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與張愛玲互評

2019-08-28     醬酒直通車

文 | 姚崢華

上:楊絳 ;下:張愛玲

楊絳生於1911年,2016年去世,享年105歲。張愛玲生於1920年,1995年去世,享年75歲。

同時代的兩位傑出女子,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人生經歷、性格特徵,兩人都享有「不近人情」的坊間「美譽」,時刻與塵世保持距離。把她倆放一起,不管是楊絳還是張愛玲,估計誰都不願意。

這裡卻不得不把二人相提並論,只因台灣《聯合文學》前總編輯丘彥明的《人情之美》中有這麼一句話:

(給張愛玲)寄去《幹校六記》一書,她看了在信中寫下:「新近的楊絳『六記』真好,那麼沖淡幽默,而有昏蒙怪異的別有天地非人間之感。」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張愛玲對楊絳作品的評價,震動頗大。

之所以震動,是2016年楊絳去世後,作為其摯友的老出版家鍾叔河先生應《湖南日報》之約,拿出楊絳生前寫予的兩封信,由王平先生代寫文章交代緣由(題為《用生命之火取暖——楊絳致鍾叔河信兩封》),於報紙上刊登,以表懷念之情。在其中一封里,楊絳談及張愛玲,這裡摘錄部分:

前天劉緒源贈我一本《翻書偶記》,序文是你的大筆,忙翻開細讀,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對她有偏見,我的外甥女和張同是聖瑪利女校學生,我的外甥女說張愛玲死要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難看,一臉「花生米」(青春豆也),同學都看不起她。我說句平心話,她的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她筆下的女人,都是性饑渴者,你生活的時期和我不同,你未經日寇侵華的日子,在我,漢奸是敵人,對漢奸概不寬容。「大東亞共榮圈」中人,我們都看不入眼。夏至(志)清很看中張愛玲,但是他後來對錢鍾書說,在美初見張愛玲,嚇了一跳,她舉止不自然,貌又可怕。現在捧她的人,把她美化得和她心目中的自己一樣美了(從照片可證)。我沒有見過她。她的朋友蘇青卻來找過我。蘇青很老實,她要我把她的《結婚十年》編成劇本。

信寫於2010年1月20日。關於此信刊登所掀起的波瀾,則是後話。

坊間一直對楊絳張愛玲的互評有一些描繪,但往往旋即被否認,無從查證。有記載的只是一些相關人士講述的零星印跡。1979年錢鍾書訪美,回答台灣作家水晶的提問時,曾誇過張愛玲。20世紀90年代安迪(作家陸灝的筆名)到錢北京的寓所重問此事,錢說那不過是應酬而已,因為那人(指水晶)是捧張愛玲的。據說當時楊絳曾在一旁補充,「勸他不要亂說自豪感,以免被別人作為引證」,錢鍾書說無所謂。水晶後來出版的作品《夜訪張愛玲》提到:「我又說《圍城》當然寫得很好,可惜太過『俊俏』了,用英文說,就是『too cute』,看第二遍時,便不喜歡了。她(張愛玲)聽到這裡,又笑了起來。」水晶據此推斷「看來她同意我的看法」。

宋淇兒子宋以朗著的《宋家客廳:從錢鍾書到張愛玲》里也有這麼一段:

究竟錢鍾書和楊絳是否真如網絡傳聞中那麼瞧不起張愛玲呢?你不可能在父親和他們的通信中找到真憑實據,充其量也不過是一些蛛絲馬跡而已。但我家中有一本書,大概很少有人知道,那本書叫《浪漫都市物語:上海、香港』40s》,1991 年出版,是一部日文的現代中國文學選集,而合著者正是張愛玲和楊絳兩人。楊絳當年一定是同意這安排的。

宋以朗的分析和論斷未必準確,不經作者本人授權隨意選編合集的做法還少嗎?當事人楊絳或張愛玲都未必知道此事或見過此書。

張愛玲一直給人高冷的感覺,不願見人,謝絕活動。楊絳更是深居簡出,她堅辭各種桂冠頭銜,謝絕各種邀約集會,警惕各種以拜訪為由實欲得私利、賺私名的舉止行為,甚至為捍衛親人的隱私名譽不惜年過期頤仍挺身而出。那麼,張愛玲對《幹校六記》的評價,楊絳知道嗎?不得而知。

從現存的公開信息上看(且不管背景如何):張愛玲對楊絳《幹校六記》的評價表明了她在這一部作品上對楊絳的欣賞和認同;楊絳給鍾叔河的信則表明了她對張愛玲從人(一臉「花生米」)到文(意境卑下)的偏見。

這種互相的評價是白紙黑字在信里公開了的。

(選自《作家文摘》總第2258期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RhS7GwBJleJMoPMAMFV.html













消失的農家豬

201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