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哈薩克人主要說哈薩克語和俄語。但在哈生活過的人,會隱約感覺,當代的哈薩克人,尤其是年輕人,對英語有特殊偏好。以哈薩克首都努爾蘇丹為例,主打英語的語言培訓學校雖不能說鱗次櫛比,但真算得上隨處可見。
哈薩克國家博物館中三個分別對應宗教、民族和語言(最右側)的雕塑。
哈薩克語是國語,俄語是交際語,對這兩種語言的重視容易理解。英語何以贏得哈薩克人如此青睞?這一現象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更深層的問題?
掌握英語,謀取幸福
數據印證了開篇提到的「感覺」。據一項調查研究指出,大部分當代哈薩克青年人熱衷英語學習,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認為英語對其非常重要(94.8%)。
哈薩克青年人對英語的青睞,首先與其官方對英語的重視政策有關。自獨立之初,哈薩克便頒布了關於英語教育的法案,並將英語列為強制學習的科目。目前,哈薩克將哈、俄、英三門語言列入小學培養科目中。根據哈相關國家規劃,該國掌握英語的人口比例到2020年時將超過20%。哈薩克首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甚至曾指出:「對於現代哈薩克公民而言,擁有三種語言是謀取自身幸福的前提。」
但無論是民眾的青睞,還是官方的重視,根本上還是因為英語確實「有用」。根據調查,哈薩克青年人認為掌握和學習英語可獲得新的信息,並促進公眾輿論的發展(68.7%);提升職業發展的可能性(64.3%);有利於找到體面的工作(58.3%)。與此同時,該調查還顯示,「工作」是最常使用英語的場景(見下圖)。
此外,據研究中針對哈薩克商業領域人員的問卷調查顯示:70.4%的受訪者能熟練運用英語;超過一半的受訪者(62.5%)表示已通過了雅思、托福等國際考試,平均成績為6.0(雅思)和500(TOEFL)。可以看出,英語的工具性是哈國青年人對其產生偏好的重要原因。
英語使用場景占比圖
精英身份的象徵
正是隨著哈薩克獨立以來與英語世界相關商業活動的增長和市場經濟實體對外聯繫的擴大,哈經濟社會生活對英語人才產生了相當的需求。在這一大背景下,英語對哈薩克青年人而言成了一門能獲得可觀收益的語言,他們憑藉英語得以更廣泛和更方便地與世界進行接觸和聯繫。
但與此同時,哈薩克青年人對英語的熱衷還呈現出一種特殊性。在調查中,有53.0%的受訪者已明確意識到掌握和使用英語「有利於建立自信心並提高自我聲望」。
在這裡,英語就不再只是單純的語言工具,還同時是建構精英身份的重要符號。
通過學習英語獲得總統獎學金出國;通過掌握英語找到高薪工作;通過熟知英語追趕最新的全球時尚風潮……英語帶來的「海歸」「高薪」「時尚」屬性恰為精英所特有。通過轉譯,說英語便成了哈薩克精英的一種身份標識。哈薩克青年對英語的偏好,本質上是希望通過英語所附著的「海歸」「高薪」「時尚」等社會和文化意義來凸顯其精英身份,以完成身份區隔。
在社會語言學看來,語言選擇是一種社會、文化和語言上的「身份行為」,通過它來建立、維護和轉化身份。藉此視角,我們看到了英語是哈薩克青年個人身份意識覺醒之後的主動選擇。
可是,一切到「選擇」這就結束了嗎?不要忽略這樣一個事實,根據「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人作為思維主體可以主動選擇語言,而語言也可以形塑人的思維。
筆者在訪談中注意到,一些哈薩克青年人強調,有時極端疲勞、壓力大或激動時,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講話中引入了另一種語言。他們強調,英語較之哈語更為簡潔,使用英語可提高對話效率,節省時間,有的英文詞句並沒有完全對應的哈語。乍一看,問題似乎在於,哈薩克語的豐富性已不足以與當前的社會實踐相匹配,以至於必須從英語當中藉詞甚至借「句」。但實際並非如此,問題出在
言說者已無意識地開始用「英語思維」來思考。
可以打這樣一個比方,英語思維和哈薩克語思維是兩種打開世界的不同方式,用哈薩克語來描述英語思維下的世界當然會生出扞格不入之感。
這正是哈薩克青年偏好英語的兩面:一面是哈國青年主動選擇將「說英語」視為個人身份的象徵,並將其作為建構精英身份的符號;而另一面則是英語又反過來影響哈薩克青年,形塑出一種「精英」思維。
語言背後的政治功能
不誇張地說,「英語化」就是語言層面的全球化。無論我們持何種價值立場,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英語是很多成熟國家、成熟經濟體的語言,大部分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接觸、模仿和學習英語世界中的已開發國家的過程。
全球化與一體化促進了英語的發展。隨著國際業務聯繫的擴展,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選擇英語作為公司官方用語。英語逐漸被視為融入國際社會的最重要條件之一,也成為了社會變革、經濟發展以及新技術創新的必要條件。根據戴維·克里斯特爾(David Crystal,2003年)的研究表明:講英語而英語非母語的人數正在不斷增長,目前世界上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會英語,到2060年,英語非母語但講英語的人數將大大超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
要提請注意的是,語言同時具有工具性和社會性。索緒爾注意到的是語言作為符號的工具性,福柯強調的則是語言作為符號的社會性。福柯通過其鋒利的解剖刀,展示出了語言與權力之間千絲萬縷的綿密勾連。
因著這一餘緒,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早就提醒我們,語言帶有象徵力量,其中隱含了福柯所說的「話語權力」。憑藉布迪厄所說的隱秘難見的象徵權力,英語及附著其上的文化意味,發揮著無處不在、無遠弗屆、無跡可尋的政治功能,貫徹著英語世界已開發國家的權力意志。這正是我們為什麼討論哈薩克青年人偏好說英語的意義。
全球化世界,語言與權力從未分割,一項看似普通的語言政策背後可能蘊含著無數政治寓意,無論如何,英語正在不斷潛移默化地對哈薩克進行著多維重塑。事實證明,英語與流行文化和美學聯繫在一起,對叛逆和順從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而叛逆或順從的背後往往是青年。英語及其所附帶的文化和價值觀對哈薩克青年的影響是全方位和衝擊性的。哈薩克青年不但唇齒與聲帶更加「親英語」,思維與心靈也更加「親英語」。
無疑,英語在哈薩克的快速傳播得益於政府對英語教育的大力扶持。哈薩克的教育政策將英語納入小學課程,並且要求所有學生和畢業生至少掌握一種外語。然而,在哈薩克社會,長期存在著是否應該將英語作為小學階段課程的爭論。
根據一項專項研究,此項研究綜合考慮了英語對哈薩克語的影響,適合學習英語的年齡段以及哈薩克的學校是否有足夠的高素質英語老師。最終研究結果表明:從一年級開始教授英語作為第二外語還為時過早,因此建議小學畢業再開始進行英語教學。但即便如此,政府仍堅決執行既定政策,其背後的原因或許也是「英語」與「精英」間的淺層聯繫。
而隨著網絡的平民化,語言接觸變得更加方便,這種影響也日益廣泛。有人甚至認為,隨著英語的傳播發展,有的語言面臨被排擠從而消失的危險。可以預見,俄語代表的俄羅斯影響,哈薩克語代表的本土傳統影響,英語代表的英語世界已開發國家的影響,未來仍將在哈薩克彼此競逐。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滄溟(中國媒體駐哈薩克記者);郭鑫(上海外國語大學歐亞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在哈留學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aJ-EW8BMH2_cNUgQ4u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