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頭道溝、二道溝,多數長春人都有所了解,但對三道溝,知道的人卻並不多,儘管現在鐵北上台子也有一個叫三道溝的地方,但此三道溝並非《長春縣誌》中所記載的三道溝。為何《長春縣誌》中記載的三道溝幾乎無人知曉呢?
如頭道溝、二道溝這樣讓長春人耳熟能詳的地名一樣,三道溝在《長春縣誌》上是有記載的。長春《縣誌》上說「三道溝,源出白龍駒山東北,原為濫觴細流,經袁家店、范家店、興隆堡、火燒李至車家窩堡匯納各溝渠之水,水勢始大,東北流至蘇家營子、崔家營子、趙家營子、四間房、蔡家窩堡、趙家窩堡、兩甲窩堡至小城子南入伊通河長約六七十里」。
這裡說的河流源頭白龍駒山在老寬城子之南,距長春廳治所不遠,注入伊通河的河口所在小城子,在老寬城子之北,伊通河中東鐵路橋附近,其流經路線繞長春舊城幾乎半周,可以說,它是位於老長春城附近的伊通河的一支較大支流。這樣一條與老長春城關係密切的河流,除《長春縣誌》的記載外,很少見其他史料有記載,而其經過的村屯,對其也都有各自的叫法,因此,三道溝的名稱並不為廣大村民所熟知。縣誌中所說的白龍駒山在現在的富鋒街道,此前的大屯。河流上游所經自然屯,隨著一汽廠區的修建,大部分已消失,唯有車家窩堡往下尚存,河流也因一汽廠區的形成而不復存在。如今,河流尚存部分大致沿現在的北四環路流過,到小城子注入伊通河。
鐵北上台子的三道溝 是個自然屯
今天的長春人了解的三道溝,並不是河流,而是自然屯。這在一些旅遊地圖上也有標註,三道溝位於寬城區北亞泰大街以東,北環城路以南,與上台子、下台子兩個自然屯同屬寬城區興業街道上台子行政村,現在早已城市化了。幾十年前,從三道溝屯北面的台地往下看,三道溝確實像在一個山溝里。從地名三道溝來看,它應該是一個水名,就像頭道溝、二道溝一樣,先是水名,而後成為了地名,地名因水名而得。
據寬城區地方志辦公室編纂的《寬城史話(二)》記載:「三道溝,河水發源於日西二五電台(解放後改為五二三電台)一帶,途經哈爾濱至大連鐵路涵洞,直入團山堡,流入伊通河」。對照今天的位置,三道溝的發源地位於今寬城區中心公園,沿慶豐路北側流入伊通河。20世紀初,隨著大鐵北改造,三道溝區域建成了寬城區中心公園和紫金豪庭、上台花園等住宅小區及一些企事業單位,如今,很難再找到三道溝的痕跡了。
縣誌中記載的三道溝
如今叫「四間河」
縣誌中記載的三道溝,在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長春市志·自然地理志》中名為「四間河」,不同的是,「四間河」並不完全是縣誌中的三道溝,原三道溝在四間水庫以上部分被其一條較大支流取代,即源頭不再是「白龍駒山」,而是長春公園南部,一個曾經叫「東水平溝」的地方。從四間水庫至河口位置沒有變,仍與三道溝相同。河流長度17.1公里,比《長春縣誌》說的「六七十里」少許多。水從正南經長春公園、天嘉公園、珍珠溪公園、楊家公園、新月公園、新月水庫,再從四間水庫向東北經小城子水庫注入伊通河。
《長春縣誌》拖延出版
導致三道溝無人知曉
目前我們見到的《長春縣誌》是長春縣第三次修志完成的,起始於1927年,至1931年完稿。在編纂過程中,除要求各界提供資料外,還委派調查員徵集資料和實地考察。對於三道溝,當時可能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也可能有名字但名字很多不統一,於是由編纂者接續頭道溝、二道溝之後命名的。縣誌在5月完稿後,送上級審閱,審閱返回已到七八月,還沒等刊印,九一八事件爆發,縣誌出版已不可能。
日偽政權成立後,為標榜其合法性,幾經籌措,於1941年將1931年的《長春縣誌》書稿刊印,但只印100套,且屬非賣品,只發給各偽機關。當然,對縣誌中於日本不利之處進行了刪改。由於此縣誌印量少,發放範圍有限,看到此書之人,特別是廣大民眾少之又少,因此縣誌中記述的三道溝依然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直至2002年,經於涇先生校注的《長春縣誌》由長春出版社出版,人們才知道後來的四間河當時曾被命名為三道溝,但時過境遷,三道溝早已有了新名稱。
至於鐵北上台子的三道溝,實為民間叫法,估計名稱比《長春縣誌》要久,名稱也是接續頭道溝、二道溝之後,但此溝過小,與縣誌中的三道溝實無可比性,沒有入志也是當然的。
這個三道溝往北,曾經還有四道溝和五道溝的地名,知道的人並不多。四道溝在小南街歐亞超市處,五道溝在小南街的環城路橋處,與三道溝一樣,因為太小,被縣誌編纂者忽略。隨著小南街企事業單位增多且成為新的地名,那些叫溝的地名逐漸淡出人們的記
信息來源:長春晚報