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獻禮劇番位戰升級,五大衛視誰更勝一籌?

2019-10-18     貓影文娛

作者 | 桃子

充滿求生欲的電視劇市場在2019年的最後一輪激戰已經開啟,各家衛視摩拳擦掌、紛紛拿出重磅佳作,以求在接下來的Q4季度中穩固一整年的收視成果。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今年的電視劇都是正能量滿滿,同9月份一樣,主旋律的獻禮依然是Q4季度的關鍵詞。而隨著古裝大IP遇冷、流量失效、主旋律上位也讓各大衛視的格局開始改變。



一向靠主旋律行走江湖的北京衛視大有逆風翻盤之勢,而浙江衛視、東方衛視兩台的聯播策略也搶占收視一席之地,江蘇衛視也手握獨播大劇,反倒是湖南衛視在這場獻禮劇大戰中不夠出彩,總體而言,2019年不僅是各大衛視求生欲滿滿的一年,也會是各大衛視重新排番位的一年。



獻禮劇番位之戰升級

今年的電視劇市場與2018年的政策環境基本一致,保持著現實主義回潮、都市情感題材為主的發展思路,不同的是今年整體的更徹底,相比以往的獻禮劇,今年第三季度的獻禮劇開了個好頭,雖然沒有爆款,但基本都在及格線上,到了第四季度,獻禮劇又迎來了一波升級。

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主旋律的劇通常是他們在有選擇的時候不會涉獵的劇集題材,一是題材過於宏大,相對而言不夠輕鬆、有趣,二是年代劇的演員通常不屬於有粉絲的「流量掛」,年輕觀眾沒有太熟悉的演員參演也成了年代劇和年輕觀眾之間一個很多的隔閡,不過在今年的獻禮劇上,觀眾的選擇顯然更多了。



8月26日晚,都市愛情劇《遇見幸福》與軍旅劇《老酒館》年代劇《陸戰之王》同日開播,標誌著首播獻禮劇來襲,首批播出的三部作品收視率都破1,這對市場而言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另值得稱讚的是,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獻禮劇都避免「神劇」套路,撕鬼子炸褲襠的橋段不見了,湊數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批深入歷史與生活的優秀劇目,在內容上也更受年輕人的追捧。



在市場考量上,無論是選擇名導演、名演員,還是創新的故事、先進的拍攝手法等方面都向年輕人靠攏。

Q4的獻禮劇在題材上正在不斷豐富,不僅是以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為代表的獻禮劇,也有以個體細節出發,以小見大的故事,這讓觀眾更加有參與感。

像《在遠方》《激盪》都是小人物的創業故事。其中《在遠方》由編劇申捷和製片人吳佳平繼《雞毛飛上天》後再度聯手打造的都市創作劇,講述了快遞員姚遠一步一步從一個小快遞員成長為快遞行業大佬的故事。《激盪》則講述了陸氏三兄妹在資本市場從無到有的二十多年間的奮鬥歷程。



這些在平凡故事中引發的歷史內涵顯然更能為觀眾接受,再加上實力派人氣演員的加持,成功讓獻禮劇升級。

即將播出的《我在北京等你》《瞄準》都是第四季度的重頭戲,也都是獻禮劇升級的產物,也非常有望在年輕觀眾中出圈。



古裝劇消失,現實題材百花齊放

作為最易出爆款,也最易拿下資本方的古裝劇,歷來來都會成為Q4季度各大衛視的壓箱之作。比如年初的《知否》,此前的《錦繡未央》以及2011年播出的《甄嬛傳》都是如此,



不過從目前的片單來看,古裝劇的身影依然難現。不過有業內人士分析,百日展播結束後,在明年一季度,古裝劇或有「清庫存」之機會。

古裝劇播出受到限制,商業劇在當下環境似乎也身負原罪,在求生欲的驅使下,但凡是個時裝劇都可以被成為「現實主義題材」。

從《人民的名義》開始,各家衛視都在加大布局現實題材的電視劇,不過大都屬於偽現實,內核還是談情說愛居多。從去年開始已經有一大波主旋律提前試水,但大家的關注點也都在家長里短,甚少關心背後的時代變遷。



像baby的《創業時代》本來是以創業為北京的商業片,但實際操作之後還是愛情大過天,關於baby演技的討論也早已大過了劇本身的正能量。目前來看,我國電視劇創作者對主旋律內容的類型化處理,顯然不如電影工作者純熟,正能量和情感訴求的比例也仍需完善。

不過這種情況在今年的現實主義題材中有所改善,現實題材的作品也不再被限制,在現實主義的大外衣下,依然有青春、都市、軍旅、勵志、職場、戰爭等不同類型,總體上可以滿足不同受眾的口味,不會讓螢屏顯得過於單調。

既有《在遠方》這樣的創業大劇,也有《空降利刃》這樣的軍旅空戰,還有像《光榮時代》這樣的反特刑偵劇,更有像《我在北京等你》《下一站幸福》這樣的都市情感劇。



現實主義題材也在百花齊放的發展,對於劇集市場來說,無疑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活力,而年輕演員的集體加盟更是錦上添花,同時說明了當下獻禮劇的創作傾向是充滿朝氣的。對於演員而言,這亦是轉型和出圈的好時機。



誰是贏家

今年無論是行業監管或是行業趨勢都讓五大衛視在番位上面臨重新洗牌。

在公認的「五大衛視」中,湖南衛視一直是其中的老大,常年占據收視第一,基本能在湖南台播的劇都有收視保障。

江蘇、東方、浙江這幾年也在奮起直追,通過聯播劇的方式試圖占據一席之地,其中北京衛視的存在感最弱,既沒有財大氣粗的購片,也沒能像湖南衛視那樣打出特別差異化的風格,在五大衛視中幾乎一直墊底。

2017年收視前十的電視劇中沒有一部出自於北京衛視。前五名分別是《人民的名義》(湖南)、《那年花開月正圓》(東方)、《因為遇見你》(湖南)、《我的前半生》(東方)、《楚喬傳》(湖南),其中前十名中有5部湖南衛視的作品,可謂一家獨大。



近兩年,現實主義題材與創作手法的回歸,成為電視劇行業的一大亮點和趨勢,而一些風格老派、情感細膩的年代劇也成為觀眾的「新寵」,尤其是在一系列政策的推進下,主旋律勢在必行,而這剛好是北京衛視一直以來的特色。

不同於前三季度的排播策略,進入Q4季度以來,各大衛視在排播劇目上要較之以往有所不同。比拼的不僅是大劇,更要看排播的策略。雖然都是以獻禮為主,但排播的方式卻大不相同。



在暑期,浙江衛視和東方衛視播出的《親愛的,熱愛的》讓兩家電視台取得了不錯的收視成績。在第四季度,在兩台播出的電視劇《在遠方》《奔騰年代》《瞄準》《大時代》中,2部現代都市題材,1部年代劇,1部動作劇,類型比較齊全,每部劇的演員也很吸睛。

與另外幾家衛視相比,湖南衛視的電視劇排播要更年輕化一些。第四季度的5部電視劇,僅有1部諜戰題材劇《驚蟄》,剩下4部均為都市情感劇。



此外,江蘇衛視和北京衛視也有2部電視劇聯播,分別是《光榮時代》《夢在海這邊》兩部劇。湖南衛視播出的5部電視劇均為獨播,沒有與任何一家平台聯播。

面對市場突如其來的轉型和變故,各大衛視也在適應的階段,在不斷變化中,這種變化不僅會改變五大衛視的格局,勢必也會給觀眾帶來更好的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7Ox4G0BMH2_cNUgLIZ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