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明知造車難,為什麼還要折騰?關鍵原因在他說的這句話里

2021-04-03     指尖科技說

原標題:雷軍明知造車難,為什麼還要折騰?關鍵原因在他說的這句話里

明知難,為什麼還要做?

雷軍宣布造車,還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宣誓」的視頻,話語中雷軍罕見地用了很重的詞,包括「親自帶隊」、「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為小米汽車而戰」。從這些詞就可以聽出來,雷軍非常清楚小米造電動車有多難:不但技術上難,就連讓所有人相信小米能造車這件事都很難,而只有這些這麼重的詞,配得上這個難度,配得上讓用戶相信。

可是小米公司現在明明發展得不錯,不少產品已經做到行業第一,好好地做好現有產品不好嗎?為什麼雷軍偏要賭上自己的名聲,撿起電動車這塊燙手的山芋呢?

雷軍說了一句話: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這句話非常顯眼,它裡面有一個詞,顯示出造車的關鍵原因很可能不在電動車,而在小米自己,這個詞就是:創業。

雷軍的創業觀

雷軍曾經不止一次地強調過企業的「創業心態」,他曾說:小米能走到今天,依靠的三樣東西,一是堅持真材實料;二是堅持跟用戶交朋友;三是堅持創業心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創業心態。他還曾經強調,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要用創業的心態來工作。

雷軍這麼說,並不是為了譁眾取寵,抬高自己和小米,創業心態本身是有管理學和心理學理論依據的。

創業心態的管理學依據

從人的本性來看,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在無憂無慮的順境中容易懈怠;在受到外界壓力和危機感的時候,卻常常會顯示出力量,甚至能超越自身的極限。

適度的壓力本身,常常就是工作的動力,而創業這件事,可以給到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撲面而來的壓力和危機感。

這種壓力和危機感甚至可以抵消掉企業本身存在的,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指尖君認識一位念過MBA的經理,他說:所有員工工作上的「小問題」,包括懈怠、偷懶、辦公室政治等等,都是不夠忙導致的,只要讓員工忙起來,很多小問題就不成問題。理論上這句話有失偏頗,但是它卻說明了創業心態帶來的壓力、忙碌和危機感,對一個公司的深層次意義:它有時候可以讓企業「活起來」。

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面臨的,就是類似雷軍造電動車的困境:明明以當時蜀國的國力,大機率不可能北伐成功,這一點諸葛亮自己不可能不清楚,那為什麼還非要花費多年,耗盡國力也要打這個仗呢?現在史學家認為合理的解釋是,諸葛亮需要通過三次北伐,讓蜀國忙起來、活起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曾經寫過「創業」這兩個字,跟雷軍這一次造車的「宣誓」不謀而合。

沒有失敗的博弈

現在的小米已經成長為一家數萬員工的龐大企業,人多了,業務複雜了,企業內部的風險,也陡然增加。比爾蓋茨就曾經說過:微軟距離倒閉,永遠只有18個月。比爾蓋茨這句話所關注的,就是龐大的微軟公司自身的問題。而保持創業心態,為的就是讓一個充滿問題的龐大的公司重新煥發活力。從這個角度看,無論造車的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只要能讓小米以創業的心態造車,雷軍和電動車的這次博弈,就沒有失敗。

參考文獻:

01.《雷軍的小米啟示:永遠保持創業心態 》創業故事

02.《小米官宣造車計劃:雷軍兼任CEO,首期投入100億元》介面新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3i5l3gB9EJ7ZLmJN0H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