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智商正常、閱讀多卻沒很成功,一定要看看是不是缺這種能力

2019-09-26     指尖科技說

成功不只是智商

無論在國內外,學校教育實際上仍然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最重要標準,而考試成績很大程度上,就是智商的反映。

然而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如此複雜,即使是高智商,卻仍然有人很成功,有人很平凡。

排除了智商,那最影響一個人成功的個人因素到底是什麼呢?

看兩個高智商的故事:

第一個是克里斯托佛·蘭根的故事。

蘭根曾被譽為美國最聰明的人,他在一個窮苦的家庭長大,從小就擁有超高智商:

6個月大開始學說話;6歲已經開始思考「上帝是否存在」這樣的哲學問題;10歲開始博覽《數學原理》一類的數學和物理學理論著作;每次考試只需在考試前1小時瀏覽下教材,就可考到A。

由於家境貧寒,蘭根念大學,必需依靠每年申請的全額獎學金。

然而蘭根上大二時,學校突然告知由於蘭根提供的獎學金申請,缺失了家庭經濟狀況表,獎學金被駁回。

蘭根認為沒獎學金就沒法繼續讀書,於是退學了。

但蘭根沒放棄,他工作了一年,重新考上了另一個大學。

然而好景不長,蘭根住的地方離學校很遠,車子壞了,蘭根向指導老師和系主任提出,把早上上課時間改為下午,被拒絕了。

於是蘭根又退學,後來他做過很多工作:建築工人、文員、船員、保鏢,可是沒再念大學。

第二個是奧本海默的故事。

奧本海默在一個中產家庭長大,智商上跟蘭根是一個級別:

小學三年級就獨立做實驗;五年級自學物理化學;9歲時就已掌握多門語言。

然而奧貝海默在研究生時,卻自己製造了比蘭根大得多的危機。

他把沾滿有毒實驗藥品的蘋果,放到自己導師的桌上,企圖毒殺導師。

還好導師提早發現了實驗室有毒藥品丟失,找到毒蘋果,揭穿了奧本海默的殺人企圖。

導師希望學校重判奧本海默。

然而經過奧本海默和他家裡人的長時間談判和協商,最終學校竟然僅僅對奧本海默實施「緩刑」和心理治療。

這幾乎等於沒有什麼嚴重懲罰,奧本海默後來還繼續學習和順利畢業了。

這個奧本海默,就是後來被美國軍方破格聘為原子彈首席科學家,成功主導原子彈研發的奧本海默。

兩個故事背後:

要知道奧本海默當時是在異國他鄉學習,作為猶太人,他以及他們家在與學校協商和談判時,並沒有優勢。

奧本海默僅靠談判,竟然把企圖謀殺的懲罰,降到極低。

在奧本海默面臨的困難面前,蘭根獎學金和上課時間的困難,可以說小得多得多了。

然而奧本海默卻衝破了困難,蘭根卻兩次被困難打敗。

同樣是高智商天才,這就是他們不同的地方。

《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認為,兩人的差異,就在「實踐智慧」。

「實踐智慧」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生活實踐中發現的,處理事情的有效方法。

實踐智慧並不能靠智商直接推理出來,所以智商本身無法代替實踐智慧。

實踐智慧更多的,是走一步,權衡利弊,再走一步,一步一步向前走。

有很多智商高的人,之所以不一定能有很高的成就,很多時候,就是靠智商去判定一件事情很難做,不能做,然後就不做了。

這些人,就是智商高,卻缺乏實踐智慧。

這可能就是很多人智商正常,讀書多,卻不一定更成功的原因。

民國時期,出於多方原因,急需建一條從山西大同到蒲州鎮的同浦鐵路。

可是工程師會計師,無論怎麼算,都認為這條鐵路預算不夠,無法修成。

最終閻錫山卻通過修窄鐵路、邊修邊運營,最終把這條鐵路修成了,這就是實踐智慧的結果。

「實踐智慧」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家庭

蘭根自小生活在貧苦且不穩定的家庭,蘭根的媽媽是普通工人,多次改嫁。

每次改嫁,並沒有讓他們脫離貧窮的狀態,而且經常吵吵鬧鬧。

蘭根的父母對蘭根,更多的是只一種扶養。

而奧本海默和閻錫山就不同了,他們都是在中產階級的家庭長大,對父母的實踐智慧耳濡目染。

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里奧研究了勞動階層和中產階級的孩子。

他發現「中產階級的孩子雖只上了四年級,但已經能站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基礎上行事了。」

父母當他們是獨立的成人來相處,有意培養孩子權利意識,和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

他們希望孩子頂嘴,反駁,跟他們討價還價。

父母自己處理事情,也並沒有把孩子排除在外,於是孩子繼承了父母的實踐智慧,還可以和父母一起成長。

而勞動階層家庭孩子的性格被認為是「疏離、疑慮和有強迫症」,無論什麼環境下,都不知道如何為達到良好願望而「制定策略」。

需要注意:雖然本文的例子,都是勞動階層和中產階級比較,但是實際上,實踐智慧並不限於任何階級背景。

即便是勞動階層,都能實現實踐智慧,就例如家裡的鹽勺壞了,怎麼辦?

有人可能會直接去另外買一個帶鹽勺的鹽瓶,也不貴;但是更有實踐智慧的人,會思考生活中的替代品,例如果凍等很多產品本身其實就有可以用作鹽勺的勺子。

成年人學習實踐智慧更難

少年時候實踐智慧的積累比較容易,而成年人學習實踐智慧顯然更難。

成年人容易按照十幾二十年,已經形成的思考方式來思考事情。

思想很輕很虛,於是,很多人都不特別在意自己的思想。

但思想又極重,我們每時每刻,每個決定,都在受著思想的支配。

思想的力量大到,自己的思想本身,就會禁錮自己的思想。

即使別人在你身邊告訴你,一件事情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也不一定能打動你。

甚至可能鑒於各種原因,面子、立場、情緒、習慣等等,讓你沒法改變。

有一句話說:有些人,二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死了。

因為它不會變,不會再成長了。

一個不會再成長的人,就好像一台機器一樣,按程序運行,跟死了沒有區別。

可是已經成年了,那該怎麼繼續學習實踐智慧?

指尖科技說小編認為需要思考,重新質疑那些沒有邏輯自洽的東西,讓這些東西在自己的腦袋裡重新組合成邏輯自洽。

例如,遇到「權威」相關的詞,你就可以質疑了。

因為「權威」本身,就是希望你不思考就接受。

「權威」天生就跟「邏輯自洽」相悖,這個時候,你應該按照邏輯自洽的方法去思考,而不能盲目相信「權威」。

如果有新的想法進來,那就嘗試按照菲茨傑拉德說的:允許多種想法同時存在。

注意:是邏輯自洽的同時存在。

即使自己錯了,那也沒關係,成長本來就註定會有錯。

只要想要成長,就要擁抱錯誤,接受錯誤,而不是沉迷於錯誤不能自拔。

參考文獻:

01.《異類》2004--格拉德威爾

02.《閻錫山修窄鐵路,車輪可調節,外省火車進不來,他的火車能出去!》--年輪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CjweG0BJleJMoPMSK0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