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恐懼是人之常情,小孩子更是對害怕這種情緒十分敏感。孩子一旦感到恐懼,就會習慣性地退縮。年齡漸長,孩子對新鮮的事物都會很有勇氣地去嘗試,但是後來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害怕,到最後也沒能摘掉"膽小鬼"的高帽子。
孩子膽小的情況並不少見,很多小孩子就很容易感到恐懼。
一位朋友曾向我訴苦說自己的孩子太膽小,還因為這樣膽小怕事的性格而不合群,和小夥伴們相處地不愉快。她的孩子和同學一起去春遊,去遊樂園玩耍,大家都提議去轉轉機玩,但是孩子害怕不敢去,同學們就抱怨孩子太膽小,撇下他一個人去玩了。
孩子覺得很傷心,覺得自己不那麼膽小就好了。小的時候去兒童樂園,孩子總不敢肚子在滑滑梯上滑下來,輪到他了還因為害怕而嚎啕大哭,每次都要被媽媽抱著才敢坐在腿上滑下去。
周圍家長對孩子的評價都是:這孩子太膽小了,要學著勇敢點啊!朋友也很擔憂,覺得自己應該要培養孩子的勇氣,讓孩子不要再那麼膽小。
其實,膽小、恐懼和害怕都是人類本能的反應,家長不應該怪罪孩子膽小、不夠勇敢。我們應該了解"本能性膽小",換個思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養出勇敢的寶寶。
大人似乎更喜歡活潑開朗的小孩子,覺得孩子就應該元氣可愛、勇敢無畏。可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是一些孩子的優勢,但是並不是所有孩子的特性。
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就比較內向,對一些小事也容易感到恐懼。這類型的膽小屬於"本能性膽小",小時候膽怯、退縮和無所適從的表現並不一定會成為往後發展的問題。所以,家長不必過早地下結論,認為寶寶就是一個膽小的小孩。
其實,孩子的膽小可能是敏感、謹慎,他對自己說的話做的事都很認真,不敢魯莽地說話做事,所以在做事之前要想很久,才敢邁出第一步。
從醫學角度看,剖腹產的寶寶更容易產生"本能性膽小"。因為剖腹產的孩子沒有經過產道擠壓,缺乏在產道的"觸覺學習",所以在出生後對周圍的環境更加敏感。
而且這種敏感還會隨著年齡增長,一直延續,就是長大了、成年了,孩子依舊會比其他人更膽小。
"本能性膽小"的孩子在陌生的環境容易出現皮膚、情緒還有個性的敏感狀況,表現出來就是膽小恐懼。
孩子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本能性膽小",他們的防禦距離和適應速度的能力水平都比較低。所以,家長不應該一味地要求孩子勇敢,強迫孩子去快速地克制情緒,無異於揠苗助長,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傷害。
"本能性膽小"不是家長苛責孩子的理由,但是家長應該要非常重視孩子膽小、恐懼的情緒。
很多家長都會反應孩子膽子小:
去公園玩,看到別的小朋友,孩子不敢上去打招呼
孩子遇到什麼困難只會去找爸爸媽媽,從不跟老師好好交流
在課堂上不敢發言,被老師點名就哆嗦緊張
看到孩子這些行為,家長都會不自覺地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籤,想到這些情況就直言:"我家寶寶膽子小"。
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都誤解了孩子的膽小恐懼,也許我們眼中孩子先天性格上的膽小其實是抵抗、缺乏自信、沒有安全感,還可能是因為孩子曾經受過傷害,不敢參與群體。
如果家長不給予孩子合理的引導,那麼膽小就會成為孩子面對外界時的固定反應,真的在性格上變得膽小怕事。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常常遇到有威脅性的刺激,慢慢地會形成一種反射性行為,把"本能性膽小"變為"習慣性膽小"。
習慣性地膽小、恐懼是一種心理障礙,與後天的培養有密切的關聯。孩子往往會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而在後天形成膽小害怕的性格。
1. 孩子總在舒適區,很少接觸新事物
孩子總是呆在家裡,總是和熟悉的小夥伴一起玩,不願意接觸新鮮事物,那麼孩子就很容易變得膽小。
如果家長很少會帶孩子出去,孩子很少看見外面的世界,那麼孩子在面對新奇事物時的第一反應是不願意去靠近,會產生膽小、恐懼的情緒。
2. 受父母的影響,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
若家長本身就對某一事物很恐懼,那麼孩子也會同樣地覺得這件事很可怕。比如家長總是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很辛苦,孩子就會認為工作都是苦差,不願意腳踏實地去做事。
孩子是一個模仿者,他會從父母身上學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其中孩子最擅長複製父母的情緒和模仿父母的行為。如果家長總是表現出膽小害怕,孩子就更難克服心中的恐懼。
3. 家長給孩子貼標籤,孩子更加沒有自信心
家長每一句"膽小鬼"都會在孩子的心理印下烙印,日復一日,"膽小鬼"的標籤就會貼在孩子心理,撕也撕不下來。
給孩子貼標籤,就是在給孩子克服恐懼設置障礙,孩子就難以走出消極的情緒,失去克服恐懼的自信心,慢慢地"認命"。
4. 失敗給孩子留下了心理陰影
孩子有恐懼心理常常是因為曾有不好的經歷,嘗試後的消極體驗給孩子留下了心理陰影,所以孩子再也不敢嘗試。
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孩子不斷地接觸危險、經歷失敗。有的孩子內心很敏感很脆弱,曾經受到的傷害就變成了無法抹去的記憶,這些陰影成為孩子為數不多的社會經驗。
1. 接納孩子害怕的情緒,切忌一味要求孩子勇敢
撫心自問,我們作為成年人也有自己過不去的"一道坎"。有些人恐高,有些人怕水,有的人害怕尖嘴動物,其他的害怕貓貓狗狗。
用孩子樂於接受的方式去教育、引導才是最好的做法。害怕是一種正常現象,家長不需要過分地指責孩子的膽小恐懼,反而應該要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
2. 多鼓勵孩子,不對孩子的失敗和缺點過度指責
孩子膽小害怕,歸根結底是因為內心缺乏自信。緊張和恐懼的情緒緊緊裹挾著孩子,這不僅僅是一種心理障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
當蟲子飛到了孩子的身上,家長不要第一個尖叫起來,應該控制好自己的害怕心理。跟孩子一起做深呼吸,一起調節情緒,並且告訴孩子"這沒有什麼好害怕的"。
只有家長表現地輕鬆自然,孩子才能學會調節情緒,表現得更加淡然,慢慢地孩子會變得更加勇敢。
3. 豐富孩子的日常生活,帶孩子去接觸更多新鮮事物
光靠鼓勵和支持無法從實際上引導孩子克服恐懼心理,家長還應道多帶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事情,孩子的見識多了,自然再不會那麼輕易地向恐懼屈服。
經常帶孩子去出門、旅遊,讓孩子親自去感受不同地方、不同領域的新奇事物。閱歷增加了,孩子就有更豐富的知識和視角來理解世界。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