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數據貓。
這個周末,發生了一件大事。
21日晚,周杰倫超話影響力破億。
從超話查無此人到數據登頂,周杰倫只用了短短不到一周的時間。
在這期間,不但像李現、張泉靈、陳述、陳赫、林俊傑、張亮、蕭敬騰、朗朗、張歆藝等明星紛紛參與到幫助周杰倫打榜,像是科比吧、英雄聯盟、天貓、oppo等也都來湊熱鬧,甚至人民網、共青團也下場打榜。
這裡還有很多沒來得及參與進來的,王俊凱、黃子韜、楊洋、鄧紫棋,鄧倫、許魏洲、高曉松、王源、景甜、蔣夢婕等都是周杰倫的粉絲。
林更新今天給周杰倫打榜就被「調侃」了。
這一場娛樂圈的狂歡甚至催生出了一個新的名詞「亂世愛倫」。
有人說這次周杰倫粉絲的發力,其實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甘心自己的時代退出舞台。
人民日報分析這場數據上的奇蹟,代表著路人反對流量規則而產生的行為藝術,是觀眾對流量挾裹一切的情緒反彈。
但不管是什麼原因,不管背後有著怎麼樣的意義,如果不是周杰倫本身實力夠硬,粉絲夠給力,路人粉範圍夠大,那麼創造奇蹟的就不會是他。
大家應該都知道,這次周杰倫粉絲那麼努力,是因為有人質疑周杰倫的人氣。
在周杰倫超過蔡徐坤稱為超話第一後,錘子科技的創始人羅永浩發微博吐槽周杰倫不帥,歌詞很爛,粉絲各種吹的太過。
也許時間流逝,很多人已經不知道當年的周杰倫有多厲害了。
所以,今天是時候從專業獎項、專輯銷量、歌曲播放量、演唱會、國際影響力、電影6個方面向大家,尤其是00後科普一下,周杰倫這三個字所代表的意義了。
今天,我們只用數據說話。
為什麼是特別向00後科普,這並不是隨口一說,也完全沒有diss的意思,畢竟00後沒有經歷過周杰倫最輝煌的十年。
這裡,有一項調查。
雖然這可能不是一個權威的調查,但它也反映出除了00後,大家有多愛周杰倫。
有的明星可能是一代人的回憶,但周杰倫是四代的回憶啊。
01
專業獎項
周杰倫創作歌曲360首左右,大大小小獎項有450+,其中權威獎項總計164個,其中,金曲獎15次。
02
專輯銷量
周杰倫連續七年登頂亞洲唱片銷量榜首,至今記錄無人能破。
2001年至2007年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獎的名單,周杰倫的名字一共出現了13次,是最多的。
2000年至2008年的新加坡華語唱片暢銷榜中,周杰倫自從2001年推出第一張專輯後,從未跌出過前3,獲得6次年冠。
台灣的暢銷年榜,周杰倫15張正式專輯全部在榜,共獲得了4次冠軍。
他也是台灣21世紀暢銷專輯前20位上榜次數最多,累計銷售量最高的歌手。
數字音樂的銷量也同樣驚人。
周杰倫2016年發行的專輯仍然占據著截止到2019年7月17日的第一名。
再往前推,2014年iTunes數字專輯銷量榜中周杰倫除了台灣地區外,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銷量全是第一,全亞洲銷量也是毫無懸念的第一。
03
歌曲播放量
2018年,周杰倫稱為首位QQ歌曲播放量超過100億歌手。
2019年,在YouTube、酷狗音樂,他都是播放量最高的歌手。
Itunes下載全球總榜亞洲第一。
在今年大麥網歌手排行中,周杰倫穩居第一。
04
演唱會
2014-2016年,周杰倫除2016年被五月天超過,其餘場均票房均為第一。
2018年,周杰倫演唱會場均票房為亞洲第一。
2019年,周杰倫演唱會仍然一票難求。
05
國際影響力
2001年,周杰倫被時代周刊評為十大音樂鬼才,是亞洲唯一的入榜者。
2012年,周杰倫稱為首位擔任新加坡F1大獎賽表演嘉賓的華人,並且在2018年又參加了一次。
2013年上映得電影《驚天魔盜團》的主題曲《Now You See Me》是他的作品,這是好萊塢電影第一支中文全球主題曲。
在naver上韓國票選最喜歡的外國歌手,今年周杰倫排名是第14位。
就在今天,日本電台還播放著周杰倫的《可愛女人》。
06
電影
周杰倫憑藉《頭文字D》獲得了金馬、金像兩個最佳新人獎。
自導自演的處女座《不能說的秘密》獲得金馬年度台灣傑出電影獎,並提名了金像最佳亞洲電影獎。
2007年,本片在中國大陸上映首日票房近600萬元,創造了當時的首日票房紀錄。不考慮觀影規模的擴大,僅僅是通貨膨脹也相當於現在的3000萬元。
電影在韓國30多個藝術影院以數碼修復版本上映後,共動員10萬觀影人次。韓國人把這部電影奉為神作。
周杰倫這些實績,大言不慚說一句,周杰倫就是華語樂壇最後一個天王。
在周杰倫第一張專輯大獲成功,獲得金曲獎,獲得年榜冠軍,被時代周刊評為十大鬼才的時候,他才只有22歲。換成現在,就是要一位95後完成這些創舉。
在這次的超話之爭中,蔡徐坤失去了他的第一名。
今日,他的粉絲聯合聲明退出微博各項數據競爭為這起周蔡之爭畫下了句號。
儘管可能這件事情開頭不太美好,過程又有些火藥味,但是這次的抗爭也許在未來不久會被稱為追星時代的里程碑。
粉絲經濟、流量文化在這些年愈演愈烈。
粉絲被資本牽著鼻子走,沒日沒夜地砸錢為愛豆換取資源。影視作品挑選演員不再是候選人合適不合適,演技好不好,而是他有沒有流量。
似乎流量,成為了這個時代娛樂圈中的一把標尺所有人都難逃被丈量的命運。
但是看似萬能的「流量」建立起來的權威在實力面前轟然倒塌。
它讓很多人意識到一位明星,最為重要的還是作品和獎項,流量本該是依附於這些之上,有了作品和獎項,流量自來。
現在本末倒置的娛樂圈狀態,靠流量來贏得資源,互相攀比的粉絲經濟,已經不能適應時代了。
不但是路人早就厭倦了,連粉絲也倦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