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冰雪奇緣》熱映,艾莎公主實在是太受歡迎了。
有個3歲左右的小男孩叫瑞瑞,他就特別喜歡艾莎公主。
經常穿著條短褲,卻想像自己穿了條長裙子,時不時轉一圈,邊轉邊唱:「let
it go , let it go……」
瑞瑞媽媽就有點擔心,悄悄來和我說:
「瑞瑞這樣,會不會太『娘』了?他可是個男孩子啊!」
3歲左右的孩子本來就特別喜歡玩扮家家之類的想像力遊戲,這倒是不奇怪。不過,我們大人期待的、常常看到的景象是:
女孩子們假扮「媽媽」哼著兒歌哄小寶寶睡覺;假扮「阿姨」穿著花圍裙在做飯;假扮餐館裡的「服務員」戴著花頭巾招呼客人……
而男孩子們假扮「交警」在公路上指揮交通;假扮「消防員」在高樓前滅火;假扮「司機」開著大卡車運貨……
哪怕時間、地點變了,材料玩具變了,但孩子們依照性別進行的角色分配往往比較固定。
我們大人也覺得,男孩、女孩應該有各自必然的角色和行為,「男孩有男孩樣」,「女孩有女孩樣」,這才是「正常」。
像瑞瑞這樣,一個男孩子喜歡假扮艾莎公主,是不是有點……不太好?
其實,這種認為「男孩應該玩什麼」、「女孩應該玩什麼」意識,已經可以被認作是性別刻板印象的表現。
什麼是性別刻板印象?
所謂性別刻板印象就是人們對男性和女性在行為、人格特徵等方面的固定看法或信念。
它並不一定有事實依據,也不考慮個別差異,僅僅是存在於人們頭腦中並使人們堅信不移的某類性別角色具有某種特點的固定觀念。比如說:
提起「爸爸」,就一定是勇敢的、智慧的、堅強的、獨立的,是理應賺錢養家的,是一家之主;
提起「媽媽」,就一定得是溫柔的、感性的、嘮叨的,是理應打理家務照顧孩子的。
表揚「男孩子」,通常用的形容詞是聰明、壯實、勇敢、堅強……
表揚「女孩子」,通常用的形容詞是安靜、乖巧、漂亮、可愛……
可是男女兩性之間,差異真的有那麼大嗎?
性別差異,是先天如此,還是後天教育的結果呢?
兩者都有。
先天因素:
* 女孩相比男孩,通常說話更早。
* 男孩比女孩更具工具性攻擊性,比如和別的孩子搶玩具;女孩更傾向於關係攻擊,比如冷落、孤立別人。
* 男孩的活躍度通常高於女孩,也更容易被激惹。
* 男孩的睡眠更容易被打亂。
* 男孩子更喜歡扮鬼臉。
先天的性別差異確實存在,不過,一般來說,女嬰和男嬰之間的差異是很小的。
如果不說,成人通常很難區別男孩和女孩。
嬰兒和嬰兒之間的個體差異,比他們的性別差異大多了。
爸爸媽媽、社會文化、教育等後天因素,是可以放大,或者縮小這種先天差異的。
只是目前看來,我們的社會比較傾向於放大這樣的差異。
後天因素是如何放大性別差異的?
成年人通常會不自覺地用更不同的方式來詮釋男孩和女孩的行為。
我們來看一個心理實驗:
心理學家約翰.康得利給成年人展示一段嬰兒錄像,內容是一個9個月大的孩子對不同玩具的反應。
雖然大家看的都是同樣的錄像,但其中一部分大人被告知,這個孩子叫「約翰」,而另一些大人被告知,這個孩子叫「瑪麗」。
實驗要求大人們判斷並評估嬰兒的快樂、憤怒、恐懼的程度。
當嬰兒看到盒子裡彈出的小丑而大哭的時候,知道孩子叫「約翰」的那些大人,認為孩子哭是因為生氣了。
而知道孩子叫「瑪麗」的那些大人,則認為孩子哭是因為恐懼。
顯然,我們大人在觀察孩子行為的時候,不自覺地加上了「性別濾鏡」。
這樣一來,當我們大人給孩子呈現有關兩性世界的樣子時,也難免不自覺地套上了這樣的「性別濾鏡」,甚至自己也沒發現哪裡不合適。
比如,有這樣一個關於「童話故事裡的性別刻板印象」的研究。(——《中國童話中的性別刻板印象研究》 作者:於曉晴 於開蓮)
研究發現:
童話故事裡,男性角色出現的頻次明顯高於女性;
男性扮演的職業角色遠遠比女性扮演的角色豐富;
女性從事的工作挑戰性較低,主要處理家庭事務,而男性是智慧、勇敢的化身。
性別濾鏡有什麼問題嗎?
如果大人通過「性別濾鏡」來觀察孩子,孩子也通過「性別濾鏡」來觀察世界,當然更容易符合社會的預期——男孩更像個男孩樣,女孩更像個女孩樣。
再說前面那個關於童話書的研究,為啥童話書要這樣寫呢?這樣的童書適合孩子嗎?
這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之所以給孩子讀童書,就是因為嬰幼兒時期,寶寶生活經驗少,自己的生活區域也小,那童書就是個很好的補充,能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
所以,給寶寶選書,應該儘量選擇和寶寶的日常生活、情感經驗相關的書。
而在今天的社會多數家庭中,母親確實是孩子主要的照顧者,童書中女性扮演的角色,也許和孩子的情感需要比較匹配。
從這個角度來說,童話書中的這種角色設置是比較合適,是與年幼孩子的生活經驗有很大關係的。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到: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今天現實的社會中,女性早就走出家庭了,特別在我們中國,女性的就業率是相當高的,職場媽媽簡直太普遍了。
很多女性除了是一位母親以外,同時也是醫生、警察、老師、公務員、工程師、科研人員、司機、經理……
你幾乎很難找到一個職業是完全沒有女性的。
同時,因為媽媽們的職場職責已經越來越重了,年輕一代的爸爸們參與育兒、分擔家務的時間也越來越多。
今天的年輕爸爸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地參與孩子的生活,他們比自己的爸爸、自己的爺爺更願意照顧孩子。這是多麼值得讚美、鼓勵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的童話書里還是只有男醫生、男警察、男司機……這樣的刻板印象,已經不符合孩子所觀察到的社會現實了呀。
而且,如果男孩和女孩從小就因為性別受到不同的對待,被冠以不同的社會職業要求,肯定會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從而無法發揮自己全部的潛能。
比如,一個本身有數學天賦,空間感和邏輯能力很好的女孩,很可能因為性別的刻板印象,不被重視這方面的能力,不允許進行爬高、爬低地空間探索,反而被要求「玩女孩子玩的遊戲」,因而錯過了在數學方面做出成績的機會。
一旦孩子不完全符合人們對特定性別行為的認識,就可能會受到排斥,承受不必要的壓力。
比如想學艾莎公主唱歌的男孩子瑞瑞,他不應該承受別人奇怪的眼光:「你咋學小女孩呢?」
可如果反過來,是個小女孩學小男孩的樣子,我們好像要寬容得多。
這對瑞瑞來說,真不公平。
那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弱化孩子對性別的刻板觀念?
一、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擴大了性別差異?
我們自己是不是更少地擁抱男孩,更多地擁抱女孩?
我們是否經常鼓勵男孩子去玩冒險、探索、身體碰撞更多的遊戲,比如踢球;卻鼓勵女孩子玩安靜、乖巧、身體碰撞少的遊戲,比如過家家?
有研究發現:
父母教兩到四歲男孩的時候經常使用「命令」,而教女孩的時候卻耐心給出大量「解釋」;
好像對男孩子不太公平啊!為啥會這樣對待男孩呢?
父母們或許覺得,這才是在幫兒子們備戰!
男孩子們以後是要面對競爭激烈的世界的,我們越早教會他們堅強、勇敢越好,男孩子不能哭、不能害怕、不能撒嬌!
但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蘇珊·戴維(Susan David)堅持相反的觀點:
「研究表明,抑制情緒的人適應能力和情緒健康都比較差。」
戴維博士說,我們可以從讓男孩體驗自己的情緒開始,讓他們體驗自己的所有情緒,父母不要從旁做出評價,或是提供解決方案。這意味著幫助他們學到重要的一課:
「情緒是不分好壞的」;
「情緒就是情緒而已。不要對這些情緒感到害怕。」
二、給寶寶選玩具、物品,注意避免刻板化
研究表明(杜丹,蘇彥捷,2005),性別刻板印象對兒童玩具的選擇有明顯的影響,尤其是在4-5歲影響程度會有顯著提高。
比如我們給小朋友送禮物,女孩子通常更多地收到布娃娃、手工練習等玩具,而男孩子更多地收到卡車、運動型器械等玩具。
相比之下,女孩子可能要「幸運」一點,因為除了布娃娃,父母也可能為年幼的女孩買卡車、足球、機器人等比較「男性化」的玩具;
但男孩子們玩「女性化」玩具的機會就少多了,父母基本不會給男孩子買布娃娃、手工編織之類的玩具。
男孩子如果愛玩「女性化」的玩具,也更容易受到批評和糾正,男孩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的程度更大。
但事實上,如果一個男孩子在進行手工練習,完全應該獲得肯定和鼓勵。鼓勵男孩們選擇那些需要進行精細加工的材料,對培養他們耐心、仔細的品質很有幫助。
如果一個女孩喜歡玩一些結構類的拼裝玩具、運動類的玩具,正好可以有效地增強思維的邏輯性,或增強女孩的身體素質和耐受力。
玩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認識世界不應該分「男女」。
三、注意脫口而出的「語言強化」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人就是爸爸媽媽了。
所以爸爸媽媽說出的每句評價,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影響力的。
因此爸媽們就得注意,不要「不小心」強化了孩子們的性別刻板印象。
比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
「不要怕」;
「不要調皮」;
「別哭」;
「不能這麼粗魯」……
但最好不要說:
「男孩子不能哭」;
「是男孩子就不要怕」;
「你一個女孩子怎麼這麼調皮」;
「女孩子千萬不能粗魯」……
難道女孩子就可以隨便哭?男孩子就可以隨便粗魯嗎?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遵守規則、有禮貌,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事,這和男孩女孩沒有關係。
三、鼓勵自己,以及孩子「雙性化」
有一位心理學家叫做桑德拉.貝姆,提出了鼓勵孩子「雙性化」的觀點。
別誤會,雙性化並不是鼓勵把男孩子弄得像女孩,把女孩子教得更像男孩。
而是說,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把男性看成是堅定而自信的(典型男性適宜特徵),但同時又是友善而溫柔的(典型女性適宜特徵);
把女性看成是有同情心、溫柔的(典型女性適宜特徵),同時也是自信、獨立,有競爭性的(典型男性適宜特徵)。
其實今天,中國的很多爸爸媽媽都已經是優秀的「雙性化」的表率,比如很多爸爸事業有成,同時也廚藝出眾,做一桌好菜不在話下;媽媽能照顧孩子、家庭,同時也是職場的業務骨幹,每天也有很重要的工作。
男孩和女孩,先天的性別差異確實存在。在學齡前,給孩子適當的性別教育確實是必須的。
比如兩歲到三歲的小朋友,通過粘貼玩具、拼圖、人偶和畫冊,知道哪些是隱私部位,從而學會保護自己。(這是另一個話題了,下次我們有機會也專門討論一下)
但在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的過程中,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也是應該避免的,特別是在今天這個時代。
我們需要人年幼的孩子明白,你可以盡力實現自己的才能、作為獨立的人行事,而不是作為特定性別的代表來行事。除了生理特徵不同之外,一個人的性別並不是那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