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談完的那場戀愛》:喜歡你,是我自己的事情

2021-06-25   名川

原標題:《我沒談完的那場戀愛》:喜歡你,是我自己的事情

如果說《前任3》里的於文文讓我們記住了她美麗而感性的都市女青年形象,以及那首大熱的插曲《體面》;那麼這部《我沒談完的那場戀愛》就更像是為她量身定做一般,於文文在其中本色出演歌手珊妮,只不過,珊妮不像於文文那般幸運——畢業於伯克利音樂學院,星途坦蕩,成功大火——她正是成名前的於文文,一路自彈自唱,從街頭唱到錄音棚,奮鬥多年,眼看著就要走上更大的舞台,卻連續遭遇生活和事業多重打擊,一蹶不振。

我一度以為這應該是個勵志爽片,按普通電影的套路,珊妮肯定會成名,而成名的契機或許就是碰到了某個男人,愛情鼓舞著她努力,終於躍升為紅星。

然而《我沒談完的那場戀愛》劇情卻一再地出乎意料,先是珊妮欲自殺,巧遇男主角董東,可他既不是霸道總裁也不是翩翩公子,竟是個身患重病的人!腿腳似乎還有明顯的不便;不過即便如此,由宋寧峰演繹的董東,依然具備獨特的憂鬱氣息,使人見之忘俗。

原來董東亦是音樂人,和珊妮一樣夢想受挫,可算是同命相連;是一本70年代的神秘日記讓他們共同踏上一段神奇旅程,意外開啟兩代人的愛情故事,兩個時空在電影中交織並行,看似不相關但暗地裡卻緊密相連;恍惚間叫我想到《假如愛有天意》,上一輩有上一輩的淳樸,正是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的浪漫;這一輩有這一輩的快意,拋下執著,享受當下每一刻的美好。

遺憾的是,兩代人都沒有在一起。

我很驚訝,在甜寵影視劇盛行的今天,主創們竟敢反其道而行,這電影名字里,一句輕輕的「我還沒談完的那場戀愛」背後居然是無限傷感的愛而不得的故事。跨越幾十年。

然而本片也並沒有《前任3》那樣的撕心裂肺,導演的手法始終是克制的、輕盈的,不論是日記里還是現實中,男主角都被天生的重病糾纏,註定是沒結果的愛情;因此董東對珊妮從頭到尾是發乎情止乎禮,他知道他不能給她幸福,她也心照不宣地體諒著他,不捅破那層窗戶紙,卻仍然義無反顧地奔赴這場談不完的戀愛,究竟是為了什麼?

這固然與珊妮的失意有關。試想,倘若她雄心勃勃,又足夠幸運,一路凱歌高奏,奔向功成名就的殿堂,還會有閒心停下來陪董東探索日記嗎?

又或者董東是個完全健康的人,他們還能無拘無束地呆在一起嗎?兩個在大家眼裡登對的單身男女一碰上,下一步難免就要想到結婚、生孩子,以及無盡的柴米油鹽。

正是因為珊妮曾一度絕望到要自殺,在那天時地利人和的一瞬,是同樣身陷囹圄的董東及時出現,把珊妮拉回人間,才讓她對董東產生了好感,哪怕只有那麼一絲絲,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帶她遠離都市喧囂,一起談天說地,嬉笑怒罵,最重要的是找回了做音樂的初心;本來嘛,當明星和玩音樂就是兩碼事,真的愛音樂,一起在街頭組樂隊也可以很開心。

這份愛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支撐了珊妮度過那段艱難時光。從這個角度看,她與董東有沒有結果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傳統的觀點認為,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可是在個人獨立性高度發展的現代,愛情更是一種自我成長的過程,我們不是要尋找缺失的另一半,而是要作為一個完整個體去吸引另一個與我們產生靈魂共振的人;從而達到1+1>2的效果。

有一句話叫「喜歡你,是我自己的事」,還有一句話叫「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種擺脫了無謂的責任束縛,聽憑當下最真實感受所驅使的感情,或許才是最純粹的愛吧?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穿插有大量歌曲,且都是由演員親自演唱,於文文音樂才華自然不在話下,曾經玩樂隊的宋寧峰還重新拿起了貝斯。兩位主角帶著吉他四處彈唱,唱的是角色也是唱自己,臻於人戲合一的境界,一下子就沖淡了籠罩在整個故事裡的病魔陰影,化成悲傷唯美的氛圍;觀眾會沉浸在這段感情的過程里,會注意到它是有節奏,有律動,有色彩的,反而不那麼關注結局。這是極其高級的處理,不必煽情更無須撒狗血,《我還沒談完的那場戀愛》絕不是一次過完癮就匆匆扔掉的快餐電影;而是後勁極大的一杯佳茗,值得你反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