、碧波、低瀑、夕陽、紅燈籠、淺酌低吟,使人油然而生一種遠離了塵囂的悠然,放空自己,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夜深了,古城在朦朧的夜色中,山色幽幽,樹影寂寂,仿佛行進在一個空靈之境。㵲陽河緩緩地流淌著,水波蕩漾,燈影綽綽,潺潺的水聲像是天籟之音,伴著旅人進入了甜蜜的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