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患者進行治療前,主管醫生首先會讓患者進行基因檢測。
在上一期的科普裡面,我們也提到,是否有基因改變以及基因改變的類型是影響患者治療方案的重要因素。
那麼什麼是基因檢測?如何進行基因檢測呢?
作者:醫者仁心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在部分患者肺癌發生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基因突變,而這些突變是導致肺癌發生的「罪魁禍首」,幸運的是,現代腫瘤學針對這些「元兇首惡」已經有了相應制服它的辦法,即靶向治療。因此,在進行治療前進行基因檢測,目的就是確定患者是否可以接受靶向治療。
精準的靶向治療
那麼沒有配對的基因突變,能否口服靶向藥物呢?答案是不能。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如果患者有EGFR基因的敏感突變,那他口服配對的靶向藥物治療的有效率(指短期內腫瘤縮小超過30%)超過70%,幾乎是化療的2倍,而如果他沒有EGFR基因的敏感突變,那他口服靶向藥物治療的有效率僅僅在3%左右,甚至更低,這一比例大約是化療的1/10。因此,在口服靶向治療之前,明確有沒有基因突變是決定療效的重要因素。
靶向治療與基因突變的關係,好比鎖和鑰匙的關係,一一配對很重要
那麼,基因突變如何進行檢測呢?不同的基因,作亂的方式是不一樣,有的是「單打獨鬥」,危害人體(如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而有些基因則是「狼狽為奸」,聯手其他基因,共同危害人體,即醫學上所說的「融合基因突變」(這些「共犯」稱為融合伴侶)。針對不同的「元兇首惡」和他們危害人體的方式(單打獨鬥式還是狼狽為奸式),檢測方法是不一樣。
目前,針對最常見的EGFR這個禍亂分子,我們國家最常見的檢測方法是一種被稱為 「ARMS」的方法,這種方法相對比較便捷,適合推廣,檢測結果比較準確,但是這一方法最大的問題就是它只能發現檢測套餐裡面涵蓋的特定的29種突變,超出套餐裡面的突變類型是檢測不出來的,但患者大可放心,因為這29種突變已經涵蓋了絕大多數EGFR基因的突變類型,指導絕大多數患者的用藥選擇已經足夠。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檢測到全部基因改變呢?當然有,這種方法叫二代測序,這一方法最大的優點就是既可以發現已知突變,也可以發現未知突變,而且這種「一步到位」的檢測方法可以節省樣本,但最大的問題是花費更加昂貴,而且所需要的技術相對來說更高,因此並不是所有的醫院都能進行這項檢測。
針對那些「狼狽為奸」,攜手「為非作歹」的基因(如ALK、RET及ROS1基因,常常與其他「共犯」形成融合以後,導致疾病發生),目前國際公認的最好的檢測方法稱為螢光原位雜交法(FISH法),這種檢測方法需要特殊的檢測設備、特殊的檢測環境、結果的判讀比較主觀而且費用昂貴,因此針對這些突變又有各自的檢測方法。比如針對ALK融合突變,國內最常見的是使用一種特殊的染色來檢測(醫學上稱為免疫組化法),ROS1融合採用RT-PCR法進行檢測等,這些檢測方法得出的結果同樣可以指導醫生選擇治療藥物。
那麼,在進行基因檢測的時候,用什麼標本進行呢?臨床上最常見的,是使用組織進行檢測,就是通過氣管鏡、穿刺或淋巴結活檢等獲得的腫瘤標本進行檢測,但是如果患者的標本已經不夠進行基因檢測,怎麼辦呢?當然,最佳的辦法是重新做一次氣管鏡或肺穿刺,但這種有創傷的檢查患者並不願意反覆進行,這種情況下,通過血液進行檢測也可以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液體活檢」技術。但是血液檢測總體不如組織檢測準確,還存在有一些問題。具體什麼問題,詳見下一期科普:外周血驗肺癌,到底靠譜嗎?
註:本文僅用於科普宣傳,不能作為患者更改治療方案、進行醫療決策或進行醫療諮詢的依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fpABm4BMH2_cNUggk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