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不聽話就嚇一嚇?「恐嚇式教育」的弊端,遠遠大過這短時效果

2019-11-17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說到恐嚇式教育,想起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個視頻:

內容是講安徽銅陵一位11歲的孩子去公安局"自首"。後來的值班民警叔叔才了解到,這個男孩子太愛玩卡片遊戲了,還用了很多零花錢買了幾百張遊戲卡片,媽媽很擔心孩子玩上癮,就恐嚇孩子:"你玩這個是違法的行為,你最好到公安局去自首,別等到警察叔叔來抓"!

後來孩子就背著一大袋遊戲卡片到公安局進行"自首"。

很多網友看到這個視頻表示很心疼這個孩子:

而這位母親也已經透支了孩子對她的信任。

以下話語相信很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過:

"不好好吃飯,以後就都不用吃了!''"吃個飯要1個鐘,你以後吃飯去跟別人吃好了呀,我家沒有吃飯慢的孩子!""再不聽話就把你賣去給隔壁外省阿姨!怕不怕!"

以上這些話就是孩子平時很淘氣不聽話時,父母被逼急了說的一些話。

雖然說出這些話並不會真的干出這種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已經足夠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了,更加離譜的是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要來抓去!錯誤引導孩子們對於警察的形象,因為,警察叔叔只抓壞人。

似乎每次我們說出這樣的話語,孩子們才能聽話點,每一次都是好話說盡,拿孩子沒辦法時,家長一說出"恐嚇式"話語,孩子就能立馬聽話,為什麼很多家長都喜歡用"恐嚇式"教育?這樣的教育又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

家長為什麼會使用恐嚇教育方式?

  • 沒辦法和孩子講道理

很多家長之所以會選擇威脅的話語跟孩子溝通,是因為孩子根本講不了道理,孩子對大人講道理的時候,總是心不在焉,大人說的話過於瑣碎,孩子很不耐煩,之外也聽不懂,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無奈之舉,只能利用孩子的恐懼心理去下孩子,答道孩子聽話的目的

  • 想讓孩子知道做錯事情的嚴重性

很多熊孩子不知道自己做錯事情了,甚至做錯事情了,還在哈哈大笑,感覺很好玩一樣,甚至還繼續各種搗亂,父母大聲呵斥,都是為了引起孩子的關注,讓孩子知道自己犯的錯誤有多嚴重,後果很嚴重,爸爸媽媽會很生氣

  •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

當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的時候,總是會很拖拉,吃飯玩都是一會吃飯,一會玩父母,父母為了讓孩子趕緊把手頭上的事情做完,也會大聲罵孩子,這時候的恐嚇會帶著催促的意思,想讓孩子有緊張感,快點把手頭上的事情完成好。

  • 建立父母的威嚴

用恐嚇的方式教育孩子,一方面是想讓孩子聽話,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是高大強勢、不可違抗的,這樣未來在教育、教導孩子的過程當中,孩子會更加聽話。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恐嚇孩子的場景已經見怪不怪了,尤其是面對特別不聽話,搗蛋調皮的孩子,家長就用這種方式來讓孩子更加聽話!而父母沒有考慮一點則是,孩子是聽話了,但是也被你嚇到了。

長期被父母這麼對待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呢?

  • 孩子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如果我們一直打壓孩子,經常會說一些刺激孩子或者數落孩子的語言,那麼就會讓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孩子會覺得他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每一次都要父母來念叨,孩子會對自己沒信心。

  • 沒有安全感,誤會警察的身份

某日傍晚的時候六安市特警三大隊接到了一位大媽的電話,她發現了一個邊走邊哭的孩子,當民警趕來時,誰知道孩子哭的更凶了,以為要抓他,民警叔叔一直強調說:我們是好人。(圖)

其中還各種哄孩子,但是孩子始終哭鬧的很厲害,直到半個鐘到爸媽來接才停下來。

錯誤的引導,會讓孩子以為警察叔叔是壞人,這是非常要不得的教育方式,如果有一天,當孩子真的遇上危險怎麼辦?是不是連報警都不敢了。

  • 透支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曾經有一位博士說過,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大都是因為幼時受到的某錯誤的對待造成的。所以,當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一些威脅、呵斥的話時,是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消極、內向甚至抑鬱的。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會慢慢察覺到家長所謂的威脅並不是真的,這時候孩子就會不信任父母。這時候,父母就不能還是用以前的方式繼續教育孩子,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其實教育孩子不一定非得要用恐嚇式的方法,這些辦法同樣可以替代恐嚇:

  • 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父母要有自己的原則,規定吃飯的時間就要好好吃飯,如果已經超過吃飯的時間,那麼,不好意思,沒飯吃!這些飯會被收走,因為孩子已經把吃飯的時間浪費掉了,這樣孩子就會意識到:原來我不吃飯就會餓肚子,爸媽也不會追著喂我。這樣的話 孩子可能就會立馬把飯吃掉。這個方法主要是為了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做錯事的後果,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 父母要有方法引導,不能以暴制暴

很多孩子在家裡的時候會很鬧騰,各種搗亂,爬這個,弄那個,這個時候,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能大聲呵斥孩子,可以讓孩子先平靜下來,給他們講講故事,塗鴉,繪畫等等的方式,替代孩子鬧騰。如果碰到孩子非要買玩具時,父母可以先引導孩子去做一些自己設定的任務,如果孩子完成了的話,可以給孩子買玩具。

  • 忌誇大其詞

教會孩子更好保護自己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認知到這件事情的危險,而不是去恐嚇孩子,碰到開水會被燙死的,爬到沙發上跳下來頭會摔沒的!比如說:孩子總是不聽阻撓要去觸碰開水,這時候,父母就可以準備一杯不足以燙傷但又能讓孩子產生不適的水讓他們觸碰一次,這樣做的效果絕對要比恐嚇他們好。

其實孩子們的內心都是很敏感的,他們對於日常生活的最早認知都是來源於父母,儘管父母恐嚇孩子的方法可能對於孩子有效,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

教育的目的不在於純碎的讓孩子聽話而已,父母的過度威脅可能會換來一個膽小懦弱,敏感的孩子,在這個階段,家長是帶孩子認識這個世界,除了教會孩子"怎麼做",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因"和"果"的關係,讓孩子知道,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觸碰危險的東西,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單純的讓孩子無目的的聽話。

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的時候,儘量選擇正向的語言,對孩子說的話,要簡短、有重點,並且守住自己的原則,儘量少用嚇唬的方式。

簡·尼爾森說:"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