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心臟」開始衰竭?央行砍斷資金流,國家會議定調,寒秋將至

2020-07-26     藍白觀樓市

原標題:樓市「心臟」開始衰竭?央行砍斷資金流,國家會議定調,寒秋將至

把房地產市場比作一個人的身體,那麼,「四肢」和「軀殼」就是三四線城市,全國有幾百個地市,幾千個縣城,中小城市的施工面積、銷售面積占到了樓市的60%以上。

而北上廣深、新一線強省會、沿海熱點區域這些一二線城市,就是樓市的「心臟」。

原因很簡單:「熱錢」都往一二線城市跑。

拿賣地來說,2020年上半年,30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額為2.3萬億,即便在今年收入不確定的環境下,土地出讓金依然同比增長3%,杭州以1700億的賣地收入再奪第一,連續3年位居榜首;上海、北京、廣州、蘇州分別位居2-5位。

以榜首杭州為例,從2016年至今,杭州累計賣地收入超過萬億,遠超稅收收入。

以賣地收入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之比來計算,溫州、昆明、福州、杭州、太原、合肥、武漢、廣州、西安、南京、佛山、鄭州等12個城市土地財政依賴度超過了100%。

這些土地財政依賴度較高的城市,基本都是以一二線為主。

上半年,一二線城市的土地出讓金、銷售額、成交量、房價漲幅均創出新高,深圳再現百萬喝茶費,杭州6萬人搖幾百套房子,寧波漲幅連續居於全國第一,東莞二手房漲幅後來居上趕超深圳,北京、上海、廣州的成交量也開始蠢蠢欲動。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多個熱點城市密集調控,樓市的「心臟」開始衰竭了。

比如,7月2日,東莞房價迎來「限漲令」,同地區新房房價3個月漲幅不得超10%。

同日,杭州實行房屋限售、限制搖號,高層次人才家庭房屋網簽之日起,5年內不得上市交易。戶籍所在地屬於本市非限購範圍內的購房家庭,同一時間段,只能參與一個項目的搖號。

7月6日,寧波限購擴大,鄞州、江北、鎮海、海曙部分區域劃入限購圈,家庭住房情況核查範圍也將從老三區擴大至市五區。

7月14日,內蒙古自治區住房資金管理中心宣布:停止向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繳存職工家庭發放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

7月15日,深圳住建局等部門發布通知,擴大限購範圍,買房須落戶滿3年,且提供36個月及以上個稅或社保證明。

23日凌晨,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提出:夫妻離異的,任何一方自離異之日起2年內購買商品住房的,其擁有住房套數按離異前家庭總套數計算。

7月25日凌晨零點,東莞住建局聯合11個部門發布通知:外地人停售三套房,住房3年限售,這是自7月2日後,1個月內東莞再次升級樓市調控措施,頻率之高,堪稱罕見。

從杭州、寧波、東莞,再到南京、深圳,短短20多天的時間內,有如此多的城市密集發布調控政策,不是限購、限價就是限售,可以預見的是: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勢頭衰竭之勢已經出現。

除了熱點城市發布調控措施以外,央行的表態,更意味深長。

在2020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人民日報記者問了一個問題:我們注意到今年上半年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均明顯高於去年,請問該如何看待這一情況?特別是這一情況是否存在著引發通脹和房價上漲的預期?

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回答說:早些年大家都很關注商業銀行對房地產行業新增貸款占各項貸款增量的比例,曾經高達43%、44%,這些年在相應的政策引導下,這個比例逐年下降,今年1-5月份占比已經降到25%。

所謂的「商業銀行對房地產新增貸款占比」,可以理解為金融體系向房地產傾斜程度,新增貸款占比越高,說明各個商業銀行的個人按揭、房企融資貸款比例越高。反之,則說明貸款流向房地產的額度越低。

房地產新增貸款占比從44%降到25%,也就是說,央行把流向房地產的信貸資金砍掉了一半!

為什麼央行選擇在這個時候宣布砍斷了樓市的「資金源」?為什麼這麼多城市步調一致的收緊調控?

我們可以從最近舉行的國家級會議上「管中窺豹」。

7月24日,據新華社消息,高層召開了房地產工作座談會。

總結房地產長效機制試點方案實施情況,分析當前房地產市場形勢,部署下一階段房地產重點工作。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杭州、瀋陽、成都、寧波、長沙等10個城市負責人參加座談會。

會議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高度重視當前房地產市場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時刻繃緊房地產調控這根弦,堅定不移推進落實好長效機制。

各位有沒有發現一個「暗號」?

7月初以來,恰恰就是以上參會的城市,發布了調控新政!也正是因為高層會議提及「時刻繃緊房地產調控這根弦」,才有了央行砍斷「資金流」的動作。

現在已經是7月末了,離立秋還剩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種種跡象表明,接下來的時間裡,房地產市場將迎來一場不折不扣的「寒秋」。

正如2018年、2019年的8月份、9月份所上演的那樣,買房門檻會繼續抬高,房企的債務壓力會越來越重,房貸利率沒有任何繼續下降的趨勢,一場悄然無聲的「降價潮」可能近在眼前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SRwjnMBnkjnB-0z-oU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