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都嫌高,國產綜藝的底線又被刷新了

2020-03-05     獨立魚

音樂類綜藝,這兩年很火。

而且容易出爆款。​

賽制花樣百變,選手神仙打架,貢獻了不少討論話題。

即便是口碑平平的,也至少能留下幾首好歌。

只不過。

最近有檔新上線的音樂節目,不太一樣。

「爛」得獨一無二——

《天賜的聲音》

別怪魚叔說話難聽,實在是被氣得不行。

本來麼,對這個節目還蠻期待的。

嘉賓:王力宏,蘇有朋,張韶涵,胡彥斌。

來參加的選手也各有亮點:

薩頂頂,汪蘇瀧,王晰,黃玲。

還有周蕙,陳志朋這種老牌童年回憶。

隨便撿幾首好歌聽聽也是值的。

看看這宣傳標語,高調得一批:

尋找天賜的聲音,讓你被音樂擊中。

魚叔已經巴巴等著大飽耳福了。

結果開播後,血崩。

豆瓣評分目前已經跌至3.6

評論區一片討伐。

「花最多的錢,請最大的咖,做最爛的節目」

明明財大氣粗,卻頻頻自砸招牌。

浙江衛視在綜藝節目這一塊兒,再次跌了個狗吃屎。

當然了。

批評可以,得有理由。

魚叔作為一個認真看過這檔節目、擁有發言權的觀眾,今天就跟大家來分析一下。

《天賜的聲音》到底差在了哪兒。

賽制混亂不清

作為一檔音樂綜藝,核心自然是要帶來好聽的歌曲、優秀的作品

音樂質量是第一位的。

其次,既然以歌手PK作為形式,節目必然得保證公平公正的前提

讓參賽選手們得到尊重、各展所長

很簡單的道理吧?

但《天賜的聲音》的賽制,上來就很迷惑。

選手要演唱的歌曲是固定的

從節目組給出的幾首歌里選。

很顯然,前面的人選完了,後面的人不管自身條件合適與否,都只能唱剩下的。

但實力再雄厚的歌手,也有自己適合的、擅長的領域。

關牧村技巧這麼高,可你讓她唱《夜後詠嘆調》那行嗎?

莎拉·布萊曼的聲音無與倫比,但去唱死亡重金屬也不是內味啊?

《天籟之戰》中,導師也會被限定應戰曲目。

但歌曲是由挑戰者選擇的,通過這種方式給導師設置阻礙,降低挑戰者的難度。

是為了力量平衡。


而且成品允許相當大程度的改編。

但《天賜聲音》,卻是由節目組主觀添堵,把歌手的發揮空間固定在了有限的選擇里

最後反而造成了一種起跑線的不公平。

也確實有歌手抽到了不適合自己的歌。

比如主要唱rap的姚琛,拿到了閩南語歌曲《大田後生仔》。

連閩南語都要現學現賣,強加了難度。

低音炮王晰卻反倒被逼著唱rap。

結果現場如同喊麥。

歌手不能發揮自己擅長的東西,根本不利於音樂的呈現和創作。

節目組可能覺得這還不夠複雜。

又要求每期6組選手(有單人也有樂隊)兩兩搭檔,分成3組同台演出。

但具體搭檔的對象也是隨機的,就看誰跟自己抽到同一首歌。

完全盲選產生的組合,逼得完全不搭配的兩人強行合作。

最後出來的效果可想而知。

好妹妹組合自身能力突出,唱法細膩。

但遇上颱風完全不一個路子的至上勵合。

最後把自己都尬笑了。

陳志朋唱閩南語的《大田後生仔》再合適不過。

開口便是經歷過生活起伏後才有的聲音,聽得人百感交集。

但跟姚琛的rap湊一起後——

總感覺像是不小心按到遙控器,電視串台。

憑運氣選歌,加上魔幻搭配。

歌手能正常水平發揮都謝天謝地了,更別說呈現好作品。

上面這些還是選手跟選手之間。

到了選手跟嘉賓合作的環節,翻車程度只能用慘不忍睹形容。

比如張韶涵和炎亞綸的合唱。

像張韶涵這般獨特而極具穿透力的聲線,換誰上來搭檔都不容易,炎亞綸更是配合困難。

彈幕瘋狂吐槽炎亞綸「拖後腿」;

而魚叔只想問節目組一句:

這樣製造對比有體現出對選手基本的尊重嗎?

而原本好好的一首歌,最後也呈現得不倫不類,全程有種被拉扯的感覺。

魚叔不是專業人士,在音樂方面沒什麼造詣;

但作為最普通的聽眾,我至少可以辨別:

這首歌好不好聽,我想不想再聽一遍。

目前來說,沒有哪一組的完整演出讓人餘音繞樑。

今年《歌手:當打之年》的賽制也很爛,節目的槽點也非常多。

但至少幾期下來總還是有那麼幾首歌我還願意循環播放「純享版」。

而《天賜的聲音》,不好意思,連單拎出來復盤的慾望都沒有。

本該有的好歌、好歌手,全被糟蹋了。

衝突尷尬生硬

賽制折騰,點評環節更折騰。

時間分配基本是「唱歌五分鐘,點評半小時」

節目組的這位導演,大概是因為《巔峰對決》被噴誇誇群、無腦狂吹;

於是矯枉過正。

這次的評委開始一通亂懟

(同一個導演,同樣的低分。)

咱們不去討論評委自身水平高低,不說張大大適不適合點評周蕙。

畢竟人人都有發言權與審美能力,咱都尊重。

(之前四字弟弟有過精彩發言)

大家憤怒的不是捧或者批。

而是無腦

你輸出的觀點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據,讓人信服

得會說話,說人話。

《天賜的聲音》第一期就有反面教材。

薩頂頂跟黃玲合作演唱了《易燃易爆炸》。

兩人的高音都很細膩,但一個更妖,一個更媚,搭在一起意外地合適。

就魚叔個人的觀感而言,是整期節目裡最出彩的一段表演了。

評委和嘉賓也都對此表示了讚賞。

場面還挺其樂融融。

這時候,評委之一的丁太升提出了反對意見。

明確表示不喜歡薩頂頂的演唱:

「僵硬,矯揉造作」

「表演痕跡太重」

「是她自己想像出來的薩頂頂」

「就像一個漂亮姑娘臉上塗了五厘米厚的粉」

「不生動」

針對這一點,王力宏表達了不認同意見:

「演唱本身就是一種表演」

「歌詞就是我們的劇本」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審美。

表達不同觀點,批評的觀點,甚至是犀利的觀點。

都是正當的、被允許的。

問題在於。

丁太升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非要踩別人一腳。

一張口,不發表點評,先把其他的評委和嘉賓酸了一遍:

「大家都說得非常有禮貌了」

在別人反駁他之後,又陰陽怪氣補了一句:

「希望音樂人能用真實的聲音表達」

他話里話外都帶著一種譏諷的口吻和高傲的態度。

似乎其他所有人的誇獎都是虛假的、偽裝的,只有他的批評是真實的、直爽的

他才是真real。

但這裡的問題,在於真不真實。

而是教養和胸懷。

你當然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但不應自覺高人一等。

更不能因為別人不認同自己的觀點,就攻擊對方在說假話。

因為喜歡、誇獎,就不夠高級了嗎?

面對如此粗魯的態度,薩頂頂回應的不卑不亢。

正面展示了什麼叫禮貌和教養。

第二期中,丁太升再次出現了與大家意見不一致的情況。

而他在點評之前,再次特意強調了一遍:

「說看似正確的話太容易了。」

以一種站在高處看人,自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傲慢。

作為資深唱片企劃,丁太升或許確實很有能力與閱歷,這一點魚叔並不質疑。

他在節目裡的觀點也並不全無道理。

但有道理的觀點,偏偏要用引戰的方式去表達。

有撕點要上,沒有撕點創造撕點也要上。

就有點為博話題度不擇手段的意思了。

還有作為評委的張大大。

在第一期大家關於薩頂頂演唱的爭論中,他發表了這樣一番言論:

「還不是所有人稱薩頂頂是音樂家、藝術家」

「如果她就是想成為藝術家呢」

「沒有人敢說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個藝術家」

灌雞湯式的興奮口吻加不明所以、邏輯不通的發言。

魚叔看了幾遍也沒明白他到底是在夸呢還是在踩呢。

留給大家自己品了。

除了這種「我最高貴」的自戀式發言之外,還有一些屬於邏輯混亂

比如刻意對立創作型歌手和唱功型歌手。

這兩者本沒有孰優孰劣之分。

不同歌手有各自不同的擅長之處與發展路線。

就像不會有任何人說,不會導演編劇的演員不是好演員一樣。

任何拉踩行為就是狹隘的表現。

關於音樂的點評狹隘;

無關音樂的又東拉西扯。

講故事,搞回憶,傷感煽情一條龍,真正圍繞音樂的話題少得可憐。

吃相過分難看

胡亂的賽制規則,尷尬的評委撕X。

非常明顯,這檔節目的首要目的不是「選拔好的音樂」。

創造爭議性的話題」

從結果來看,也確實成功了——

一次又一次被罵上熱搜。

只要熱度,不要質量。

一檔音樂綜藝,「綜藝」卻遠遠壓過了「音樂」。

這無疑是可悲的。

一來,是嚴重不尊重歌手。

明明各自都有實力也有好作品,卻壓根沒有認真呈現的機會。

淪為了節目組炒作的工具人。

二來,是完全不尊重觀眾。

博眼球的節目不是沒有,但質量做起來了,觀眾也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像這樣純粹靠買噱頭拉熱度,實際上連個表面功夫都懶得做的。

掛羊頭賣狗肉,賣的狗肉還是餿的。

吃相未免太難看。

被罵,那真的是活該。

今天這個鍋。

不是歌手的,不是嘉賓的,不是歌曲的。

就是節目組的。

浙江衛視的綜藝嗅覺其實是不錯的,也曾經打造出過不少優秀的節目。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藍台好像找到了一種能夠輕鬆獲得話題度的法寶:

撕X。

遊戲競技撕,表演節目撕,音樂節目依舊撕。

反反覆復,沒完沒了。

一開始,熱度是上去了,流量也增加了,好像挺管用。

但觀眾畢竟不是傻子。

唯流量取勝的行業趨勢,已經開始引起了無數人的反感。

這是一種觸底反彈。

惡果,終究得自己食。

更嚴重的,若整塊招牌被搞臭,哪怕以後再想出好作品,可能也再扶不起來了。

熱度終究只是暫時的。

只有高質量的經典能管一輩子。

這樣沒有內容,沒有邏輯,為炒而炒,為撕而撕的作品。

容魚叔說句不好聽的。

登不上檯面。

真Low。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QAvr3AB3uTiws8KRwX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