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損傷毫無疑問是籃球運動中最容易遭受的傷病之一,相信不少熱愛打球的小夥伴應該都承受過腳踝受傷之痛。
如果你現在正處於傷病之中
及時去醫院(最好是三甲醫院)
找對應科室的醫師進行康復治療
切記不要帶傷打球!
如果你是一位剛從腳踝傷病中康復過來
準備要重新開始進行籃球訓練
或者低強度比賽的朋友
那本篇文章應該會對你有所幫助
這裡需要先提醒各位
腳踝傷病康復並不是腳踝完全恢復
不論是內翻、外翻性的腳踝扭傷,都會伴隨著對應部位的韌帶撕裂。當腳踝消腫、踝關節疼痛消失後,力量的「修復」還需要一段時間(至少1個月及以上),老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其實不無道理。
而很多同學在腳踝疼痛消失或者減輕後,就覺得自己能夠瞬間回到受傷前的運動水準,忽視了「力量修復」這個過程,導致了腳踝二次扭傷或者兩腿受力不均造成了膝蓋和腰部勞損。
所以腳踝傷病康復後到底該穿什麼鞋?
實質上,我們想告訴各位的是
在「力量修復」的過程中,該如何選鞋
護踝適配性,鞋楦要有足夠空間
我推薦各位在選鞋時,應先著重考量一雙鞋的「護踝適配性」而並非鞋本身的護踝能力,在運動中通過護踝物理加壓的方式保證腳踝的穩定再去適應你原有的運動強度,也能儘可能避免二次受傷的風險。
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李寧音速4
說到音速4這雙鞋的鞋面包裹性,一句「垃圾」應該就足夠概況了。材料軟、填充薄、鞋楦空,如果不是中底支撐強度還不錯,這鞋就和LBJ15一樣是個十足的助崴神器。
但在談論搭配護踝時
音速4軟薄的填充材料反而成為了優勢
戴上護踝後,腳能填滿鞋楦的空餘空間與鞋面形成完美的貼合,護踝的加壓彌補了音速4鞋面包裹支撐不足的問題,同時鞋面偏軟的質地也給束縛過緊的腳踝提供了一定的靈活性,不至於被憋的血液不循環。
擁有良好的足弓處支撐
前文中也提到,內翻、外翻性的腳踝扭傷會造成兩腿受力不均導致二次受傷的問題。
而除去護踝加持外,一雙給予內外足弓足夠的支撐的球鞋,能協助你穩定腳踝,很大程度緩解受力不均的問題。
這裡必須要點名表揚庫里7代
作為為有著腳踝傷病史的庫里提供的簽名球鞋,護踝適配性對於UA小菜一碟,而優秀的足弓支撐設計相比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球鞋做的都要好太多了,這方面UA確實有點東西。(但就是價格太TM高了)
重量不宜過大
球鞋重量太重,再加上強壓迫的護踝,很容易造成體力流失,導致運動過程中發力變形,同樣可能引起二次受傷。所以選鞋時,重量也是一個參考要素,建議儘量把選鞋的重量範圍控制在480g以下。
<典型案例LBJ16超人配色,不過大體重內線可以考慮>
綜上,能同時做到前兩點的,其實都可以稱得上一雙值得購買的「護踝」好鞋,各位可以在優先保證前兩點的前提下,尋找重量儘量輕並且適合你腳型的球鞋即可。
現階段,足夠預算,後衛打法的
我首推庫里7
<絕對不是恰飯什麼的>
最後還有一些
老生常談但需要強調的「廢話」
籃球始終是一項高速度,強對抗,快節奏的運動,所以再好的護踝、再好的球鞋,都不可能保證你完全不受傷。
比起外力的輔助,各位也要注重自己力量恢復的過程,多進行康復訓練,切記不要帶傷打球。
生活大於籃球,大於一切
希望各位小夥伴都能快樂運動每一天
*部分素材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Zl-DG8BMH2_cNUgf29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