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以前叫永漢路……那些你不知道的廣州路名故事

2019-07-24     邊城碼頭青年

廣州,歷經兩千多年的山川演化和人文點染,所產生或湮滅的地名,真不知凡幾。而蘊藏在這些地名里的歷史人文信息,細細琢磨,格外有意思。

廣州現有地名,大部分還是沿革舊名。國民黨政權敗退出廣州城後,新政權將老城簡單劃分為東區、西區、北區、中區、河南區,不過其他地名基本照舊,畢竟政局和民心尚待穩定和收攏。大多數附著舊意識形態和人文色彩的老路老街,諸如一德路、洪德路、狀元坊、龍虎牆、應元路、將軍路等,因為各自特定含義難以抹去,所以都完好沿用到今天。

直到1954年,廣州的路街才開始較大規模改名,原來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動脈「中華路」,改稱「解放路」,用以紀念廣州解放。

黃沙大道、黃埔大道等幹道,是在上世紀50年代最先出現的,都是按慣例,用所經處地名加上通名而命名的。

1952年,新工業區崛起在海珠區的一片農田上,工業大道也從此催生。

1957年,珠水南漵填灘築路,這便有了濱江路。

環市東路和環市中路,也先後在1957年和1958年建成通車,顧名思義,那是環繞市區的幹道。

世世代代「浮家浮宅」於珠江水上的居民,在解放後,處境得到很大改善。因為周恩來對此有多次批示,要求儘快把他們遷居陸地。芳村開始大建水上居民宿舍,因此還修成了紀念這一功德的陸居路。

廣州現在一些住宅區都冠以「新村」之名,這也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有的做法。1952年始建的建設新村,安排居住了4000多名工人及其家屬,而且建設局也在此建宿舍,故命名為建設新村,它也是廣州第一個工人新村。

1955年奠基而3年後竣工的華僑新村,當年是為了安置歸國投資的華僑而在市中心特別撥出地塊建設的別墅區。華僑新村是廣州兩個著名別墅區之一,現在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小區。

此後廣州還陸續建成素社新村、漁民新村、工人新村、農民新村、曉港新村、盤福新村、幸福新村等等。

「新村」之名,既寓意和舊社會有別,又有新生活之意,這也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延續至今的廣州住宅區命名特徵。進入八九十年代,廣州又陸續建成五羊新邨、祈福新邨,有趣的是,這裡用的是「邨」, 香港地名里的常用字,這也可以看作是香港文化對內地的一種影響。

文革期間,廣州地名許多也打上了「大紅印記」:東西中三段龍津路和東西兩段惠福路,變稱「向陽路」;東西兩段長壽路,變稱「曙光路」;南北中三段光復路,變稱「光明路」;恩寧路、第十甫路、下九路、上九路、大德路這五條老路,變稱「秀麗路」(此路為紀念向秀麗烈士);南北中三段德政路,變稱「立新路」;六榕路、朝天路、米市路這三條路,變稱南北「朝陽路」;天成路、詩書路、紙行路、光孝路這四條路,變稱南北中「紅書路」;大南路、文明路、東西兩段的東華路,變稱「延安路」;東西中三段同福路,變稱「向群路」;河南中路,變稱「躍進路」;始於宋代聚居富商豪紳而得名的高第街,變稱「群眾街」……

直到1981年,上述變稱過的路街大多恢復原名。當然也有些在文革年間變稱了的路名,迄今還在使用。如1966年,太平南路、豐寧路、長庚路、虎長路這四條舊馬路,被合併起來改叫「人民路」,現在還用此名。

如今北京路之名,其實也是1966年取代「永漢路」名而定下的,取「嚮往首都北京」的寓意。海珠區前進路之名,也是在1967年替下「雲桂路」名而延用至今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P37K2wBmyVoG_1Z3oA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