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10年,房子會更「搶手」還是更「滯銷」?參考專家給出的答案

2019-09-27     藍白觀樓市

用一個詞來形容今年的樓市,那就是:調控常態化。

以前,樓市的調控政策忽而出現,忽而消失,一會限購,一會又解除,一會收緊,一會再放鬆,房企和購房者總是在「猜謎」,猜調控何時到來,猜消息何時落地。

今年不同,即便前幾個月樓市出現了所謂的「小陽春」和「由春入夏」,許多人預期新一輪行情既將到來,隨後的情勢卻急轉直下,調控政策根本不給投機者任何機會。

來自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1-8月,全國房地產調控政策高達367次,創出歷史記錄。

相比2018年1-8月份的315次,這個數字上漲了17%。累計次數刷新了房地產調控記錄。僅僅8月份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就多達60次。1月到7月的調控次數分別為68次、21次、15次,60次、41次、46次和56次。

所謂「常態化」,指的就是這種情況,限購、限售的措施自不必說,禁漲、限價、限簽,修改土拍規則,房地產融資被「掐住」,全方位的措施,確保房地產穩步前行。

正因為如此,關於樓市前景的爭論越發激烈,在前不久舉行的博鰲房地產論壇上,各路專家們更是圍繞15萬億的樓市爭執不休。

以目前的趨勢來看,10年後,房子會變得更「搶手」還是「滯銷」?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分析。

第一,看未來房地產的需求。

很多專家都嘗試量化未來房地產市場的需求,比如,經濟學家李奇霖此前測算過,預計未來11年,全國住房需求是79億平米,而2016-2018三年時間內,就已經透支了11億平米,占比達9%。

而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新動能研究室副主任鄒士年發表認為,2018年到2025年,可能有一億多人要進入城市,雖然25到40歲的購房主力人口減少2800萬,但城鎮住房的配套率從75%提升到90%,按照每年500萬到600萬套來講,仍然能夠提供8年左右的需求。

但是,無論是4000萬套購房需求,還是79億平米的住房需求,都是依據算法得出的預測,無法成為共識和定論。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房地產需求,肯定會下降,只是速度快慢的問題。

舉個例子,我國25-44歲人口數量,在2015年就達到了頂峰,其人數下降也使得房地產和汽車需求進入了下降周期。

汽車銷量近兩年的降幅大家有目共睹,只是樓市走弱的趨勢還沒有完全展現出來。

不過,根據預測,2015至2025年,25-44歲的勞動力人口每年減少375萬人,2025到2030年,每年會減少500萬人。2030到2035年,每年減少幅度高達960萬人。

消失的勞動力人口,意味著長期的購房需求也會消失,畢竟,只有年輕人的婚房,中小學生的學區房,中年人的改善房,才是拉動樓市增長的核心動力。

由此來看,房子會不會「滯銷」我們很難預測,但肯定不會變得比現在更「搶手」。

第二,看未來城市群的分布。

最近兩年,「城市群」的概念興起,原來買房是看城市的吸引力,現在是看整個區域城市群的活躍程度。

房產研究機構克而瑞今年公布了《2019年中國城市房地產市場投資前景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前景排行前10的城市分布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圈。

對比沿海,中西部顯得有點「單兵作戰」的感覺。其中,成都市場熱度比較高,取代武漢成為TOP5中的一員;鄭州市場熱度上漲顯著,取代重慶首次進入前景排行榜TOP10。此外,四個一線城市中上海依舊領跑,廣州超越北京,上升一位,排在第二位,深圳與上一年位次相同,依然排在第4位。

從資源集中度情況來看,前景排行TOP50城市中,有31個城市是一二線城市,19個三四線城市,這50個城市擁有全國30%的常住人口,集中了61%的房地產開發投資。

答案很明顯,假如你所在的地方,屬於這些人口、教育、醫療、商業資源高度集中的城市群,即便不在京滬廣深這樣的核心城市,10年後,中心城區的房子依然會「搶手」。

反過來說,假如你所處的城市遠離熱點區域,交通不便、人口常年流出,或者處於城市群邊緣地帶,大量的房屋供給之下,無法獲得人氣效應,未來的房子必然會「滯銷」。

第三,看房地產市場的「金融模式」變化。

何為金融模式?

2008年以後,最重要的抵押品就是房地產。各城市進行土地開發、招拍掛,將生地整成熟地,向金融機構申請融資支持,或者直接在市場發債融資,而中小企業的融資,也基本依賴老闆和企業主的房屋抵押,更不用說個人購房者及房企的貸款了。

也就是說,這些年來,房子就是最好的信用抵押物,資金優先流入房地產當中,每年15%以上的M2增速,讓房產的保值增值屬性凸顯。

但是,圍繞「房子」加上高槓桿,雖然剛開始增長很快,但終究不可一直持續下去,未來房產的抵押品屬性必然會降低。

比如體量持續擴大的租賃房和保障房,比如接力「棚改」的「老舊小區改造」,比如今年各城市開始嘗試修改土拍「價高者得」的規則,以此來遏制地王的產生。

一個兩個措施可能影響並不大,但是,如上文所說,這些措施一個接一個,形成了一張大網,房地產加槓桿的空間已經很小了,10年之後的樓市,其「金融模式」與現在截然不同,房子失去了抵押信用品的特徵後,很難再變得「搶手」。

綜上所述,未來的樓市,既然看宏觀上的購房需求減少與否,又要看城市群變遷、人口流動,以及房地產金融模式的變化,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怎麼變,房子再想像以前那樣搶手,已經不現實了。

經濟學家梁中華此前講的一番話,應該能點醒購房者。

他說,往前看,一方面土地購置投資在明顯降低,另一方面,銷售端仍是領先指標,預示著投資下行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土地成交降溫那麼多,沒有那麼多土地,房地產新開工、施工面積增速都會下降。

梁中華認為,與以往下行周期不同的是,之前房子主要集中在開發商手裡,迫於資金壓力,房企會選擇降價銷售,地產下行周期也會較快。

但是,本輪下行周期,房子主要集中在居民手裡,尤其是在二手房市場不發達的小城市,居民在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一般會選擇「抗一抗」。

因此,參考專家給出的答案:本輪地產周期儘管會下,但下行速度也會變慢。

這句話,恰恰是未來樓市要走的路,也是本文想闡述的觀點,假如你看到人口、房地產模式、城市群的變化,就覺得房價會短期快速下行,這也是不現實的,「穩中有降」,「大小城市分化」,「慢跌」,「緩跌」,才是未來的主要特徵。

歸根結底,對購房者而言,假如手裡略有積蓄,換一套自住房未嘗不可,假如你想把手中的閒錢都換成房子,甚至還想加槓桿囤房,還是早點清醒比較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B_yc20BJleJMoPMVeu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