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二府街的點滴往事 文/潘長安

2019-05-02     終南文苑

二府街東口

作者與母親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市中級人民法院門前留影

西安晚報《西安地理》版曾刊《二府街》一文,讓這條熟悉的街道又浮現在眼前。我家前後兩次住在二府街。最早是1949年前後搬進二府街路北現市級機關房管所對面的白敬宇家院內,白敬宇即是赫赫有名的紅黴素眼藥膏創始人。院子後面有座有假山的花園,那時我才兩三歲,有次在假山玩耍,不慎磕破了頭,至今還能摸到額頭上的那道陷窩。1956年我家又從北大街搬進了二府街21號,即市中級人民法院原正對門。

我們院是王家大院,院子雖不規整,但也分前後院,有二門樓,二門西邊有一棵兩人才可合抱的大椿樹遮天蔽日。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連陰雨卻衝垮了二門樓。算起來,我在這條街上住過20多年。從我們院子向西,再隔兩個院子便是羅真廟。那時,廟已不存在,只有廟的門房還在,門口豎著鐵柵欄。我們小孩子常鑽進去玩耍。但卻不知道廟裡供奉的是理髮行業的祖神。羅真廟西側有一排門面房,後面的院子都蓋著二層閣樓,很別致。門面房是鐵廠,後面院子是老闆家,姓劉。羅真廟東側的院子,那時我們稱它為「工地」,緣為那裡拆成了空地,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市政府曾在這裡開過菜地。上世紀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市政府在這裡蓋了兩座居民樓和兩座小院。市上領導張書雲曾在小院住過。我家對面的市中院門前足有一個籃球場那麼大的空地,夏天夜晚,周圍的居民在此乘涼,孩子們在旁邊玩耍,踢足球、毽子、跳皮筋;秋冬天,暖陽照耀下,周圍居民便在這裡曬被褥。1976年唐山、松潘地震波及西安時,這裡搭滿了住宿的防震棚。我家院子往東的好幾座院子都很深很大,一直空著,直到1960年後,才做了市商業局的辦公院。緊挨著我們院子東側那座院子後來做了製鞋廠,60年代中期搬到了夏家什字。市上領導馮茂青曾住在此院的後面。

二府街從東口說起,路南1號是工商業者張曙光的院子,蓋有二層小樓,有涼台,還有地下室,在路口很顯眼,張曙光開有織布廠,公私合營後成了西安帆布廠;隔壁是市百貨公司倉庫,後來成了北海浴池女部。4號是楊虎城17路軍參謀長王一山的府邸,他的兒子、著名文藝評論家王愚娶了辛亥老人竇蔭三的女兒為妻,王家及竇家的子孫都一直住在那裡。解放後,王家和韓望塵家(兩家府邸相鄰)的前院成了西安劇裝廠的廠房所在地。韓家往西,現市級機關房管所所在地便是西安市原市長徐步的院子,徐市長把南京城市綠化的經驗帶到了西安,為西安市民久久稱道。他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再往東的6、7、9號三個院子都很大、很深,相傳都是鄧家的院落。二府街東口路北頭一家是很有名氣的羊血泡饃店,據說創始人姓董,他的食材、湯水都別有風味,烹飪方法也獨特,至今未能找出一家可與它媲美的。白敬宇院子東邊的兩個院子,在「西安事變」前後,東北軍的中下級軍官及家屬住在那裡,解放後,成了市百貨公司家屬院。因建市政府財貿院拆除的3座院落也很大,但都比路南的院落略小,且院落地基偏低。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省同鄉會就設在這裡。

二府園南口斜對面的32號院,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齊淑芳的家,不過人們都稱她為齊律師(她父親)的女兒。她那時未被陝西省京劇團錄取,卻被上海京劇團看上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她曾回到這裡造訪老鄰居。她家的對面是抗日名將關麟征的府邸,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住著關姓人家。市上領導陳銘曾住在東邊院子裡。二府街西口路南,有一些店鋪。二府園南口東側51號是西安醫學院附屬二院(現西安交大醫學院二院)家屬院。1929年前後,史稱「梅花上將」、著名抗日名將張自忠就住在二府園22號。他們家是從開封搬來的,這是鮮為人知的。他從這裡走出,參加了中原大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eBiQWwB8g2yegND_MV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