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蛋黃酥藏有這麼多的貓膩,業內人士告訴大家蛋黃酥背後的秘密

2019-09-02   悅食萌點

蛋黃酥酥香可口,是大家最愛的一款點心了,然而對於那些參差不齊的價格,著實迷惑了,為什麼同樣的東西會有著巨大的差價,今天來為你揭秘蛋黃酥生產背後的那些貓膩!

又是一年月圓時,中秋佳節倍思親。這段時間不單單是月餅的檔期,連蛋黃酥也趁著節假日「火」了一把,外皮酥脆內餡綿軟的蛋黃酥,使得很多人剁手也要買。但是面對蛋黃酥巨大的價格落差,是不是心裡也犯嘀咕了呢?

我們就在某寶上搜一下看看吧,發現蛋黃酥的價格真是有著天壤之別,有十幾塊錢一顆的,也有不到1.5一顆的,同樣都是蛋黃酥,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具體差別在哪裡呢?我們就先一一剖析一下吧。首先,先來算個數學題:

就在這不到4毛錢的成本里,還要包括麵粉、油、豆沙、蛋黃等......這中間到底有什麼貓膩呢?

先來說說油脂吧,一般蛋黃酥用到的油脂分為豬油和黃油兩種,豬板油的價格便宜點的一般在7/8塊錢一斤,煉製出豬油後,成本大概在十幾塊錢,然而黃油的價格一般在40左右一斤,這樣不到4毛的成本裡面會使用到這樣的油嗎?還有一種油,名叫「起酥油」屬於氫化植物油,價格低廉,做出的成品非常酥脆,但是這種油中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體內過多攝入這些反式脂肪酸,則會導致膽固醇升高,增加心腦血管病的風險。

再者就是豆沙餡,豆沙餡一般來說分為純手工炒制的豆沙餡和成品的豆沙餡。手工炒制豆沙餡工序比較繁瑣,要經過泡豆、煮豆、打成豆泥、熬制等繁複的過程,製作耗費工時,而且保質期還特別短。相比較而來,那些廠家生產的成品豆沙餡,品質更加穩定,使用起來也更加方便。但是按照成本來算一下

按照成本來算,我真的無法想像他們那些豆沙餡到底是怎麼做出來......

麵粉這個東西應該沒有什麼摻假的吧?一般市面上售的麵粉,品質也都差不多,價格相對來說比較相近,差別不大,除了一些好點的日本皇后麵粉會比普通的麵粉貴,其他麵粉也還好,沒有太大區別。但是,也有一些商家,會可以增加麵皮在蛋黃酥中占的比例,來降低成本,製作「個頭飽滿」的噱頭,這些蛋黃酥麵皮「虛胖」,價格「虛高」,食用起來會明顯感覺到麵皮厚,口感差。

蛋黃,竟然又人造的?一顆良心的蛋黃酥,應該使用怎樣的蛋黃呢?多少錢一顆呢?如果用新鮮的現磕鴨蛋,成本約1-2元,這還需要25-40天的腌制時間,而且處理起來比較費時費力,但是口感油潤,香氣非常好。一般的廠家也會選擇真空包裝的蛋黃,每顆成本也在1塊多,但是新鮮度和口感會差一點,但是這些都是靠譜的。

1.5元一顆的蛋黃酥,價格好像跟一顆蛋黃差不多......這基本是不可能用真蛋黃了,畢竟在整個蛋黃酥裡面,鴨蛋黃的成本要占到一半以上,所以,有些商家就會想方設法在這上面做手腳,來壓低成本。比如說用半個蛋黃,或者雞蛋黃來代替等等,甚至還有把整個蛋黃搗碎,摻入麵粉後再重新團起來偽裝成蛋黃的,咦!

據你所知,有沒有人造蛋黃一說?其實是有的,就是用一些類似膠質的東西,加入蛋味香料、橙黃色素等人工合成的蛋黃,顏色偏紅,有塑料般的透明感。因為被包入蛋黃酥裡面,所以消費者從外觀上往往無法辨別,它的食用安全性尚且無法確認。

所以,對於那種1.5一個的蛋黃酥,你想怎麼看,怎麼說?

所以購買蛋黃酥,一看價格,二看配料,三,我們要堅信在食物上沒有物美價廉這一說。

最後,我們再來算一道數學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