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自尊」就是育兒和教育界的熱門詞彙。
大多數父母都認可「孩子需要高度自尊」的想法。
如果孩子當著爸爸媽媽的面,自己把自己損得一塌糊塗:
我肯定不行!
沒人會喜歡我的!
我總是表現得一團糟!
爸爸媽媽肯定難過得心都要碎了吧?
沒人願意看到孩子這樣傷害自己、貶低自己,而是希望孩子能學會愛自己,成為一個自信、快樂、高度自尊的人。
如果孩子自尊心高,他總是:
•為自己做的事情感到自豪;
•能看到自己所擁有的優勢;
•相信自己,即使一開始自己還做得不夠好;
•能感受到自己被喜歡和被接受;
•自己能接受自己,即使在自己犯了錯誤的時候;
但如果孩子自尊心低,他總是:
•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好;
•總感覺自己不被別人喜歡或接受;
•太在意自己失敗的時候,卻看不到自己做得好的時候;
•看不到自己的優勢,也看不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
•對自己很苛刻,容易放棄。
這樣一對比,不難看出——積極的自尊對一個孩子、或任何一個成年人來說有多重要。這差不多已經是共識,不需要我再贅述了。
不過,在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的過程中,很多成年人卻誤解了自尊,也用錯了方法。
關於自尊的誤解:
一、我的孩子自尊心是不是「太高」了?
有的父母會擔心自己孩子的自尊心太高了。
乍一聽有點好笑,誰還會憂心自己太好、太能幹?
但其實父母真正想表達的是,擔心孩子對自己的能力過分誇大,覺得自己天下第一,比別人都重要。
然而,這恰恰不是自尊,這是自負了。
這樣的自負恰恰源於不安全感,源於自尊心低落。
自尊心低落,有時會表現為自我貶低,但更多時候表現為自大或驕傲,正好反映出對自己不夠出色的深深的恐懼。
二、教孩子說積極的「心靈雞湯」有用嗎?
朋友圈、短視頻里流傳著各種精簡、押韻、激勵人心的語句,聽上去很「燃」,它們能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嗎?
事實卻有點骨感:
有研究發現,教孩子對自己說非常積極的語言,會使得自卑的孩子對自己感到更失望。
因為孩子會敏銳地意識到:
自己並沒有這些「積極語言」說得那樣好,自己沒啥配得上這些話語的優點。
2009年有一項相關的研究,讓自尊心低的學生,不斷對自己重複「我是一個可愛的人」。
然而這些學生的情緒並沒有變好,反而變差了,他們的幸福感降低了!
這種積極的自我陳述並沒提高他們的自尊,反而強調並確認了他們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歡的信念。
三、經常表揚孩子,告訴他「很棒」可以嗎?
不論孩子做了什麼,爸爸媽媽都始終讚美、鼓勵她,這真的是建立自尊的好辦法嗎?
我們來看一項相關的心理學實驗:
Eddie Brummelman和他的同事(Brummelman等,2014)讓孩子們玩電腦遊戲。
一開始,孩子們先進行了一段時間沒有競爭性的練習。
之後,其中一些孩子收到一條簡訊:「哇,你真棒」!
接著,孩子們開始比賽玩遊戲。
自然地,一些孩子贏了,一些孩子輸了。
在輸掉遊戲的孩子當中,那些之前收到過「你很棒」的簡訊的孩子,比那些沒收到簡訊的孩子,感到更加羞恥。
特別是自尊心較低的孩子,這種效果更加明顯。只要他們的行為沒得到好結果,沒得到讚美,他們就會感到自己「毫無價值、自卑」。
其實都不用專家解釋,有經驗的父母可能早已提出質疑:
不論做啥都夸,這不會把孩子寵壞了嗎?
前段時間,有位媽媽和我討論一個問題:
「我女兒5歲了,各方面能力都不錯,走到哪裡,不是最優秀也是比較好的之一。
我們平時對她的讚美也比較多,經常鼓勵她。
但我覺得孩子很難接受我對她提出的不足。
比如她在跳舞,我說你的某個動作要是那樣就更好看了,她不會糾正,而是會生氣,只要我說她哪裡不夠好,馬上就生氣。」
希望用讚美來樹立孩子的自尊心,這是很好的出發點。
但現實生活中,再優秀的人也有做得不夠完美的時候。
所以不必勉強、虛假地讚美孩子「很棒」、「很聰明」、「最厲害」,這種虛假的讚美,會導致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忍受不了自己有一點不好,於是更脆弱、更容易放棄。
四、讓孩子快樂最重要?
陪孩子一起快樂地遊戲玩耍,不要邊玩邊說教,破壞快樂的氣氛,這當然是應該的。
不過,這並不表示孩子的生活只能充滿快樂、滿意、成功、自豪……
失望、嫉妒、內疚、難過……這些負面情緒,孩子也應該經歷。
因此,除了「人人都是贏家」的非競爭性遊戲以外,適當讓孩子參與一些競爭性的活動,為可能來臨的成功和失敗做好準備,也非常必要。
只經歷過快樂和成功,那孩子不會了解到真正的成功所需要的條件。
而小時候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經歷了走出失敗的過程,不僅可以激勵孩子們更加努力地練習和提高技能,而且還可以幫助他們成為更有能力的成年人。
未來的人生里,孩子再遇到困難的時就不會崩潰,而是充滿信心,不輕易放棄。即便暫時不順,卻仍然對自己的努力感到滿意。
這才是真正的高自尊。
那麼,如何發展真正的自尊?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無論他做得好、做得壞、還是什麼都不做,最終的結果都一樣,他還有必要維持自尊嗎?
因此,對自己的行為有主人翁的感覺,這是自尊非常重要的部分。
要讓孩子明白:
我的行為會產生後果;
如果我做好事,會發生什麼?
如果我做壞事,會發生什麼?
如果我什麼都不做,那通常什麼也不會發生。
社會新聞中,很多未成年人犯下的錯誤,多半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確實會產生後果。
如果孩子們不用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負責任,自然不覺得自己有權改變可能發生的壞事。
他們也不能對自己的成功和成就負責。
只有擁有了這種主人翁的感覺,才能讓孩子在成功的時候,真正體會到自我感覺良好,體驗到自己的努力的意義、滿足感和快樂。
當事情進展不順利時,他們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生活。
所以,經歷失敗、難過並不會毀掉孩子的自尊,相反,讓孩子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幼兒園、學校、體育比賽、表演,人際關係,家庭責任和其他活動)都經歷成功與失敗之間的這種聯繫。
這是一個發展真正的自尊的機會。
一些建立真正自尊心的建議:
•不管孩子表現如何,雖然不一定都要讚美,但一定一如既往愛他們。
•給孩子機會展示他們的能力。
•專注於孩子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例如,專注於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鼓勵孩子承擔適當的風險。
•讓孩子經歷失敗,然後幫助他們學習失敗的基本教訓。
•為他們的行為設定期望。
•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讓孩子適當做些選擇,並承擔選擇的後果。
另外,幫孩子擺脫苛刻的自我關注。
其實我們知道,真正自尊的人,並不會覺得自己「天下第一」。
但他們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從沒有精神上的退縮、沒有消極的自我評價,甚至完全不在意自己的表現,就是單純享受這種自由地學習、嘗試、傾聽、體驗、參與的過程。
可是自尊低下的孩子,即便表現良好、獲得了成功,也覺得是僥倖,或是覺得這個「小成就」不值一提。
甚至提前開始擔憂:
我這次成功了,更引人注意了,要是以後再失敗了那不是更慘?
高自尊的孩子沉浸享受做事的體驗和樂趣,低自尊的孩子卻太關心別人怎麼看待自己。
其實我們長大了之後就知道:別人才沒那麼多時間來注意我。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幫助自尊低下的孩子,少一點自我關注,從苛刻的自我評價里擺脫出來?
換句話說,幫助孩子去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把自己與更廣大的事物聯繫起來,自然能緩解孩子苛刻的自我關注。
「心底無私天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